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大水牛,无授权禁转

北京航空博物馆里的有一架米格23战斗机,关于这架苏联战斗机的来历很多人猜测。因为它长期废弃在原地甚至抹掉原来的国籍型号,似乎隐藏了什么秘密。众所周知,中国没有装备过米格23,因为那时候和苏联的关系不太好。著名的歼8战斗机设计者、航空专家顾诵芬院士曾在媒体上向大众详细介绍了米格23的性能。但是说到这架米格23的来历时,顾老爷子就闭口不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这架从埃及获得的米格23重新涂刷上国籍标志在北京展出)

起源

其实故事还要从我国自主研发的强5最后期型号开始说起。强5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强击机,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强5就开始渐渐落后。此时,中国的国门已经打开,很多和外国交流合作的机会就在眼前。

1974年,南越军队在南海故意找茬,侵犯我国边界。我国海军立刻予以反击,击沉击伤敌军4艘敌舰。但战役也充分暴露出没有航空兵掩护的弱点,因此军队强烈提出要求要研发一种新的强击机来装备部队。当时的强5已经不能胜任新时代的要求,所以需要研发一种全新的战机来同时满足空军、海军的需求。新战机还可以装备不同型号的武备,这样可以分别满足海军和空军的不同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5航程段短,载弹量不足。已经渐渐落后于时代,南海的局势需要一种全新的飞机替代它)

三机部对这个请求非常重视,1976年6月,召集了所有设计部门的人员到北京开会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就分别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沈阳提出的方案是歼轰8,说白了就是歼8飞机的对地攻击型。三机部最早也是倾向于沈阳的方案,但在60-70年代,世界上的流行潮流设计是可变后掠翼设计。这种设计是为了平衡高、低速度飞行时对主翼要求的矛盾。但是也会带来结构重量变重,研发设计难度增加等弊端。但当时这股潮流对中国航空工业影响非常大,所以当时有一个机密的项目行动:我国用6架歼6从中东某个国家换回了一架米格23,科研人员对这种变后掠翼机构进行了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5的总师陆孝彭,在他的坚持下,发展了米格23为基础的强6型号。老爷子曾经在美国设计过战斗机,在国内航空界他具有很高的威信力。可谓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泰山北斗)

在埃及的秘密项目

1978年8月,中国突然组织一个代表团前往埃及执行机密任务。这个代表团都是航空方面的专家,其中就有顾诵芬院士。当时事出突然,代表团也仅仅说明了一下注意事项和纪律就上了飞机,之后大家才知道目的地是埃及。到了开罗以后,代表团就住在大使馆区域内,大使和武馆特意来说明了任务:中国要用歼6换取埃及的米格23来进行歼7战斗机的新型号研发(这里是出于保密制度,大使馆方面不知道研发的新型号不是歼7,而是强6)。所有代表团成员一律穿便服,不接触无关人员。埃及方面来接洽的是一名上校,负责提供安全保卫的是两名警察(他们也身穿便服)。当时的中国专家看见那架米格23顿时眼睛一亮,因为那时候这型号在中国可是宝贝(当时在国内,J8已经是先进型号了)。

那几天,中国专家团忙里忙外,从飞机拆卸到联系货船都累坏了。虽然人们很疲惫,但是一想到这个宝贝型号能让我们获得的利益,人人又振作起精神来。尽管是在埃及地盘上,但是中国代表团必须时刻防备着这里的苏联人。虽然米格23是属于埃及政府的财产,但是苏联人有严格限制米格23的使用,他们更不会把战斗机送给我国。所以这个行动必须在苏联人监视下秘密进行,埃及政府提供的专车都没有任何标志。现在的焦点就是尽快行动在苏联人发现之前把飞机偷运到我国境内。

谁知这时候英国人又出来搅局。就在我国代表团从巴基斯坦中转休息过境时,后续的成员正在埃及验收技术资料。BBC媒体突然公布了中国代表团在埃及活动的信息,项目立刻有了曝光的危险。代表团立刻全体提前回国,这才保证了米格23的安全引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6的现代三维图和在北京博物馆展出的模型。它很大程度上参考的是米格23,而并不是美国的F16)

新的型号诞生

米格23弄到手以后,我国科研人员从这架飞机身上和越南获得的F111残骸基础上开始研发我国的下一代歼击轰炸机。

在中国,唯一具有强击机制造经验的只有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强5飞机设计师坚持下,我国开始研发一种在米格23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单座单发超音速强击机。它作为强5、和歼6的后续型号,被命名为强6。由于这架飞机是在米格23的基础上研发出来,当然两者之间非常相似。新飞机也有个缺点,就是机动性不太好。空军希望新的战机有一定的空战能力,于是设计被改成是机腹进气,适应飞机在大仰角时的进气量问题。发动机采用的WS-6涡喷扇发动机。

总体上说,这架飞机的设计非常时髦。非常接近当时的国际上先进军机“时尚潮流”。加上WS-6发动机在1980年10月的研发工作也达到了指标。三机部开始改变想法,倾向于采用南昌飞机厂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制F111轰炸机的残骸曾经在越南获得,它也被我国利用来参考。但最终80年代中后期这种变后掠翼不再是时髦的设计了。另一方面我国也缺乏控制系统的技术)

困境,强6型号的放弃

然而随着研发进度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难度在不断增加。虽然可变后掠翼的结构我们已经摸清了,但是这个控制系统我们没法解决。而且也不可能从美国和苏联获得技术。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一步步自己试验,飞机的研制计划也拖延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服役的是飞豹战机。当时放弃强6也是明智的选择)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军队认为可变后掠翼设计已经不是将来的主流。因此强6的项目也就下马了,配套的涡喷扇6发动机也停止了研发。1984年,这架飞机就全面停止了研发工作。现在看,这架飞机的基本设计还是不错的;没有早期社会运动造成的浮躁心理;对国外的变后掠翼设计理念也进行了论证和研究。但是因为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气动布局经验,造成后期的研发工作停滞,而且继续研发下去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在80年代中后期,这种设计已经不是主流了,所以停止强6的研发也是明智的选择。参考资料《航空史》大家有什么有趣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本文为毅叔说世界系列,感兴趣的朋友,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大内密探008,收看全部毅叔说世界系列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