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萧珊一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出版的《家》,对于巴金萧珊二人来说,或许算得上是半个媒人。

那段时间,在众多爱国学生眼中,巴金是个才子,亦是他们思想上的引路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许多追求者怀揣着崇拜与爱慕,给巴金寄来了一封又一封的信。

这些写信人之中,只有一人独得巴金青睐,书信往来长达一年之久,这人就是萧珊。

或许是命运,素未谋面的二人,在信中却无比默契。

萧珊的信件落款总是写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那时,巴金也真的把她当作一个孩子,常常称呼她为“我的小友”。

当然,对于这一称呼,萧珊自然是不愿意的,这是后话了。

巴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心扑在创作事业上,对于爱情很是矛盾、犹豫的巴金,和两位好友被大家戏称为“独身三人党”。

作为一个文采卓越的作家,坚持独身主义,多年未曾动摇,又怎么会轻易对谁动了心呢?

但萧珊的出现,打破了他的恋爱观,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例外。

她用自己的善意与执着,将他从一个独身主义者转变为一个眷恋家庭、守护爱人一生的人。

“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萧珊在信件中提出了见面。

信件中,夹着一张萧珊的照片,照片中的萧珊梳着学生头,稚气未脱,但从她的眼神中足以看出她内心的坚定。

就这样,二人约定在新雅饭店见面,也正是这次见面,间接促成了二人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年的恋爱后,他们结婚了。

没有酒席,没有婚礼,只是将一纸通知寄给了亲友,便去旅行结婚了。

那时的巴金,不仅承担一家的生活费用,侄子侄女的生活费、他与萧珊的成婚费用,都压在了他的肩上。

也恰恰是那些压力,巴金拼命地写书、编书、译书,那一年,他的创作成果与日俱增。

萧珊对巴金唯一的要求便是,不许再叫她“小女孩”了。

自那日起,曾经的那个“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那个“我的小友”,已然成为了她所崇拜之人的妻子,巴金的夫人。

萧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君一眼误终身,可萧珊从不是因相貌而萌生心动,从第一次读到巴金的书,读到他的文字,她的心里就已经装下了一个名叫巴金的人了。

那个名叫巴金的人,也就此陪她走过了青春年少,走过了漫漫人生。

巴金和萧珊的婚姻,虽算不上美满,但足以说是“值得”。

四只玻璃杯,一间七八平米的小屋,多次的辗转、奔波……他们的婚姻生活就是这样开始的。

萧珊是幸运的,所爱之人是眼前人,思想与信仰的指路人亦是眼前人,余生伴侣仍是眼前人。

巴金成为了她生活中的光亮和指路的灯塔。

但萧珊也是不幸的,婚姻生活才刚刚开始,颠沛流离与长期分离就成为了生活的常态。

年轻时萧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生活还在继续。

好在他们总是有对。书信,成为了巴金与萧珊在那些分离日子里的慰藉。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先生曾经这样写道。

车慢、马慢、邮件慢,可正因此才能将心中的思念缱绻沉淀下来,细细思量品味,那些过往才变得更加有意义。

在那段日子里,一封封书信,来来往往,虽不如亲眼见到那人来得真实,却能够透过一纸书信,将隐晦的惦念与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分离的日子虽然很长,感情却愈发浓厚了。

在他们二人的信中常常能见到饱含着爱意的话语,“每次分别,心中总充满着怀念。”“我们在梦里见面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金总是会用朴实而真切的文字诉说着他对爱人最深切的情意。

分别的那段日子里,情意在不断发酵,愈发醇厚与热烈。

在那些靠书信往来联系的日子里,信件中充斥着这个小家庭的文化气息。

巴金在外地奔波,却始终保持着一个文化人的本能——买书。巴金可谓是见到好书必然不会放手。

他会向萧珊诉说着他的纠结,那些见到好书时的钟爱之情与书籍太贵仍想买下的爱书之意。

萧珊必定会满足巴金的意愿。她懂巴金,懂得巴金内心对文学的热爱,也懂得他对文字的坚持。因为萧珊也同样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萧珊从不是一个止步于家庭的女人,她有着自己钟爱的事业,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说巴金与萧珊在各自的领域中都闪闪发光,不如说他们是互相成就。

在巴金伏案创作的那些日子里,萧珊就成为了他的助手,帮助巴金整理资料,接待客人。萧珊的身影在巴金的创作生涯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对于巴金而言,萧珊不只是伴侣,更是文学上同行的伙伴。

巴金把萧珊的作品称为“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在他看来,读萧珊翻译的著作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萧珊翻译普希金、屠格涅夫的著作,同样在文坛上有着一席之地。

所谓爱情,不是单方面爱得热烈,而是双方在彼此眼中都有着吸引自己的闪光点,从此愿意相伴一生,相携到老,共同走向更好的自己,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巴金与萧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巴金而言,吸引他的或许是初识时萧珊信中的那份执着与倔强,亦或是那种追求自由的信念与自己不谋而合,又或许是在他眼中萧珊那份在文学上不亚于他的才华。

于萧珊而言,巴金便是值得她相伴一生,追随一生的爱人与伙伴。

只是,萧珊可能从未想到过,自己与巴金的婚姻生活会走得这样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变得更加忙碌了。外出开会、出国访问、写文章、接待朋友……萧珊撑起了他们的家。

只是,这样的日子还没过多久,一个晴天霹雳几乎压垮了这个家。

特殊时期,巴金受到迫害,萧珊也未曾幸免。

在那个时期中,遭到迫害的家庭不止这一家,许多家庭因此支离破碎,可萧珊却从未选择退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世清白的她,本可以选择和巴金分道扬镳,保全自己,可她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与巴金共进退。

一场浩劫无法避免,但却因为彼此相守,苦难中仍有一丝温情作为慰藉。

白日里在原单位被批判,原本满面愁云的巴金,回到家中看到妻子的面容,愁云便统统消散了。

在他看来,妻子萧珊便是他在那段日子里的定心丸。

一日又一日的批判,一篇又一篇的检查,早就将巴金的精神和健康消磨殆尽,常常整夜无法入眠。

无法入眠的又岂止是他一人?

巴金被定为“有罪”,身为妻子的萧珊又怎么会毫发无伤呢?

巴金一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揪到机关审查已是常事,更别提劳动、陪斗了,萧珊的精神在那段日子里饱受折磨。

但善解人意的萧珊,从不向巴金抱怨,只是每当听到巴金说着“日子难过啊”时,萧珊会附和一句:“日子难过啊!要坚持下去!”

萧珊的那句“坚持下去”,成为了那些年巴金心里的支柱,他在努力地坚持,而她也在等他问题解决的那一天。

人们常说,同甘容易,共苦难。在巴金遭受劫难的岁月里,萧珊用温柔和善意保护着她所爱的这个男人。

她从没想过要离开,只是在想,怎样才能让他少受些罪。

萧珊的执着与坚定,从她年少时经历的事情中就能看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萧珊还在上学,参演了学校的话剧《雷雨》,因而和一些爱国人士相熟,也因此被开除。

在她的身上,有着一股子顽强劲儿,她从不服输。

到后来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她更是主动前往伤兵医院做义工。

巴金每每看向萧珊,是否也会觉得,她像极了一位要求进步的女革命家呢?

这样的性情,让萧珊在爱情上也绝不犹豫。

就像年轻时,她钟爱巴金,便主动写信。

婚后多年,巴金遭难,她从无怨言,毕生相随。

她总想着,是不是她多受一些磨难,巴金的磨难就会减轻一些。

她总想着,她的“李先生”能不能早点结束这场苦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这场风波,她注定不能陪他挨过。

长期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折磨,远远超出了萧珊身体的负荷。

她病了。

她变得憔悴不堪,在病中仍不忘惦念她的丈夫。

多年相伴,萧珊从未说过“离开”,她常说的话,便是“不会离开你”。

只是这一次,问起巴金的问题何时能解决,萧珊说了一句让巴金十分痛心的话,“我怕是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萧珊病倒了,但她不肯打电话告诉丈夫。她说,他在写检查,不要打扰他。

这一拖,待到巴金从五七干校回家时,萧珊已经不能起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段特殊时期,身为巴金的妻子,萧珊得不到好的诊治。巴金一生写文章无数,从无犯难之时,这一次委实犯了难。

萧珊不是没有去看过病,只是每次看病都得不到一个好的诊治,这病一拖再拖。

去看病的路也异常艰辛,几次回家险些倒下。直到最后靠一位亲戚帮忙,终于拍片,查出了肠癌。

此时,癌细胞早已扩散。

萧珊的病,离不开人。可是巴金正处于改造期,休假期满便继续请假,想要好好地照料萧珊。

待他再次请求延长假期时,萧珊已病入膏肓,请求却被驳回。

巴金再次见到萧珊时,已经是她要去住院的时候了。

老年巴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这便是爱人之间的无声默契吧,二人相视许久,一语不发,眼底尽是浓浓的想念与爱意。

良久,萧珊说了一句话,“我到底住院了。”

眼前的人,是她年少时所爱之人,是她此生不愿放手之人。只是人生在世,到底逃不过生老病死。

她放不下的,除了她的爱人,还有她的孩子。

他们有一双儿女,在巴金的事情上,儿子受到了波及。在安徽山区农村待了三年半,政治上没有人管,被剥夺了很多公民权利。

那段时间,只要提到儿子,巴金心里就会涌起无限悔意。

后悔自己写小说,后悔自己生儿育女。后悔因为自己,让妻儿落到如此境地。

萧珊手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将住院的萧珊,心里自然是放不下家中的一切。

临出门时,萧珊将房间环顾了一周,似乎要把眼前的一切刻在心里。

她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能不能回到这里和一家人团聚。

住进医院的萧珊,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是一天天地恶化。

身体渐渐衰弱,每日能与巴金说的话也越来越少。

眼看着她的肚子渐渐变大,行动不便,巴金内心既痛苦又挣扎。

因为这时,医生提出了手术。手术不一定能够成功,但不手术,后果不堪设想。

出于她的健康,他应该同意手术。可作为她的丈夫,他很担心她下不了手术台。

萧珊手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金心里惴惴不安,但还是将这件事告诉了萧珊。

萧珊显得很平静。她只说了一句话,“看来,我们要分别了。”

说完,她望着他,眼眶里含着泪。

经年相守,不愿以此将情意草草收场。

他说,不会的。

可刚一说完,嗓子就哑了。

他心里清楚,怕是真的如萧珊所说,二人将要分别了。

磨难至此,上天并未体谅这个伤痕累累的家。

在萧珊手术结束之后,没多久,他们的儿子就病倒了。

是从安徽农村带回来的肝炎。

这一遭让巴金更加痛恨自己,恨不能让一切苦难都冲着自己来,放过他无辜的家人。

萧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仍在病榻上苦苦求生的萧珊,听闻儿子的病,心中苦楚更甚。每一日总要问过儿子的情况,才能有些许的安心。

那是她最爱的儿子。

那是他最爱的母亲。

缠绵病榻无法相见的母子俩,只能默默地互相想念,只盼能得到对方好转的讯息。

那些天,萧珊不止一次问起,每天输血太多付不起医药费怎么办。见到熟人,也常常担忧自己给对方添了麻烦。

善良的萧珊,直到生命尽头,仍在表达着她的善意。

上天回馈了她最后一份善意,她走的时候没有痛苦,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巴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遗憾,那时她曾说着“找李先生来”,却未曾等到见到她的“李先生”,便匆匆离开了。

当巴金赶到医院时,已经看不到萧珊的面容了。她就静静地躺在那个担架上,白布床单将她包得紧紧的。

她未曾见到他的“李先生”,而她的“李先生”也未能见到她。

众人只能看到那个巴金拍着白布床单哭着唤她的样子,却看不到他内心早已被撕扯得支离破碎。

曾经调皮地称他为“李先生”的小姑娘走了,那个曾经说要永远陪着他的妻子走了。

萧珊的离开,对正处在特殊时期的巴金来说,无疑是一场精神上的打击。

而此后多年,纵使朋友如何相劝,巴金也从不愿再娶。

巴金的后人在挥洒巴金和萧珊的骨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巴金的世界里,萧珊便是他毕生唯一的爱人。

萧珊离开后的日子里,陪伴巴金的便是萧珊的骨灰。他把她的骨灰放在了枕边,日日相守。

巴金嘱托家人,当自己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病榻上可以放着萧珊翻译的几部书。等到自己离开人世的那天,将二人的骨灰掺在一起。

所谓爱情,大抵如此。

不论朝夕,只愿日日相见,毕生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