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来北大求学的宗旨是升官发财,那这个宗旨就错了,求学的路必然也走偏了。平时冶游,考试来了才去翻动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

考试结束,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以此活动于社会,光阴虚度,学问毫无,这是自误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看到这段剧中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台词,让人深有感悟。剧中年代是百年前,但这段话放到当下,却并不让人感到过时,甚至,还有一种精准形容了当下的感觉。围绕着教育这个话题,站不同立场上的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无论家长、学生还是老师,当下似乎都极为疲惫。

在“内卷”一词开始流行并且被赋予新的定义时,教育界的“内卷”也不可避免被拿出来讨论,教育二字,拆分开来便是教书、育人,老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并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知识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争取品学兼优,收获学习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能力是在学校形成,而后走入社会也会应用到,如果在学校便处处浑水摸鱼,不懂得靠自己努力,不懂得就失败反思、通过改掉缺点以求进步,那么进入社会后自然感觉没有使力处,很可能陷入一昧埋怨现实的怪圈,却不习惯从自身改变进而去改变环境。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看似只是成绩好,实际“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更盼望孩子能够拥有自主能力,将来靠自己也能生活得好。于是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家长们会选择让孩子在课余时间补充更多技能,通过上兴趣班、补习班等以求在校外获得更多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课外的教育培训也因此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但更多的问题因此暴露出来。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上,北大教授渠敬东便犀利指出:

眼下的教育双轨制,将许许多多家庭都拖入了无底洞。家庭资源投入教育本是很正常的,为何成了“无底洞”呢?

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但相比德,当下教育内卷现象更倾向于才,也就是生理心理之外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何谓教育双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减负的话题喊了多年但负担似乎并没有减轻,一个原因便是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对自己下一代的素质教育要求也会更高,而这必然要各方付出更多时间精力,除了负责在学校教授孩子知识的老师外,家长也纷纷参与到其中,当家长自己精力不足,自然需要寄希望于校外培训。

如果问有什么词语将房地产与教育结合得最佳,那毫无疑问,一定是“学区房”了。为给孩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家长本已经在基本的教育条件上花费许多,当各种课外补习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自然不愿意错过,有人开头便有人跟风报名。

可以说,各种课外的教育培训机构本身便是借助了家长这样的心理使之消费,很多孩子原本对某种兴趣可能并无兴趣,但现代的家长往往希望孩子能够多素质发展,因此在补习教辅上投入费用并不吝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教育分为两部分,一在校内,一在校外,家长希望双管齐下达成最佳效果,但投入与收获是否一定成正比?这当然是未必的,但在焦虑的驱使下,家长仍然是愿意为此进行消费行为,很多时候甚至忽视了孩子本身兴趣偏向以及天赋所在之处,将孩子往自己所盼望的方向打造。

这些课外的教育培训收费不低,且其本身为利益往往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今年6月,精锐教育、学而思等15家知名校外培训机构都因此类问题遭到处罚,从中也可以看出很多校外培训是资本支配市场、引导消费后的结果,而家长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愿意买单就带来了双轨现象下的“内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前面北大教授所提到的教育双轨制将每个家庭资源投入变成了无底洞,并非空谈,北大校长蔡元培当年便十分反对官僚摧残教育,主张教育为百年树人,不可急功近利,而当下,资本裹挟下的课外教育都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教育和金融划等号的话,孩子的未来才真正堪忧。

“双轨”并不意味着孩子在接受知识灌输更多的情况下,所受影响必定更好,或许我们是时候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个孩子若要长成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在知识灌输外,也应注重其体魄与心理健康乃至美育等,正如蔡元培当年所主张,“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