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天绶(1648-?),清代奉天(今辽宁省)辽阳人,乾隆二十五年(1686)由广东潮州府同知升任汉中知府。从《汉中府志·秩官》《留坝厅志·文征·留候庙记》记载来看,滕公在汉中任职至三十三年(1694)共九个年头。他清廉守正、勤政为民、作风朴实、政绩突出,是一位恪尽职责、造福民众的好知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滕天绶出身于关外军人世家,其父滕冲霄、其兄滕天成曾因军功受到过康熙皇帝的表彰。20多岁的滕天绶担任了湖北襄阳县令,时间不长但政绩显著,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康熙十八年(1679)襄阳人民还为他撰文刻碑,即《襄阳绅民公立滕公去思碑》,此碑记述滕公在襄阳的“功德”。碑文说,滕公为人民造福、使人民安宁,百姓感谢、爱戴,不忍他离开,但是上司升他为同知(广东潮州府),故不能挽留,只好磨泐青石,列其政绩、颂其功德。碑文记入几件事:清军平定三藩驻扎襄阳,以前来军队军饷粮草等向来都摊派给老百姓,而这次滕公把军队安顿在郊外,杀牛摆宴等他亲自接待,将士高兴还感谢,老百姓不动一草一木相安无事。他为免掉襄阳虚悬的八百多两银钱,请求上司未果后自己出钱予以代赔,云云。

从清嘉庆十八年(1813)严如熤编《汉中府志》(即《续修汉南郡志》)中可清楚看出滕公的官德和政绩。该志共150万字,以全面、齐备、准确而名世,对汉代至清代嘉庆十八年之间的汉中职官3290人作了记载,其中记名的历代官府180人(含清知府49人)。《府志》记人记事十分简凝,可谓惜字如金。对这位滕知府写了195字,在志载清知府中为字数第一,在全部知府180人中排第三,第一第二分为宋代抗金名将吴璘(234字)、刘子羽(200字)。滕的记载如下:“奉天辽阳人,荫生。康熙二十五年,由广东潮州府同治升任。谙练精敏,雅意修复,首坛庙,次楼橹,次仓廒,又次学舍、吏宇,整饬一新。汉南自萧相守居后,水利素饶,愚民争利,致多聚讼。天绶亲历南、褒、城、洋诸邑,相视地形,筑堤建闸,且勒禁镌石碑。启闭有期,蓄泄有界,自是争端永杜。汉中洊经兵火,自前冯达道后,《郡志》未修者三十余年,天绶设馆授餐,分篇汇句,成《新志》二十四卷,最称详尽。”滕知府在汉中的许多作为,都是关系民生福祉、社会发展且影响长远的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推行稻麦两熟,汉中农业锦上添花

汉中古有“天府”之美誉,今享“江南”之雅称。气候适宜、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大风较少,江河丰沛、溪流遍布,堰塘过万、沃野千里,特别是水稻面积、产量均占全省三分之二以上。几百年前的汉中,水稻是个什么情况呢?请看《汉中府志·物产·谷之属》记录:“十月获稻《豳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小雅》。京北贡稻《唐书·地理志》。” 对汉中水稻的评价之高,今天的我没有想到。府志还记了汉中有饭稻13种、酒稻10种的名称。滕天绶刚到汉中时,看到的是兵燹过后的破败萧条、良田荒芜、百业待兴,农业生产尚未恢复。还有就是,农民“以原则麦,以田则稻”“自冬徂春,皆为旷土,民不知其可麦。”“是以岁止一秋,而民日以蹙”(《汉中府志·艺文》964页)。农业如此,滕公是怎么办的呢?府志中邹溶所撰《汉中守滕公劝民冬水灌水种麦碑记》有生动记载:“大夫滕公,哲人也,来守汉郡,孜孜以民事为亟先是,汉之畎亩(有渠沟的田),皆滋堰渠以灌溉。久而有湮废者,公督吏辑治,淤者疏之,圮者筑之,堰制以复,仍令岁修以防其溃,民皆赖焉。”滕公先抓水灌稻田,不属畎田,或原有沟渠但已淤塞或未掏沟渠的田亩,则命官员去组织动员民众清淤、掏沟、修渠,每年检查维修,保证水灌稻田。尔后,滕太守针对农民不知田可种麦,收稻以后田即闲至次年再种稻谷的耕作方式,“公曰:‘何不艺?’民曰:‘冬月渠水涸,厥田龟坼,其何能麦?’公笑曰:‘匪伊渠涸,人自涸之耳。尔仅及春一浚,为稻计。苟能及秋再浚,则冬水且汩汩不竭。矧汉南气燠,无坚冰,冬水潆活,无不可灌者。若之,何其不麦?’民从之,果验。于是,始知岁有两秋,而民日以裕。”汉中原来也有麦,但只是在旱地栽种。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冬开始,在滕公督劝下开始在稻田种麦并推广开来,已有三百年了,“田可两用,水可两用”,“民日以裕”,此为事关民生的大事,万民欢庆,后府院及城固、洋县、西乡等县衙门之侧均为稻麦两熟立碑,称颂滕太守之功德。余文中所引用其文的作者邹溶就是当时洋县知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事意义极大。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即使今天,这个定义仍然站得住脚。严太守主编的《汉中府志·秩官》中对滕太守简记中未提及推广稻麦两熟之事,为什么呢?从史志的“序” 、“水利”、“艺文”部分来看,对滕兴农的记述和收入与滕相关的文字(章)颇为充足,秩官简介中未记,显然是避免文字重复。

水田之中稻麦两熟,是汉中农业生产的历史性事件,是滕公天绶对汉中人民的一大贡献,当为万世不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山河堰"的褒水,现为石门水库水坝

二、疏修水利设施,建章立制福泽长久

汉中多山多水,可谓得天独厚,故而水利,源远流长,堰渠遍布,浇灌田地造福久矣。“川陆宽平,鱼稻丰美”,水利之功,功莫大焉!“汉中三堰”即古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2017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堪称“世界名片”。回首往亊,滕公完全可列为操心出力有功之人。水利乃农业之命脉,滕公自然清楚且非常重视,他说:“江南水利,肇自前汉萧、曹之公。嗣是疏浚修筑,代不乏人,数千载而下,讲之详矣。”“蓄水灌麦之利,关系民生……自与各堰之水利,并垂不朽矣。”一是他到汉中后,对汉中水利的历史、现状作了认真的全面调查,了解掌握了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了群众意见,然后提出了符合实际情况、具体可行的措施意见。从史料记载来看,他的调查,基本都是轻车简从,常为“单骑诣勘”(《汉中府志·水利篇》);掌握的情况非常详细、清楚,考虑的办法是现实和长远结合、责权利结合、官民结合。二是疏浚堰渠、加固改进。对那些积淤垮塌但仍有作用的设施,他严饬并督导府县官员,组织劳力及时修治,“淤者疏之,圮者筑之,堰制以复;仍令岁修,以防其溃,民胥赖焉。”(《汉中府志·艺文》)。滕公发现有的堰堤修筑不甚合理,如乱石垒砌,旋修旋溃,不经洪水泡冲。他就安排民工编设竹囤(笼),每个长一丈高二三尺许,囤(笼)内填以乱石,再加编立条,水涨则任其漫过。“自是,工可久而水利有赖矣。他如城田洞口,俱要另修,合照闸式,高不过四尺,宽不过三尺,便于封锁。”(《汉中府志·水利》)。三是加强管理、合理分水。汉中水利起步很早,尤是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更是举世闻名,灌田浇地延续数千年。然而历时久远、矛盾相伴随行,每当用水之际,大小纠纷、群殴械斗从未停止,死伤无数、诉讼不断。当地官府基本只是疲于应付,争水问题一直存在,并影响到堰渠的正常维护管理和发挥水利作用。滕公才干出众、注重实干。他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亲自起草分水、分工的公约,广泛征求百姓意见,形成正式的好执行的、管长远的规范性制度。从现有史料来看,滕公在水利这个重要方面,尤是在清代汉中府县官吏中,他付出的努力和立规矩定制度是最为突出的、贡献也是最大的。《汉中府志·水利》录了当年《滕太守定南、褒二县梳洗堰均水约》《计开山河堰丈尺军民夫田桐口尺寸数目》《城洋二县分水利分工约挑修杆数》《滕太守城洋二县分水约》《城、洋两县分修水利碑记》《创修秋堰记》《滕公创修西邑秋堰碑记》等,虽然时间是在三百多年前,但看到滕公定的文字时,我深感其全面、具体、细致、管用。滕公亲到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等水利工程处勘察,并记录了各水口宽窄具体尺寸、各渠长短丈杆(一杆为一丈)、各水口管水田多少亩、劳务怎么分摊、各水口开闸多少天、堰渠修浚出工或工钱费用怎么分摊、如何使用水车等等。还明确了当地官府职责,以谁为主、谁为客,不独劳、不独逸,“水无不给,利无不均……均得水利,一劳永逸……咸沾灌溉,均戴洪思。至公至明,无逾于此。”(《汉中府志·水利》)滕太守定好规矩之后,他颁布训令公文,并刻石树碑,严令官民执行。“许士民公举,立拿严究重处,断不可姑宽。”滕公所定各管理制度后,一管就是二百多年。百姓均沾水利之利,纠纷诉讼大减,灌溉秩序井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中五门堰

三、劝民多种经营,广开财源兴利惠民

由于秦巴拱卫、千河滋润,气候适宜、雨水丰沛,草木盛茂、物产充足,汉中向有“鱼米之乡”“天府之地”的美称。没有人知道汉中的粮蔬是那一年开始种的,龙岗遗址古人类活动于120万年前,西乡李家村7000年前已用了陶罐、石器等。但是,汉中也存在地处四塞、交通不便,开化较晚、发展滞后的情况。还有稻谷薯蔬、林草药栗等虽属历史悠久,但存在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品类还不多、产量不高的状况。加之兵灾战乱,农桑果蔬生产均受到很大的影响。滕公到汉中巡视后认为:“汉南遭寇,又遇年荒,承蒙皇恩,蠲免田税。然元气久衰,公私并用,粟贱金贵,终不聊生。”他看到的是,兵火灾难使汉中收成不好,朝廷还免除田税,民众和官府仍然都很困难。即使有多余粮食也因价贱而农民没有收入,生活仍很艰苦。怎么办?滕公思之再三,他强调:“《圣谕》十六条内第四条曰:‘重农桑以足衣食’,已经每月讲与百姓,谅都知道。”他说:“‘重农桑’。夫农事固不可缓,而栽桑亦万不容缓也。如能栽桑饲蚕,或卖丝,或织绢,一年正赋可以取足有余其外,隙地墙边,田旁沟畔,如桃、李、柑、柿、核桃各种若能栽种,俱可易钱资助。”滕公还做出规定,官府要鼓励支持农民栽桑植果,“若民有栽桑百株者,州、县以勤民注册优待;栽二百株者,花红鼓乐迎送;三百株者,州、县给以牌匾;五百株者,州、县据实申报,本府亲给牌匾,鼓乐花红奖赏。”滕公重视广泛发动群众,动员民众自觉行动,在种好粮食的同时,积极地载桑植果,尽量增加经济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中市城固县的冬小麦

他亲自动手以白话文写了《劝民栽桑示》,张贴于各乡各镇。还编成歌曲教百姓传唱,请看内容(节录):“本府前劝你们栽桑,再为一年种作,纵有收成,除纳粮外,衣食也在其内,人情也在其内,婚男嫁女也在其内;所以粮食颇贱,不足供用。若是肯去栽桑,不论墙边,以及空地,或移或压;即自家田地四周界限上都栽起来,一者得利,二者一带绿荫,也可歇凉……若照城固、洋县养蚕处所,都为头倡率,叶也有钱,丝也有钱;眼见得三五年内,将桑上所出的利,纳了钱粮,余的留作一年费用……至于种植之利,不止桑树一件,即如核桃、柿饼、枣、梨、苹果,如今一担也值几钱银子,倘遇凶荒之年,亦可度饥。你们若肯向傍水所在多载些果木,四季卖得些钱,岂不更觉宽用有余。”真是情真意切、苦口婆心!为广为传播、老少皆知,滕公还亲自写为歌曲:“早种桑,早种桑,养蚕做茧最为良。不论墙边与隙地,移得桑来甚易长……不然将丝与叶卖,收丝收叶有客商……再有一言并相劝,多载果木遍村庄。果熟上门人贩卖,闲钱到手不空忙。靠他帮补家中用,有他也可度年荒……”真是用心良苦、不遗余力啊!滕公还举办讲习班,培训农民掌握栽桑养蚕、巢丝织绢和栽种果树的技术,使桑果产业逐步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主修《汉南郡志》,钩沉补缺存史资政

滕公任内主修的《汉南郡志》,是汉中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府志,也是他造福地方的德政之事。汉中历史悠久、文事灿烂,自东汉起就有多部史志著述。然岁月洗磨,庚续有缺,以致清康熙年间史志无法为续、成为憾事。后来,就连滕太守当年主修的《汉南郡志》原本在汉中也难见踪迹了。汉中知名学者孙启祥先生几经努力,争取到专门经费,于2015年冬从南京图书馆购得《汉南郡志》电子版,又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藏《汉南郡志》对照定稿,于2017年印刷成书,我们看到了这部三百年前的大著,看到了当时汉中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官制、山河、风气、物产等情况。这里,衷心感谢启祥先生这桩善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固五门堰的碑林

《汉南郡志》由滕天绶牵头主修,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开始,三十年(1691)付梓,该《志》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汉中知府崔应科纂修、清顺治十三年(1656)汉中知府冯达道纂修的两部《汉中府志》基础上“仍旧志之条目,缀后来之考订。”不改原著结构,纠误、补缺、添新,共24卷40万字。当时,由于经历了平定南明、扑灭农民起义军、镇压吴三桂叛乱,等等,滕公来到战乱重点地区的汉中,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生产凋零、经济萎缩、百姓艰难。他整肃治安、修缮房舍、鼓励农桑、恢复水利,等等。随着,局势初定、秩序平稳、生产恢复、生活好转,滕公开始纂修《汉南郡志》。他 “延聘卸任官员和盐鼎、张京鍷,当地贡生李尔振、周忠等十五人……花费两年多时间,重辑续编完成《汉南郡志》二十四卷”(孙启祥文《汉南郡志及其主修者滕天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河堰的古堰渠

公修史完毕,余认为可能是从古雅从习俗,起名为《汉南郡志》,虽命名不甚准确(汉南并非汉中之独称,安康亦属汉南范畴且唐时曾有汉南郡之行政建制名称)。修志初成,滕公也深感遗憾“文献不足,实愧稽求”,由于经费紧缺,滕公还捐出俸银用于编印。虽有缺憾,但从内容作用来看,称为汉中历史上首部篇目全、覆盖广、价值大的优秀府志并不为过。修成当时,就得到川陕总督葛思泰(清朝名臣,曾捐款并主持重修连云栈道)等高度评价,称赞滕《志》“体裁精严,艺文高古”“秩然而有伦也,错然而有章也,岂独此邦之文献,而君子且可以观政矣。”

如何评价滕公主修的《汉南郡志》,我认为孙启祥先生的意见颇为客观公允。

第一、承前启后,内容丰富。以前明万历《汉中府志》和清顺治《汉中府志》,均篇目、内容偏少。滕公尊重前贤,沿用原志结构体例,但增设了篇目,补充大量内容,丰富了汉中山川地理、人文状况、经济物产等具体情况。

第二、眼界开阔,关注全面。相比前志,滕《志》增设《乡村》《市集》《铺舍》《驿传》《里甲》《人丁》《屯地》《均傜》《杂税》等条目,补充了珍贵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溯源纠误,真实准确。对行政区域名称等追根探源,力避谬误入志、一事多说;尽量记述客观、表达适当,体现了滕公等修编人士的严谨学风和负责精神。

滕公在汉中期间,还先后捐资筹资修缮了文庙、府学、社坛、城楼、仓库、惠民所、官衙人员房舍等,他亲自写了《重修汉中府庙学记》《重修书吏房碑记》(录入清嘉庆《汉中府志》)。《留坝厅志·文征》收入滕公亲写的《留候庙记》,记载他在紫柏山麓“汉留候张子房先生避谷处”下榻,竟梦见张良、黄石公、赤松子的具体情形,随后即建张良庙祭祀三位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中盆地小麦丰收在望

人类保存和证明文明智慧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文字,二是实物。三百年前的滕公,他写的文章、撰修的史志等历历在目,他整修的堰渠、庙祠等旧址仍在,使我们看到了这位勤奋敬业、才学出众、实干为民的汉中太守,古道瘦马、匆忙疲倦、辛劳奔波的身影恍如昨日。

此文初就,正值汉中盆地小麦成熟之际,黄橙橙的麦浪恰如海波起伏,与青绿的树木、五彩的鲜花、纵横的铁路公路、奔驰的高铁、汽车交织生辉,把汉江盆地装点得美如图画,我想,若滕公看见,肯定会再次吟咏:“汉中土厚水清,化被日久,人物声名之盛,夙为三秦最……”(李振峰撰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固县原公镇待收的小麦

参考书目:

《汉南郡志》;

《汉中府志》;

《留坝厅志》;

《汉中水利志》;

孙启祥文:《〈汉南郡志〉及其主修者滕天绶》。

作者简介:李振峰,大学文化,汉中市公安局退休干部,汉台区作协顾问,近年来在各级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次),其中省级报纸专版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