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日前举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介绍:“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7年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非常显著。”(6月14日北京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部署以来,非首都功能疏解一直是北京积极推进的“大事”,而七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取得的显著变化,更证明非首都功能疏解这条路“走对了”。

数据有升有降,见证京津冀三地取长补短。通过用大数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进行测度,发现2020年北京在三地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中的占比为73.95%,较2014年下降了9.57个百分点,而天津、河北分别上升了3.72和5.85个百分点。从2014年到2020年,北京批发与零售业在营资本总额增长为54.56%,天津增长为126.92%,河北增长为127.70%。此外,从三地高新企业的数量来看,2019年北京高新制造业企业的数量与2010年相比有所下降,天津有所增加,河北的石家庄、沧州、衡水大幅上升。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北京相关数据“下降”和增幅“减少”的同时,正是津、冀两地承接非首都功能实现相关数据“上升”和增幅“增加”的过程,这一变化正是三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结果。

产业互促互补,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目标。在产业分工方面,北京总体处于产业链的研发和销售环节,北京注册资本最多的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研服务业和金融。天津则以金融租赁和科研服务业为主,总体处于产业链的资本和销售环节。河北在营注册资本最多的依次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三地之间如此产业互促互补,无疑在三地之间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链,有序推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

集中优势资源,助力京津冀三地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最终目的是有力缩减三地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目前,三地之间还存在发展不均衡、资源不对称等问题,制约三地协同发展。因此,七年来,三地利用北京在全国创新资源、创新生态系统方面的明显优势,通过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协同发展等手段,高质量推动三地协同发展。未来,在新发展格局的整体发展语境下,高质量发展将依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旋律。

七年,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七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渐入佳境。在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总体思路指导下,京津冀三地未来可期。

文/逯军

图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