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香港《苹果日报》今日停刊 梁振英:香港每年会少3亿张废纸

(观察者网讯)香港《苹果日报》停刊,就在今天(2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指出,明天开始,香港每年会少3亿张废纸。

《苹果日报》23日宣布,午夜起实时停止运作,24日出版最后一期报纸,电子版于同日凌晨起暂停更新。此前,《苹果日报》财经网上版、网上英文版、副刊“果籽”网站、壹传媒集团旗下《壹周刊》已相继宣布停止更新或结束营运。

24日上午,点开香港《苹果日报》网站链接,即跳转到其母公司壹传媒发布的“订户通知”页面,网页地址中还出现了煽情的“goodbye”(再见)字样。

通知称,《苹果日报》及《壹周刊》网站和应用软件于23日晚上11:59起停止运作,但并未提及给订阅用户退款等具体补偿细节,仅称“我们现正咨询法律意见,如有最新消息,将会再通知订户”。

与此同时,香港《苹果日报》的脸书和推特账号,也分别显示“页面无法显示”或“此账号不存在”。

台湾《苹果日报》则宣称,壹传媒集团下各子公司财务各自独立,台湾“苹果新闻网”会如常运作。

另据香港《大公报》消息,《苹果》3家公司的1800万(港元,下同)资产已被保安局依法冻结,昨日《苹果》董事会宣布停刊。《苹果》员工直斥管理层对员工不负责任,5月时《苹果》约5亿资金未被冻结时,有员工曾向高层提议动用这笔资金遣散员工,但多名高层反对。等到昨晚《苹果》结业前夕,仍未向员工交代发放薪资及遣散通知,却一早扬言最后一份实体报纸会印刷100万份。

一名《苹果》员工对此感到愤怒,他称每份报纸成本至少约4元,印刷100万份就要“烧”至少400万元:“又说没钱,又要烧钱,又不讲什么时候发工资,更加不知有无遣散费,现在我的工资没希望啦!”

还有法律界人士提出,香港科技园公司可循民事途径,向壹传媒在将军澳工业邨涉及多项违规用地,启动收地程序。昨日香港科技园公司发声明表示,已按照契约条例采取相应行动,向“苹果日报印刷有限公司”发出违反契约条款通知,启动重收程序。

《苹果日报》为香港壹传媒旗下繁体中文报纸,由大股东黎智英于1995年6月创立,曾是香港畅销中文报纸之一。根据壹传媒2019年广告,在2019年4月至9月间,该报日平均净发行量为9万份左右。

从创刊之日起,不论“反国教”、非法“占中”、“旺角暴乱”,还是“黑色暴乱”,《苹果日报》都扮演了极其恶劣的角色,频频抹黑港警、诋毁特区政府、美化暴力行径、煽动社会情绪。尤其是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苹果日报》造谣“警察杀人”、“爆眼女”等事件,成为香港持续动乱的主要源头之一。

目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的脸书账号不但将“自作孽,不可活!”一帖置顶,并犀利评价:“《苹果日报》每日平均印8万5千份,每份平均10张纸。明天开始,香港每年会少三亿张废纸。”

延伸阅读

雁默:为《苹果日报》送终,哭墓都凑不齐五子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香港《苹果日报》即将“入土”,送终的时候到了。

无论如何,《苹果日报》是横跨港台的知名媒体,总该有些哭腔送行,但江湖上,哀悼致意的多吗?这一点可参考台湾。目前,台湾苹果声明子公司财务独立,运营不受香港状况影响,但在5月18日就已停刊的台苹,已“悲壮”遁入网路,悲鸣者寡。相对于“反送中”那一年的热度,台苹的后事,现在已是热炒不起来的冷灶。

香港苹果高层被捕的新闻,在台湾毫无政治效应,蔡英文一个字不提,倒是国民党妄想讨好年轻人念了几句,批评港府限缩言论自由,但一如既往,基本没人理。至于当初热血撑港的那些所谓“社会精英”,现在或许缺乏当道的撰稿补贴,一片死寂。

毕竟,香港已无利用价值。台苹的“侧翼总值”,估计还不如几个低俗网红。

香港苹果我不熟,在送终行列里,倒可谈谈台湾苹果为何愈来愈毒,一路毒到入土为安,还送行者寡。值得一谈,是因为《苹果日报》在台湾有其历史价值,就像夏娃当初咬下去那一颗。对大陆而言,也有“禁果”的警示作用。

香港市民到黎智英大宅外抗议《苹果日报》颠倒黑。图片来源:大公报

“毒苹”的起源与社会条件

2003年,台湾苹果创刊,首创全彩印刷配合低价抢市,首日零售量便超越台湾所有报纸总和。当时引起台湾社会极大震撼,乃因台苹以“小报”风格碾压所有大报,其所讲究的“全商业模式”,与传统大报在报导尺度上的保守矜持,形成强烈对比。

小报风格,指得是源自西方的“狗仔文化”,专事挖掘名流隐私作为盈利手段。在高度商业化与西方做派的香港,狗仔横行是环境使然,但在当时相对保守的台湾,台苹进驻一度引起不适。

不过,由于彼时台湾社会正进行所谓“民主化”运动,崇洋精英集体以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新闻自由、阶级重整为由护航狗仔文化,为台苹果开发出一片市场蓝海。很快地,情势逆转,大报反过来适应小报,有样学样,潘多拉的盒子一开,还变本加厉。

狼师、嫩模、浪妻、人魔等等港式咸湿字眼火速占据人们视野,台媒群起仿效,又发明了许多台式咸湿。加上新闻照片的选择,内容的浮夸与精简,一切都经过精密的市场计算。狗仔文化的特征,就是挑战道德尺度,拿社会禁忌当提款机,以满足读者偷窥心理,唯利是图。

狗仔文化起家的壹传媒,封面一片香艳(资料图)

美其名曰“自由多元”,长远影响就是道德红线的不断后退,直到社会失去是非价值,人间只剩立场,再无公道。这样的媒体,若没有自由主义遮羞布,在儒家社会里是没活路的,商业模式既以无良套利,就必须“拜自由”。

但不能不提,台苹也曾经建立了正面口碑,就是帮爆料小民揭发各种社会弊病,也勇于超越蓝绿打权贵。

台苹商业模式的特别之处是,在它创刊后约10年内,相对政治不沾锅,政治版面占比并不高,在当时狂飙的政治浪潮里,反而给了厌恶政治的读者一扇逃生门,尤其是“娱乐至死”的年轻读者。低俗归低俗,但对于喜欢反主流的年轻世代而言,台苹是别开生面的风景线。

想看政治新闻的读者,不会选择台苹,想获得知识的读者,也不会选台苹。由此,早期台苹奠定了“媒体速食”第一品牌的地位。

政治版面虽少,还是得报导政治,因此不可能完全没政治立场,而台苹至少在2013年以前,还是泛蓝色彩稍浓的媒体,主要被台苹瓜分读者的大报是传统被称为“风派”的中国时报。

在政治版面,台苹挑选了一些自由派的政媒名流为其撑场面,蓝绿皆有之,以维持其中间风派的政治路线。大陆读者喜称“黎少康”,台苹专栏作者赵少康就是个风派,也与黎智英一样是个媒体老板,因此以“嘴上满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来形容他们最贴切。当然不能说这种人都没理念,但从利益角度解释他们的言行,出错机率较低。

直到2012年,还不算太政治的台苹开始质变,该年,网路广告量在台湾正式超越报纸,趋势飞快不回头。当然不是只有台湾,全球报业赖以维生的广告量与读者群,都受到跨国网路平台的致命瓜分。

跨国网路平台主要抢走的,就是台苹的生命线,年轻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