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3年滴滴的网约车司机老李,以前在听到其他司机连连抱怨,说抽成更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他还没什么感觉,但是直到一笔抽成高达38%的订单落到他头上,由不得他不信了。

近几年网约车行业开始日薄西山,在经历了大爆发之后,所有的平台都开始“内卷”,滴滴一骑绝尘准备上市,剩下滴答、高德、一喂顺风车等窝里斗。

一、

行业日趋艰难,首先表现出来的一点,就是高抽成常态化。

这并非空穴来风。

“起步价抽成20%,如果乘客打的是,基本抽成30%,最要命的是特惠单,抽成比在32%-35%!”

顺路车

这组数据,是李师傅通过订单对比出来的。

用一个比方来表示乘客实付和司机实收的差额,假如乘客付款55元,那么司机大概只能得到35元,中间的20块钱,都被滴滴抽走了。

不仅仅是滴滴被曝出了订单抽成高的问题,对于其他类型的网约车平台,也成了一个常态化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滴答、一喂顺风车,打着“零抽佣”的名义“招摇撞骗”。

二、

不仅抽成多了,奖励也在翻跟头。

鲜少有司机能计算出平台的抽成到底有多大,就连如今的平台规则,也越发成了谜。

作为一名老司机,李师傅是经历了网约车市场“黄金时代”的。“订单费用加上补贴,一个月满打满算,能净赚一万三四。”

彼时与其他平台展开竞争的滴滴,为抢占市场份额,舍得给奖励。这样的氛围下,“黑车”司机一夜之间,纷纷都注册成为了网约车,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

小时

这些司机对任何一个平台的忠诚度,都取决于哪家平台更舍得烧钱补贴。这也催生了每位网约车司机都注册了三四家平台的现象。

而今,就算是多平台同时抢单,也拿不到原来的收入了。

三、

算法之下难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网信息化之下,没有哪个平台能放过任何一位司机。滴滴对待一口价、青菜拼车、优享这些不同类型的网约车订单,抽成比例差别极大。

尽管滴滴已经做了数次的公开说明,期间滴滴网约车的CEO孙枢也发了公开信,讲明了这笔钱的用途。

甚至做了进一步“调整”:从6月14日开始,在多个城市试行工作日“免抽佣”计划,并将陆续覆盖到全国。

但是见惯了滴滴“花招”的司机和乘客都不为所动。

抽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下降,再多的花样也毫无意义。

四、

网约车已经不再是个盈利的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4月份交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网约车司机的规模,相比3月份环比减少80万人。越来越多的司机逃离网约车,恰恰说明了行业的没落,不少司机是被抽成给逼走的。

不赚钱,还消耗生命健康,任谁也干不动啊。

总体来说,在由平台、司机和乘客三方组成的生态闭环中,越来越多的平台通过算法,进一步刺激着司机的“内卷”竞争,让司机成为了系统的“奴隶”。

与此同时,还不断试探乘客的价格敏感度,最大限度拉高乘客端的打车价格。

因此,平台的“议价”能力,才是构成网约车环境不断内卷化的“根源”,基于此,司机与乘客所向往的“网约车和谐环境”也成了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