山西阳泉古城金墓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2016年10期,阳泉市文物管理处。

古城金墓(编号M1)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坦垴村古城遗址南部(图一),地理坐标为北纬37°52′32.1″,东经113°33′58.3″,海拔730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8月,为配合基本建设,阳泉市文物管理处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发现时顶部已遭破坏,墓室内有一层厚约0.4米的淤泥。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墓葬形制

墓葬为仿木结构砖室壁画墓,坐北朝南,方向170°,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三个耳室构成(图二、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道位于甬道南侧,上部因取土使得开口层位不明。南窄北宽,上口略宽于底部,长7、宽0.6~1.25、残深2.4~3米,南端有五级台阶,高0.4~0.6、宽0.3~0.55米。墓道底部为南高北低的缓坡,杂有碎砖,应为建墓时用剩的残砖。墓道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土质较疏松,无夯打痕迹。

墓门位于墓道北侧,砖砌,近拱形,底宽1.03、高1.05米。墓门以顺砖错缝平砌19层,并以碎砖填缝,除顶部有白灰痕迹外,其余均以黄泥黏结。清理过程中,在最底部墙根位置侧立一块印有手掌印的整砖,此类砖在本次发掘中发现较多,应是制作时的一种记号。

甬道平面呈长方形,长0.8、宽0.63、高1.05米。两侧壁以顺砖错缝平砌14层并以白灰黏结,顶部用纵面为梯形的三块方砖两斜一平拼成盝顶,底部用砖纵铺与棺床相连(图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室平面呈八角形,仿木结构,宽约2.18、进深约2.23米,每边壁长0.75~0.81米。南壁连接甬道,北壁、西北壁、东北壁各有一门连接耳室,其余四壁均绘有壁画。各壁之间以两排顺砖立砌成高0.78米的角柱,角柱两侧砌阑额,其上为普拍枋,枋以黑白彩绘菱角牙子;普拍枋上承单抄四铺作斗拱,再上为耍头、柱头枋,上承一斗(另补间各有一斗)、橑檐枋、椽头、仰覆瓦等仿木结构建筑构件。墓顶为砖券穹隆顶。墓底为“凹”字形棺床,方砖、条砖铺地,铺法为最北侧横铺一排条砖,其南纵铺三排条砖,然后再铺两排方砖,最南侧棺床东西两侧以条砖纵铺。耳室三个耳室的结构基本相同,平面均呈长方形,除西北耳室后部被破坏外,其余两耳室大小基本相同,长1.15~1.2、宽0.79、高0.67米,门宽0.45~0.55、高约0.6米。耳室砌法与甬道基本相同,两侧壁及后壁以顺砖错缝平砌,顶部用纵面为梯形的三块方砖两斜一平拼成盝顶内层,其外两侧顺铺一层或两层条砖、顶部顺铺两层条砖而成。耳室底部有铺地砖,均以条砖横向平铺。

二葬式葬具

此墓共有发现人骨8具,其中墓室3具、东北耳室2具、北耳室2具、西北耳室1具,均为迁葬,骨骼分别进行过简单摆放,整体保存较差,未见棺木及火葬痕迹。

墓室人骨头向西,南侧人骨保存较好,面向上,中间人骨腐朽严重,头骨无存,北侧人骨保存较差,面向东,但从人骨整体状况来看,中间为男性,两侧为女性,与壁画内容一致。东北耳室人骨保存较差,头骨无存,从东北侧摆放的两块代替枕的残砖来看,头应向东北,从盆骨大体判断东侧人骨为男性,西侧人骨为女性。北耳室人骨保存较好,东侧为男性,西侧为女性,均头向北,面向上,头下各枕半块砖(图五)。西北耳室人骨保存极差,腐朽严重,性别已无法判断,但从西北部出土一件瓷枕来看,其头应向西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壁画

壁画分布于西南壁、西壁、东壁、东南壁,壁面上刷一层厚约0.1厘米的白灰,而后直接在其上绘制壁画。

西南壁壁面所绘内容为在一带有两根红色立柱和台阶的建筑前,有六人成两排站立,面向西壁。前排三人为男性,年龄差别明显且自左向右递增。三人衣着发式基本相同,均头包黑色头巾,身着圆领窄袖袍服,腰束带,脚穿平底鞋,衣服颜色为左侧黑色、中间灰色、右侧橘黄色,鞋未上色。三人均叉手胸前,右侧男性左臂弯内捧一如意形物。后排三人为女性,年龄亦自左向右递增。其中,左侧一人头梳髻并包白色巾帕,内着豆青色抹胸及交领黑裙,下着百褶裙,外穿灰色白襟褙子;中间一人头梳髻并饰双笄,内着红色抹胸及交领灰裙,下着百褶裙,外穿豆青色红襟褙子;右侧一人头梳高髻并扎白巾,内着红色抹胸及交领黑裙,下着百褶裙,外穿灰色红襟褙子。三人均袖手胸前,右侧女性手罩豆青色巾帕,左臂弯内亦捧一如意形物(图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壁壁面绘一男二女共三人面向西南壁并排端坐于木椅上,应为墓主夫妇。中间一人为男性,身后可见豆青色坐垫和白色椅披,脚踩木榻。此人形态端庄,面色红润,颌下留胡须,头包黑色头巾,身着白色圆领袍服,袖手胸前,腰束带,袍下露双脚。两侧为女性,木椅及木榻均稍小,且右侧女性略靠近男性。二人面色红润,神态安详。其中,右侧女性身后可见红色坐垫和豆青色椅披,头梳高髻,扎白巾并插双笄,内着红色抹胸及交领红衫,下着百褶裙,外穿白色黑襟褙子,未露脚;左侧女性身后可见白色坐垫和红色椅披,发式与右侧女性相同,内着红色抹胸及交领黑衫,下着百褶裙,外穿豆青色白襟褙子,未露脚。三人身后左右两侧可见红色柱子。因渗水原因壁面右侧有一片起甲脱落(图七)。此外,西南壁壁画中三男性作叉手状、三女性袖手胸前,且与此壁壁画相对,或反映了行礼请安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壁壁面绘庖厨备宴图。画面下部正中为三级台阶通入厨房,上部横挂一条红色帷幔,左右各绘一红色立柱,右侧立柱与墓室角柱之间还绘有直棂窗。屋内最左侧为一方形灶台,其上放四层大笼屉,一男侍蹲于灶门前作添柴烧火状。屋内正中放一黑色木桌,上置案板,一男侍手拿尖刀作切肉状,其身后另有一张红腿豆青面的木桌,上置盆、碗、盏、瓶等八件器物,除盏托为黑色外均为白色。屋内右侧为一男侍手捧红色瓜棱形食盒面向中部作行走状。三人衣着、发式相同,均头戴黑色头巾,身着圆领窄袖上衣、长裤、平底鞋,腰系白色带褶围裙,衣物除左侧人物上衣涂豆青色外均未上色(图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南壁壁面前端绘一块玲珑石,其后为几株牡丹,翠绿色叶子衬托三朵开放的橘黄色花朵,另有两朵花苞。画面右上角绘一只蝴蝶(图九)。

此外,仿木结构建筑构件及拱间、穹隆顶均施彩绘。角柱、阑额施深红彩,阑额下部中间刷成白色,应表现阑额两端各下压雀替。普拍枋以黑白彩绘菱角牙子,斗拱施深红彩且以白彩勾边,其中西北侧斗拱上留有墨书题记,但较为模糊,无法辨识(图一○)。拱间绘有彩绘花卉,画法为白灰面上以红彩勾轮廓,并填黑彩以衬托白色牡丹图案(图一一)。墓室穹隆顶白灰面上遍施黑彩,东侧绘红色太阳及红彩晕染的白云(图一二),西侧绘白色弯月及蓝彩晕染的白云,其余位置散布白点,象征星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出土器物

此墓出土器物共7件,包括瓷器、陶器、铜器等。

瓷枕3件。马鞍形,两端上翘,枕面中部下凹,中空,平底,底部有两个为防止烧制过程中炸裂而留的气孔。白胎,胎质坚硬。枕面施白釉,周身施釉不及底,有流釉现象。标本M1∶2,枕面饰篦划水波纹。长24.5、宽14、最高11.2厘米(图一三、一七∶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标本M1∶3,枕底一角残。枕面双线边框内饰篦划水波纹。长25.5、宽14、最高11.4厘米。标本M1∶4,残损严重。枕面双线边框内饰篦划曲线菱形纹。长25、宽13.5、最高11.7厘米(图一四、一七∶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瓷碗2件。敞口微外侈,圆唇,圈足。灰白胎,胎质坚硬。口沿及外侧刮釉一周形成宽芒口。标本M1∶5,斜弧腹较深。内底饰一周凹弦纹。内部施白釉,外部施一层薄釉不及底。口径20.8、底径7.3、高6.4厘米(图一五、一七∶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标本M1∶6,斜弧腹较浅。内底一周凹弦纹内篦划水波纹。内外施白釉,外壁底部有自上而下的流釉现象。口径20、底径6.6、高4.9厘米(图一六、一七∶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罐1件(M1∶1)。泥质灰陶。侈口,平沿,束颈,溜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12.7、底径9、高22厘米(图一七∶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钗1件(M1∶7)。锈蚀严重。以一根铜条弯折而成,截面近圆形。长17.5厘米。

此外,在墓室棺床的不同位置发现大块鹅卵石5块,当为有意摆放,或为镇墓五色石。

五结语

本次发掘的墓葬没有出土带有明确纪年的文字资料,仅在墓室西北侧斗拱上留有模糊的墨书痕迹,但无法辨识,因此仅能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壁画等方面来判定墓葬年代。

此墓均为二次葬,属聚族合葬形式,未使用棺木,出土器物也较少,但墓室制作考究,壁画绘制较为工整,墓主应为当地富户。

墓室仿木结构的斗拱、柱、枋等做法较简单,整体建筑风格与太原小井峪[1]、平定西关村[2]等地发现的金墓做法相似,但散斗上均承托耍头的做法比较少见。壁画中墓主夫妇并坐像与山西长子小关村金代纪年墓[3]中西壁北侧墓主夫妇并坐像相似;人物服饰与长治安昌金墓[4]、屯留宋村金墓[5]、长子小关村金墓及汾阳金墓[6]等壁画中所见的人物服饰相似。因此,此墓的年代应为金代。

古城金墓出土的三件瓷枕形制完全相同,使用痕迹不明显,由此可知瓷枕应是为此次迁葬而专门购置。瓷枕侧面相对称的四个上角均有刮釉现象,应为支烧需要[7]。从破损的瓷枕(M1∶4)来看,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将底面及侧面四个泥片粘接起来,再将内部接缝处的泥条抹平、压实,最后将枕面粘接其上,进而造成其内部接缝泥条无法修整。两件瓷碗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应为实用器。碗口沿及外侧刮釉形成宽芒口,且内外底均无支钉痕迹。

古城金墓是阳泉地区又一座经科学发掘的金代壁画墓,为研究金代葬制、葬俗、家具形制、服饰及生活习俗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发掘:韩利忠郝楚婧

李瑞民王 斌

郑海伟

摄影:韩利忠郑海伟

绘图:畅红霞郑海伟

执笔:郑海伟郝楚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