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姜文华的同情力量来自于何方?

对姜文华的同情力量来自于何方?

刚才复旦大学校宣传部发布了关于王永珍的悼词,其中提及到“在警方将没有公布调查结果之前,对网络上的妄加猜测、颠倒黑白、黑白不分表示强烈谴责”。

当然这种谴责的前提和老胡对杀人这种暴力行为的反对是不一样的,这种谴责意味着王永珍是完全没有过错的。由于警方调查结果没有出来,我们也不妄加猜测,这里就不再讨论关于王永珍和姜文华之间的具体恩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讨论一下网络上这么多同情姜文华的力量来自何方?

这件凶杀案一出来,实锤的杀人凶手姜文华反而得到一边倒的同情,这本身是不正常的。可是这股力量确实是存在的。我们不禁想问,究竟是谁在同情姜文华。

当事情一出来,网络上就开始把“非升即走”的制度当做了攻击对象,这种明显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评聘制度让姜文华和王永珍都成为了受害者。大学里的评聘制度确实引起了大学教职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差评。

但是同情杀人犯显然是不恰当的,但是同情杀人犯的力量确实是存在的。怎样才能消除这种同情凶手的力量呢?或许真正反思大学教师的评聘制度和晋升制度是最好的办法,只要评聘制度和晋升制度中不公平的现象存在,对姜永华的遭遇就很容易引起共情,也很容易有代入感,也很容易产生同情。

这种同情绝非是复旦大学简单的谴责几句就可以消除的,也不是简单地把姜文华描绘成心理变态者能够解决的,也就是说简单的舆论战根本无法动摇同情姜文华的力量,因为这股力量背后大都属于有独立判断能力的高知人群,对高校的运行机制非常清晰,对姜文华不知道真假的不公遭遇很容易与自己的切身经历产生共情。

或许复旦大学认真对待这件凶杀案,彻底弄清楚姜文华与王永珍之间的恩怨,公开姜永华的真实作案动机,这样才会把同情姜文华的那股力量给消除掉。

其他高校则要反思教师晋升制度和评价体系中,是否存在有失公允的地方,其实网络上存在的同情姜永华的力量已经说明了一定普遍存在有失公允之处,只是各个高校里面存在的程度有轻重之分罢了。

最后我们也要知道,网络上同情姜文华会让更多的人误以为认可姜永华的犯罪行为,甚至产生共情和模仿,这里本人坚决谴责姜永华这种极端行为,但是也要反思那些让一个大学老师走上极端的生态。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知道环境对人的塑造的强大功能,更知道类似姜文华这样不谙世事的研究者很多,如果不认真梳理大学科研生态,确实很容易让他们无所适从直至崩溃。希望复旦大学痛定思痛,直面姜文华和王永珍之间的矛盾冲突,切莫粉饰太平,不至于让兢兢业业、关爱同志的好书记王永珍的死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