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有两件特殊的遗物。

一件是补满了17处补丁的衬裤,另一件是有6处补丁的白麻纱贴花床罩。

这张床罩陪伴朱德度过了晚年的生活,其后康克清又一直用到1992年去世。

上面的补丁,都是朱德儿媳赵力平一针一线缝补上去的。

作为朱德唯一的儿媳,丈夫朱琦于1974年壮年早逝。

这其后,照顾朱德爹爹和康克清妈妈的重任,就都落在了赵力平一个人的肩头。

爹爹朱德一生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种风气自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儿媳赵力平。

朱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这良好的家风之外,赵力平缝补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的旧衣物,还有对丈夫的思念。

即使时隔多年,她依旧会想起与朱琦琴瑟和鸣的日子。

他们是在贺龙元帅为媒人的情况下,在1946年的3月23日,正式结婚,婚宴就是在丰镇举行的,简朴但又不失庄重。

对赵力平而言,接下来她还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公公和婆婆。

彼时,解放战争已经打响,朱琦虽是朱德的儿子,但在部队里,依然要遵守纪律和接受调遣,不可能说随便带着妻子回家去探亲。

一直到两年之后的秋天,赵力平才第一次见到了朱德和康克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在西柏坡,朱德身穿一件褪色的旧军装,言谈举止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没有一点当大官的架子。

这份随和以及康克清无微不至地关照,让赵力平此前堆积心头的芥蒂统统消失了。

康克清还一再笑着对儿媳说,希望他们小两口能赶紧要个孩子。

其实那时候赵力平的内心很是伤感,此前她和朱琦有了一个孩子,但是仅仅出生三天就夭折了。

为了不让两位老人伤心,赵力平就一直瞒着这件事。

那次回家,朱德询问儿子,土改的工作结束后,将来有什么打算?

朱琦告诉父亲,想到铁路部门去工作。

朱德和康克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朱德知道儿子这些年一直在部队工作,不懂铁路方面的技术,于是专门叮嘱他,到了铁路上之后要从头学起,不能去当官。

就这样,朱琦在不久之后被调到了石家庄铁路局。

原本朱琦在部队已经是团职干部,但转业到铁路部门后,他从普通的实习生开始学习技术,之后又做火车的司炉。

3年后,他又从司炉成为了副司机和司机。

新中国成立初,朱琦由石家庄铁路局调到了天津。

而妻子赵力平,在解放之后,转业到了银行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担任组织科科长。

朱德和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赵力平怀孕生子,那时候正好赶上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的结束,于是朱德就给孙子起名援朝。

两位老人十分喜爱孩子,多次提出要帮赵力平带,于是在孩子10个月大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北京,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了一起。

孩子不在身边,对有工作的赵力平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

由于平时工作太忙,她和丈夫朱琦,也只能碰到周末的时候,才有机会回北京看看老人和孩子们。

要是碰到加班,她和丈夫就更没有机会经常去北京了。

从左至右:女婿刘铮、女儿朱敏、朱德、康克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二儿子出生的时候,朝鲜战场的局面已经是打打停停的状态。

于是朱德又给孙子起名和平,并且孩子还只有8个月大的时候,就又被接到了爷爷奶奶身边生活。

此时朱德夫妇身边,除了孙子、外孙以及家族里的侄孙辈外,还有刘伯承的儿子和女儿,因为在北京读书的缘故,也长住在朱德家里。

孩子们加起来有将近20人,床上睡不下就只能打地铺。一到吃饭的时候,中南海的西小灶饭厅里,满满两桌子都是孩子。

欢乐虽然不少,但照顾好这些孩子们却非常不容易。

赵力平也是在朱德去世后,才知道这么些年来,爹爹朱德一直没有领元帅级别的工资。

朱德和康克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毛泽东和朱德定的都是一级工资,但平时他们拿的都是400多元的四级工资。

而在当时,军队干部的工资要比党政干部高一些。尤其是元帅的工资加上各种津贴大概有700元。

不过朱德从来没有拿过元帅工资,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在军队里担任实际职务,领工资不合适。

由于家庭成员多,生活相对就困难些。中央办公厅也曾设法给朱德补贴,但他从来就没有去领过这笔钱。

而赵力平和丈夫,也只能经常北京和天津两地到处跑。

朱德视察克拉玛依油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组织决定把赵力平从银行系统调到市委的部工作,一开始她担心自己做不好,但最后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财贸

因为朱德曾经叮嘱过她和丈夫,作为共产党员,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由组织来决定,每到一个新的单位可以从头学起。

正是因为牢记着这一点,因此无论在工作上有任何安排和调动,赵力平都会服从。

虽然儿子在北京,她也从没有过张口向组织要求调动的念头。

等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时候,丈夫朱琦的工作,由天津铁路局转到了北京铁路局。

这下子不但和儿子两地分居,丈夫跟自己也要两地分居了。

赵力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赵力平依然这么坚持着,在那几年,由于朱琦住在了北京,她一个人留在天津,每个周六的晚上,赵力平会坐火车赶回到北京的家里。

好不容易看看丈夫和孩子,待上一个白天,星期日的晚上她又得坐火车返回天津。

唯一让赵力平感到欣慰的是,由于朱琦是在铁路部门工作的,铁路职工家属乘坐火车是免费的。

有时候赵力平也在想,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

只是,彼时的赵力平还不知道,她这个家庭还要经历一段更大的波折。

朱德委员长视察华北制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69年底开始,朱琦被下放到天津铁路局下属的一个极小的车站当仓库管理员。

在这个偏僻的地方,朱琦一呆又是三年多的时间。

其后,朱琦的工作虽然得以恢复,但是因为遭受了数年的折磨,赵力平发现,丈夫的身体大不如从前。

尤其是他患上了心脏病,健康状况更加堪忧。

赵力平永远忘不掉的是1974年的6月,此前丈夫重新恢复工作后,终于能和妻子一起生活了。

赵力平还记得那是一个周一,一大早吃完饭,她像往常一样上班去了,丈夫朱琦在家里。

谁成想这天朱琦突然心脏病发作,待到赵力平急急忙忙赶回来,丈夫已经故去。

朱德在海南岛视察垦殖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力平伤心欲绝,此时孩子们都已长大,上学的上学,当兵的当兵,没有一个在身边。

而丈夫却走得这般匆忙,以至于连一句话都没给自己留下。

这一年,赵力平才48岁。

虽然伤心难过,但赵力平也不敢把这个坏消息告诉朱德,她担心爹爹年纪大了,更加难以接受这个打击。

她只是笼统告诉家里,朱琦突然生病了,正在医院抢救。

一直到朱琦去世10天后,所有的事情都办理完了,赵力平才回北京去看望朱德和康克清。

朱德抱着孙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能忍住悲痛的赵力平,在朱德面前不觉哭出了声。

而朱德在得知儿子过世后,苍老的身体在那一刻似乎更显得虚弱无力。

丈夫走了,照看两位老人的重任就落在了赵力平一个人身上。

她仍旧像过去那样,在北京和天津两地之间来回奔波着,或许这样的生活节奏,能够让她回想起丈夫在世时,她和他两地分居的情形。

旁人似乎看不下去了。有一次,铁道部门的一位同志主动跟朱德和康克清谈起,朱琦病逝了,而力平一个人在天津工作,把她调到北京来,也是对你们的照顾。

左一赵力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朱德立刻回绝了这番好意,他觉得儿媳在天津工作这么多年,已经有了群众基础,调到新的工作单位不好参加工作。

可见,即使是在家庭确有不便的情况下,朱德依然一丝不苟地坚持着原则。

京津两地的奔波,让赵力平难以见到爹爹朱德的生活全貌,但她还是很了解爹爹的生活状态。

彼时的朱德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平日里的身体很好,这或许得益于朱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律能力。

朱德从不抽烟喝酒,老年之后最大的爱好除了养兰花,再有就是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做着自编的体操。

朱德1976年存款清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之后,赵力平还清晰地记得爹爹和董必武董老之间的一段小插曲。

原来,晚年的董必武喜欢把自己关在书房,除了动动笔,有时候甚至能做到一整天不出门。

朱德不免有些担心董老,就经常去看望他。

两个老伙计见面就开门见山,朱德称呼董老为“老进士”,董老一如既往称呼他是朱老总。

朱德直接“呛”董老,应该多出门,毕竟生命在于运动嘛。

哪知董老并不买账,他举了举手中的毛笔,意思是指自己一刻也没闲着。

朱老总不同意董老的说法,写字和运动怎能相提并论?接着,他就开始“自卖自夸”起了自编的体操,而且一边吹着口哨,还一边向董老演示。

晚年时期的赵力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知董必武笑了,还说自己只会看戏,不会演戏。

就这样,两个老头谁也没能说服对方。最后两人商定,比比谁能活到90岁。

赵力平原本以为,依照爹爹的身体状况,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只要好好地护理,肯定能长寿。

然而丈夫朱琦过世仅仅两年后,爹爹朱德也撒手而寰。

让她难以忘怀的是,爹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依然惦念着国家的发展。

那是1976年的7月初,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来看望他,朱德微微睁开眼,两个人紧紧地握手。

而后,他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告诉李先念,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要始终抓好!

朱德与康克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力平记得,医院已经报了病危,这次和李先念见面之后,爹爹朱德就长时间陷入昏迷状态。

7月5日,李先念、聂荣臻、王震、邓颖超、蔡畅来医院看望,康妈妈贴着爹爹的耳朵告诉他。

弥留之际,他想说话但张了张嘴未能发出声音;想和他们握手但胳膊只微微动了一下,之后就再抬不起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朱德和董老比长寿,董必武于1975年4月2日去世,朱德是1976年7月6日离世,两个人都享年90岁。

那一年,赵力平正好50岁。知天命之年,很多事情她也渐渐看得通透了。

朱德和海军指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人或许认为,以朱德的身份,去世之后肯定给子女留下不少东西。

然而赵力平知道,爹爹朱德这么些年除了积攒下来的工资,其余之外几乎身无长物。

朱德曾对赵力平她们这些小辈说过,自己没有任何财产,房子和房间里的家具都属于国家,你们要不到。

只有一部分书是自己买的,以后你们可以拿去学习。

至于积攒的两万多元工资,朱德不止一次说过,不会分给孩子们,而是自己不在后,全部作为党费交给国家。

所以,当爹爹朱德过世之后,赵力平仍旧没有动调动工作的念头,而是一如既往地过着两个城市间来回穿梭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妈妈的睡衣破了,她依旧会坐在爹爹朱德送给自己的缝纫机前,把老人家的睡衣缝一缝。

这也是赵力平每个周末,从天津回到北京的“必修课”。

这台缝纫机,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朱德出访国外时买回来的。

收到这件礼物,赵力平很清楚,这是爹爹希望自己能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直到她自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退休之后,突然有了大把的时间,此前那种紧张的操劳感才渐渐得以缓解。

但是,赵力平依旧保持着以往的家庭习惯。

右一赵力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说她自己也到了花甲之年,缝缝补补这些活儿,交给康妈妈身边的工作人员即可,可她依旧事必躬亲。

赵力平牢记着爹爹朱德生前的教导,不给国家添麻烦,以身作则,能为国家减轻一些负担就减轻一些。

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康妈妈老去。

1992年,康克清康妈妈也过世了。正如多年前爹爹朱德所说的那样,康妈妈病逝二十多天后,中央管理局就把屋子里的家具全部拿走了。

而赵力平自己,也一天天地老去。赵力平没有麻烦组织,而是从天津搬到了北京的女儿家里生活。

赵力平和前来看望她的亲友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之后,每逢清明或者亲人的忌日,赵力平都会带着家中的小辈到八宝山,向爹爹、妈妈以及自己的丈夫,送上深深的哀思。

她会不自觉地回想起过往的岁月,她会想念青年时代的军旅峥嵘生涯。

也会遗憾丈夫先自己一步而去,更会永远铭记爹爹和妈妈留给自己和后代们永不凋零的精神财富。

几十年风风雨雨,无论是面对工作还是家庭,赵力平从没有过任何退缩和畏难。

这也正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操守和优良家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