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们在风中仍保持着最初的美好,以别样的姿态从历史中看我们,看我们繁华变迁,看我们盛况依旧,而我们又同样感受着这一颗心跨越至无数时空,来到历史各处角落,去凝望着最初的凝望,坚守着最初的坚守。

它们是玉,是鼎,是瓷,是五千年历史背后遗留下来的中国瑰宝。

而我们便需要透过厚重历史图层,找寻最初美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说过:“收藏要做好严格理论准备,切记走捷径,量力而行。”这样一个对古董文物有着崇尚敬意的收藏家在青年时期日日去一个面摊吃面,究其原因,竟是因为盛面的碗别有一番奥秘

鉴之有道

马未都1955年出生于北京,早年便喜欢文物鉴赏,在鉴宝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而在他开始收藏时,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动乱时代,文物身份完成了文化制度与社会心理的双重改造。那时候,每家每户看见“破四旧”都犯怵,生怕被扣上一个大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当时的马未都已经发现了自己对于古董文物的痴迷喜爱,不顾时代限制,身在北京的他时常跑去天津,那里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而且用自己攒下来的闲钱去买这些淘下来的古董文物。

除了写小说这一爱好,他最爱的应该就是玩古玩。但就他自己所说,他的祖上没人写小说,玩古玩,他完全是旱地拔葱,自学成才,可以说他是平地崛起的第一代。

马未都在城里当工人时就开始进行收藏把玩了,而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更是加快了他的收藏速度。他会提前半小时上班,去摆地摊卖古玩的地方转转,转的时间长了,他也就和这里的人混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他早期的古董文物知识以及收藏行业的交易行规都是从这里学习了解到的,这也为他今后拓展这一喜好,充分进入收藏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根基。

正如他在经历这些事后,所感悟到的:这些在北京走街串巷的有一定的知识,对卖的东西也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与标准,他们也有一整套对付买家的方法,所以最早做古董的这些人,不需要文物知识,只需要对人的了解,去谈一笔买卖。

80年代初开始收藏古玩的马未都其实是趁了文化制度改变的这场东风,以低价买进文物古董,得以满足喜好,批量收藏。这一举动的成功也向世人展现了一种文化价值的回归正轨,而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古玩也终于得以呈现至世人眼前,去展现它们本身具有的时代特色与历史韵味。所以说,在世人还在迟缓于发现这些精美古物的神韵时,马未都早已快人一步,“入道”深已

著名主持人王刚也是一个收藏家,在谈到马未都时,他曾表示十分喜爱马未都先生对于鉴赏古玩的率直幽默,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当有人拿着一个瓷器问马未都有何特征时,马未都回答“这个瓷器融合了很多现代工艺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他的回答风趣幽默,但又直截了当。故而,马未都先生曾被人们笑称“收藏界的相声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浸收藏多年的马未都于1997年创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观复”取自《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马未都先生是希望鉴赏家可通过对过去事物的欣赏,去认识那个时代,去设想那个年代或繁荣,或贫乏,或战乱,或安宁。

藏之有道

有一次,马未都去出版社上班,他起晚了,没有做早饭,也不想饿着肚子去上班,就在上班路上的一家面摊吃面茶。当老板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茶上来时,马未都第一瞧见的却是装面茶的碗。已有一定文物鉴赏基础的他一眼就发现这个碗不是俗物。这个碗并不是家里常用的普通瓷碗,他发现这是一个青花碗,做工精良,花纹精致,上色与图案也是各有特点。

可是当时的马未都还在收藏入门阶段,如果不看底部就无法推测碗的年代出处。所以发现了这一“奥秘”的马未都早晨便不再做饭,日日到面茶店里来吃碗面,就是为了看一眼这个不一般的青花碗。借此机会,好好地把玩这个青花碗。

老板很快就发现了马未都这一奇怪行径,但他没有说破,仍然默许马未都在自己摊点上观察青花碗。可是后来,马未都先没忍住,开口向老板购买这一碗。可老板却果断拒绝,就老板所说,这个碗是他的传家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吃面茶时,趁老板不注意,他悄悄地翻看了一下碗底,正刻着“大清光绪年间制”。此后,他对于这些盛着面茶的这些碗愈加上心,也愈加好奇。他又发现这些碗制造的并不都一样,而有一个碗表面很粗糙,同其他表面光滑的碗相差甚远。他又偷偷地翻了一下碗底,一瞧,竟是“大明万历年制”。

虽说“君子不夺人所好”,但马未都实在无法抑制住对这些青花碗的喜爱,多次向老板提出购买青花碗的要求,均被老板拒绝。至此,马未都对这些青花碗仍旧求而不得,时常挂念心头。

国之重宝

随着马未都在2008年登上《百家讲坛》后,他也从小众的收藏圈走进大众视野,从自己私有的喜好拓展到对当今人尊重文物的呼吁,他为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底蕴和根基,那古董文物便是历史的承载者与见证者。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更替,万千文物在历史的浪涛下或重新表露,绽放异彩;或沉进地下,无人找回。

五千年历史于我们而言仿佛刹那,但那些超越语言文字的美好代表着万千文物背后静止的时间,它们随着时代推进的重重沉淀,将历久弥新,愈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