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了太多的抱怨,“专家”们不停地封这封那,他自己到底有没有考虑过人民真正的需要?是否了解中、底层人民真正的需求?答案基本是否定的,专家们“开着汽车,制定着电动车的规则”,需要什么样的电动车还得由老百姓说了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评论称,“专家他是开着奔驰,制定着电动车的规则”,电动车新国标从2019年发布实施以来,就一直遭人诟病,可以说是“听取骂声一片”,本文就来分析专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认知的两个矛盾点,告诉专家老百姓的真实需求,希望专家们能听到。

人民需要与专家需要的矛盾

人民需要与专家需要的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需要什么?

为什么人们对电动自行车这么“情有独钟”?我国3亿的电动车保有量,这3亿人是买不起汽车吗?绝对不是,电动自行车车主们看重的是其连汽车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1.方便。比起其它交通工具,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最少,尤其是随着智能化的推广,电动车甚至都不需要再插钥匙开锁,直接智能感应,蓝牙开锁,车主坐上去就能走;汽车如果停在车库里,光倒车就得大费周折,费时费力。

2. 实用。使用体验好,电动车完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尴尬,日常通勤,短途出行,车筐能装菜,车座能载人,买菜接娃一站式搞定,也不用考取驾照,年龄稍大的叔叔阿姨也可以驾驭,实用性非常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通行方便。电动车属于“窄长型”,汽车车主在路上堵得心烦气躁的时候,电动车凭借小巧轻便的优势能完美通行,是节约时间的一把好手。

4. 电动车更便宜。也就是性价比要高,别整一些没有用的功能,增加成本,比如脚踏这些。

5. 能载人。最好能载一些随手的小货。骑电动车主要是上下班,特别是接送小孩上学,去菜场买菜,如是不能载人,不能带点小东西,方便性就大打折扣了。

6. 电动车速度不要太慢。现在国标车时速上限是25码,这个速度还不如自行车,老百姓根本就不同意。大家希望的速度是30码,比较合适,又安全又快速。

7.上牌收费可以,但不要捆绑消费。目前很多地方,不但上牌收费,还要强制购买保险,甚至上牌跟交话费捆绑,各种名目一大堆,上牌速度也不快。

专家需要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单纯为安全着想

归根到底专家需要的就是安全,限速25km/h,车速降了,甚至超速就响铃报警,专家看到的是当前频频发生的电动车交通事故里,大部分都是因为闯红灯、逆行,他们需要的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政策),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2. 道路资源要给汽车优先

由于中国城市道路资源越来越紧张,汽车越来越多,街道显得越来越拥挤,为了给汽车腾出更多的道路资源,所以对电动车不断收紧枷锁。

3. 执法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把更多城市交通资源给汽车让步,因而对电动车的各个要求都特别严,电轻摩车不能带人,这个合理吗?这难道不是变相的实行“一刀切”?强制安排脚踏,没电蹬不动,有电用不上,平白增加车距,有什么用?

两者需要的矛盾造成了互相之间的不理解,限速对老人来说或许是安全了,但需要提醒规则制定者,难道限速、装脚蹬后闯红灯、逆行的人就会有所改变吗?个人主观意愿难道会因为政策改变?

人民认知与专家认知的矛盾

人民认知与专家认知的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的认知与专家们的认知肯定是存在矛盾的,因为两者根本就没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不管专家到底有没有“坐在轿车里制定着电动车规则”,他们相对于整天接触电动车的底层人民肯定是有“纸上谈兵”的嫌疑。

这些电动车车主是从 实践 的角度出发,专家们的政策出台依据的是 理论,或许这些电动车规则的初衷是好的,脚蹬方便了交警分辨电动自行车、电轻摩、电摩,限速是为了减少交通隐患,但以抹杀电动车优势、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去解决电动车问题,这些专家提出来的有些东西好像确实不那么“专”。

治车应该先治人

治车应该先治人

专家的初衷一定是好的,这点我们绝不否认,但是这些越收越紧的电动车政策能够真正解决电动车的问题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动车占道严重

非机动车道经常被汽车占用怎么解决?

少部分人的规则淡薄要大部分人来背锅合理吗?

装脚踏增加车距,转弯错车时的安全隐患如何解决?

如果只是用“禁摩限电”来保证不出事故显然是本末倒置,换句话说,其他交通工具出事故的也不少,难道在专家们后期也要限制所有交通工具的长度、载重、速度?

所以加强驾驶人管理(不管是汽车还是电动自行车)才是更加治本的方式,另外也要多听听老百姓的呼声,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菜刀伤人错不在菜刀”这句话专家们应该再体会体会。

主笔:颜涛
朗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突破营销理论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