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又双叒上热搜了。

这一回是因为高考作文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剧可真是万能作文素材。

全国甲卷,题为「可为与有为」

恰如剧中仲甫先生所言:

「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的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乙卷,题为「论青年的理想」

让很多人想到了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的故事。

他们赴刑场时回眸微笑的画面,堪称全剧最大泪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高考II卷,题为对「人」字的理解。

剧中辜鸿铭关于「国人品性温良」的大段阐述,正好扣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完这些作文题目,鱼叔终于读懂了那句话:

「我们的考点,就是他们的一生。」

在《觉醒年代》完结后,观众集体陷入一种「电子失恋」的状态——

找不到一部新剧,来延续《觉醒年代》带来的震撼与感动,因此被失落感包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急。

既然没有新剧可看,那不妨回顾经典。

鱼叔今天就来推荐一部9年前的国产神剧。

完全不输《觉醒年代》——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剧豆瓣评分9.3,和《觉醒年代》平起平坐。

而且,两部剧在内容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算是「姊妹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是对《觉醒年代》的衔接。

地点,前者国外,后者国内,共同构成那段完整的历史。

人物,几乎是相同的。

区别在于,《觉醒年代》中的配角,在《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成了主角。

剧情上互为注解,互为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

剧情的交集倒在其次。

两部剧共有的诗性表达和浪漫主义,才是重点。

我们说《觉醒年代》成功的点在于:

群像鲜活,历史在场,着眼宏大题材中的具体个人;

台词精妙,饱含哲思,穿插大量的演讲片段,振奋人心。

巧了。

这两点,恰恰也是《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最大的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像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可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依旧内忧外患。

一大批有志青年,寻求救国之道。

前有陈独秀回国办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

后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输世界文明于国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1921年间,约有近2000名中国青年,远涉法国。

他们满怀理想,投身工人运动,学习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讲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留法岁月。

至于为何要去法兰西?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人之一的吴稚晖 (倪大红 饰) 说:

「学习法兰西人热烈的性格。」

刚好可以和我们的温良互补,如此这般,救国有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历史当中的诸多人物,一定会有轻重详略。

比如《觉醒年代》以陈独秀的视角展开。

通过他,再引出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则以邓希贤 (即邓小平) 的视角展开。

再引出三位真正的主角: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

这部剧对群像的刻画非常成功。

经由一件小事,以点带面,瞬间让人物的性格凸显。

邓希贤 (钟秋 饰) 出场时,年仅16岁,个子矮小,说着一口川普。

为了争取一个留法名额,使劲踮起脚尖,装成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要和校长扳手腕,证明力气够大。

在掰手腕的过程中,校长感受到了他的决心,故意输给了他。

尽管年纪还小,但邓希贤初生牛犊不怕虎,敢闯敢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邓希贤相比,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三人都已是青年革命家。

周恩来 (朱亚文 饰) ,内敛沉稳,能言会道。

身在异乡,却时刻牵挂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在旅馆前,周恩来碰到一位法国摄影师。

被问道:「你觉得巴黎怎么样?」

周恩来礼貌地回答,「非常漂亮。」

可对方却试图抹黑中国:「听说中国很脏很乱,是吗?」

周恩来心有怨气,但选择隐忍不发,回答:

「一直很美,只是被强盗破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捍卫了国家尊严,也谴责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拍照时,周恩来没有看镜头,而是把头扬起来,说要 「看着我的祖国」

他坚毅的眼神中,满是炽热的爱国之情。

破旧且不合身的裤子,也说明了当时留法青年的窘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世炎 (李梁 饰) 与周恩来神交已久,惺惺相惜。

他一登场便有革命家的风采,演讲能力超群,心系同胞。

和周恩来一起为在法华工打官司,维护华工合法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世炎在法庭上的发言可谓慷慨激昂,振聋发聩:

「他们究竟是战胜国的华工,还是你们法属殖民地的奴隶?二十世纪的法兰西,难道是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吗?」

令在场的法国军官都向他们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和森 (张念骅 饰) ,有着高昂的政治热情。

时常以冷水浇头,提醒自己勿忘国耻。

但他的想法有时候也过于偏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在路上突遇大雨,大家纷纷跑到树下避雨。

蔡和森却悠然漫步雨中,对避雨的人表示鄙夷:

「我不在资本家树下避雨。一个革命者,下点雨就跑那还怎么革命?」

而且他还很固执,对一切洋玩意儿都拒之门外。

哪怕是其精华,也一概当糟粕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部剧在展现群像时,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叙事手法。

首先聚焦于邓小平的成长过程。

看着他从一个稚嫩的小毛孩,渐渐成长为革命者。

在这个「自叙」的过程,兼顾群像的「他叙」——

即呈现了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的 「赤色青春」

他们共同组成了早期的海外共产主义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潮

群像的塑造,实质是为各种主义服务的。

哪怕在留法青年中,也信仰着不同的主义。

他们要辨析出一种最适合中国的思想理论。

如《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所言,「出路不是老路。」

这种思潮的碰撞,带来了《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思想深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法青年最先接触到的,是资本主义下的残酷剥削。

认定这条路是必然行不通的。

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信仰无政府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兄弟两人自幼与父亲陈独秀失和。

陈延年之所以对共产主义嗤之以鼻,一部分原因,就是想和父亲对着干。

其实他们对无政府主义,也是一知半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众被视作「反派」的国家主义派

包括公费生宗旭之、林朗,驻法公使陈篆,华法教育会副会长褚谊民等人。

他们一心为自己牟利,甚至和法国当权者勾结。

把留法青年当赚钱工具,贪污国内的募捐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人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旅欧小组」时说过:

「马克思主义是我选择的,同时也是它选择了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和森一到法国就着手翻译马克思的著作。

他信仰马克思主义,认定法国的工人运动不适合中国:

「中国腐烂之极,需要的是革命,而不是改良。」

赵世炎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和蔡和森基本一致。

他在演讲中动情地说道:

「船坚炮利没有用,中国需要的是彻底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趣的是,即便是同为马克思主义阵营的他们,内部仍会存在一些小矛盾——

蔡和森反对留法青年勤工:

「青春和生命不能沦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

他本就是一个激进的人,主张通过游行和请愿,争取上学的权益:

「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赵世炎则更为务实。

他不介意勤工,觉得实践和理论学习一样重要。

他说过,和建立新中国的使命相比,暂时的勤工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种内部的分歧,其实无伤大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也偶有言辞交锋,但彼此据理力争,有礼有节。

一旦到了事关国家的时刻,如北洋政府密谋卖国借款。

两派又可以迅速抛弃壁垒之见,团结一致。

各种各样的「主义」,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法兰西,都产生着碰撞。

碰撞越是激烈,越是接近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人的形象也愈发高大。

他们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

最终,真理反过来拥抱了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觉醒

何谓真理?

在各种主义的较量中,我们被今天的生活提前剧透了:

马克思主义将会脱颖而出。

这个胜出的过程,就是觉醒的过程

如何在已知结局的前提下,把这个过程拍得精彩,是所有主旋律剧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觉醒年代》做到了,《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也做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世炎问过邓希贤,「你信奉什么主义?」

邓希贤答不上来。

只是在读了赵世炎的文章才认为社会主义好。

这种启蒙性的行为,正是马克思主义在「留法运动」传播的缩影。

后来的一次谈话中,赵世炎彻底启发了邓希贤:

「我看到因为愚昧,人像动物一样,饱受着折磨。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我能活成什么样,而是为了我能让大多数人活成什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邓希贤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赵世炎还说服了陈延年和陈乔年,放弃无政府主义。

「不在于有没有政府,而在于有一个什么样的政府,这个政府由什么人组成,为了谁,代表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借此否定了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是空想,是不现实的。」

陈延年和陈乔年也逐渐转变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信仰还需要实践来检验。

留法期间,他们发起了一系列活动——

「二·二八」请愿、反对北洋政府卖国的「拒款运动」、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的里昂大学抗争,声援国内的「五卅运动」…

在这样的发声和运动中,进一步夯实了自己的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长的留法岁月,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践,成为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一大批留法青年,完成了蜕变。

全剧的结尾和开头呼应,同样对准了邓希贤——

1926年1月7日,邓希贤离开巴黎,前往苏联。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64位革命烈士和192位各界著名人士的照片缓缓出现:

「古今中外,没有哪一次留学运动,像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那样,培养了如此众多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杰出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当中,有人舍生取义,慷慨赴死。

赵世炎、蔡和森、陈延年、陈乔年、向警予等人牺牲时,都还不满30岁。

也有人,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成为了新中国的总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共和国元帅、核物理科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觉醒年代》和《我的法兰西岁月》,尽管时空略有不同,其实它们拍了同一件事:

马克思主义的胜出,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为了完成这件事,有人坚守信仰,百折不挠;

有人慷慨就义,付出流血和生命的代价。

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是否会换来光明。

可他们依旧选择在黑暗中一往无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年之后再看,没有这些人的努力,就没有你我的今天。

我们如今的生活, 就是给《觉醒 年代》和《 我们的 法兰西岁 月》最好的续集 — —

「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我们活在了他们理想中,他们活在了我们记忆中。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