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跟我聊到了清华美院“眯眯眼”事件。最终讨论的结果是有两个症结:

为什么作为中国最高高等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为什么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套用欧美对中国人的刻板标准?

当某一形象代表整个国家或民族的时候,用此来标新立异是不是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有官方发布了一部名为《清华美院2021年大学生时装发布会》,着装“前卫”的牟特一个一个走上模特T台。

作为中国顶尖高校,艺术水平不敢妄言,毕竟大家也只是看个热闹而已。但出镜的模特却引起众人的质疑。

出现在T台上的模特形象却让人大跌眼镜。几乎所有模特都是眯眯眼。或许这就是清华美院选人标准,或许这是化妆师有意而为之。但无论如何,这种自我矮化的现象都值得所有人去抨击。

眯眯眼的刻板印象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但在这之前便出现了“黄祸论”。这种论调是在各方各面骑士中国人,在欧美人看来,中国人是野蛮且落后的,缺少道德和信仰。

在此背景下,美国出台了排华法案,列强以此为由头继续瓜分中国领土。只不过这种排华事件不是出现在国内,因此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眯眯眼的形象最早是来自于一篇英国作家萨尔斯·罗默所创作的《傅满洲》小说。一经出版,该小说迅速火爆,而这个小说中带有华人血统的人物,被直接塑造成中国人形象,在潜意识里告诉欧美人,中国人就长成这样。

1924年,在出版市场火爆的《傅满洲》被改编为电影,未曾想一经推出便极受欢迎。从1924年到2013年,傅满洲系列电影已经拍摄了14部之多。

剧中的傅满洲形象无一例外,全部是瘦高秃头、面目阴险、眯眯眼八字胡的满清官员形象。剧中的傅满洲智商极高,拥有三所顶尖大学博士学位。虽然智商超群,在电影中却常年是大恶人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小说和电影的双重加持之下,傅满洲代表了华人,眯眯眼这一词,成为了西方人贬低华人的专用词。

这是一种带侮辱性的字眼,不要觉得无所谓,因为那是100年前,西方人对国人的侮辱,而我们最高学府的学子,却用它来作为标准,岂能不悲乎!

中华文化底蕴之深厚无人珍惜,却又大量国外知名品牌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文,为何我们放着大把的历史文化反而以西方标准为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怎么会让别人看得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某珠宝品牌就以中国海水龙纹为灵感设计了梳妆盒;意大利某奢侈品品牌服装设计来源于中国旗袍;某可乐以中国灯笼为灵感,设计了一场神奇的装置艺术展。

国外大品牌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数不胜数,为何唯独我们未来的设计师们眼中只有西方潮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自我丑化,以西方为风向标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似乎这已经成为了国内艺术类目的一种思维惯性,反正自己家的没别人家的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深一点,这是出自于骨头里的不自信,完全成为西方审美世界的附属品,这样的艺术,不要也罢了。

以此来标新立异,标榜自己所在高位。岂不知,国家、民族、教育这三个词已经被这场秀击的粉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如果以此西方标准为我们的标准,那我们与印度有何区别?

中华民族拥有世界上任何现存文明都深厚的底蕴,拥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在这一点上来讲,这方面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划出一个标准。

艺术雅到极致便是俗,俗到极致便是雅。艺术要做的不是曲高和寡,而是雅俗共赏。标新立异的方式虽然一时能够吸引众人的目光,然而缺少根基终将走向没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人说,大部分中国人不懂艺术,然而我对这种观点不敢苟同。没有了普通人的艺术,那终究不是艺术,而是炫耀。

文化自信从来不是讲出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不断奋斗,将这个自信深深植入到骨髓里的。

我宁愿相信清华美院此次事件只不过是一时大意。毕竟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院系,如果他们都崇洋媚外,那中国以后的文化自信,由谁来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