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越萧条,娱乐产业越繁荣,这句话其实源自二十世纪初的美国。
少年派克

少年派克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多重矛盾的叠加,不仅导致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也间接促成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与此同时,以美国好莱坞为首的影视娱乐产业则迎来了黄金年代,格里高利·派克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从这句话的角度来看,生于1916年的格里高利·派克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恰好在其成年阶段迎来了好莱坞电影的崛起契机。

只不过上帝也是公平的,一方面优待自然在另一处苛待于你,在派克只有8岁的时候父母便离异了,失去双亲关爱的派克便与自己的祖母生活在一起。还不到两年,派克又离开祖母进入洛杉矶圣约翰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之后又进入圣迭戈的公立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美国人的传统,孩子成年以后父母便没有义务再供养他上学了,这对于父母早已离异的派克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在他18岁的时候便离开校园,去联合石油公司当起了司机。这个时候从事医药生意的父亲找到了他,并建议派克子承父业去学医,于是乎年轻的派克按照父亲的安排进入了医学院。

医学院的生活枯燥无味,派克很快便发现这并非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相比较严谨的医学,他更喜欢能够展现个性的戏曲和表演,于是在医学院毕业后的1939年,派克毅然决然地来到纽约,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

演员的梦

演员的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于美国电影产业来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此之前,伴随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之王》的成功,好莱坞开始广泛普及有声电影,至于技术则是世界套用百老汇舞台剧的装备。同一时期经济大萧条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人试图通过电影等娱乐产业慰藉彷徨不安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派克之所以来到纽约,还与他的继父有关系,正是怀揣这封来自继父的推荐信,他才能够在纽约这个大都市稍稍站稳脚跟,也正是这一时期,派克将他姓氏由阿尔弗雷德改为了我们熟悉的格里高利。

就像所有刚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虽然有了敲门砖,但一切还需要自己一点一点积累,为此派克打过很多工,比如穿着夸张的演出服在游乐场里招揽顾客,即使后来派克在话剧舞台谋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也需要时时刻刻为自己日常花销操心,正是在这段在话剧舞台的岁月中,派克第一任妻子格里塔·赖斯相识并结婚(194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破派克平静生活的是一位电影经纪人,他在观看话剧表演时相中了派克俊朗的外形以及出色的表演天赋,决定签下他。

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是派克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舞台话剧才是喜爱表演人的向往之地,至于电影依旧还是个新鲜事物,但面对经纪人开出的动人薪水,派克还是妥协了,按照他原本的打算是业余时间接一下电影角色拍拍戏,进而解决生计问题,主要时间还是放在舞台话剧方面。

声名鹊起

声名鹊起

自从派克签约后,话剧演出就再也没找过他,原来经纪人为了能够让派克专注于电影,干脆将他的话剧演出报酬提高到天价,这自然挡住了所有的话剧团的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也正是接下来专注于电影的拍摄,让派克紧紧跟上了好莱坞蓬勃发展的快车,他的多个经典荧幕形象就此树立,不得不说派克阳刚俊朗的外表非常符合上世纪的主流审美,这让他在爱情片中如鱼得水,收获了大批女性粉丝,最疯狂的甚至直接写信问他,“一个晚上多少钱”,工作人员对此极为恼火。派克知道后,轻松地说,你告诉她,我已经客满了。

俊朗非凡,又风趣幽默,这样的男人的确很迷人,不过如果仅仅是这些是不足以让派克成为美国黄金年代代表人物的,派克真正令人佩服的是他在引导社会主流思潮方面做出的贡献,我这么说或许大家不太好理解,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主流舆论中依旧有对犹太人的歧视,于是在1947年派克主演了电影《君子协定》,并在其中扮演了一位深入犹太人生活,进而改变对犹太人歧视态度的白人作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影片以一个原本是反犹太人的视角,通过展现犹太人真实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歧视,不得不说对社会主流观念的进步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当然了,这背后毫无疑问是有犹太人财团支持的,毕竟犹太人除了善于赚钱,便是精通舆论操控了。

言归正传,在50年代初,女权主义逐渐崛起,于是派克在他主演的《罗马假日》宣发时,大胆建议将赫本作为主要卖点做宣传,现如今看来这倒没什么,但在当时来说毫无疑问是需要很大魄力的,因为在此之前的爱情片虽然有男女主角,但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女主角辅助男主角完成剧情,类似《罗马假日》这种男女主人公并不分主次,甚至女性还要略高的电影几乎是凤毛麟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这里就要顺便说下派克和赫本的故事了,很不幸地告诉大家,之前很多杂志(比如《读者文摘》)中关于二人的故事多为杜撰,真实情况是赫本与派克仅仅是朋友关系。他没送什么蝴蝶胸针,更没有出现在赫本的葬礼上,要说二人最“亲密”的接触,也仅仅是当初派克将自己的好友梅尔费勒介绍给了赫本,后者成为了赫本的第一任丈夫,除此之外,派克便很少出现在赫本的生活中了。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非洲的独立运动使得黑人走上国际政治舞台,罗伯特·奥本海默的“间谍案”被推翻指控,肯尼迪总统上台更是将费米奖授予奥本海默。种种大事件的发生都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大家横行于19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公民权利的平等的新自由主义,这其中自然包括黑人与白人的种族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时期派克又出演了以种族矛盾为题材的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并在其中扮演一位不顾个人安危、为黑人伸张正义的白人律师,派克本人也因此获得了第3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从反犹浪潮、到女权崛起,再到种族矛盾,派克通过自己积极正面的电影形象影响了无数观众。

两次婚姻

两次婚姻

在个人感情方面,派克在与第一任妻子格里塔·赖斯度过七年之痒后感情逐渐出现裂痕,至于这是否与派克如日中天的名气有关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当时的八卦新闻还不像现如今这样无孔不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53年拍摄《罗马假日》的时候,派克已经与妻子分居很长时间了(至少一年),所以众多赫本迷在传播派克与赫本有情人难成眷属的谣言时,往往都忽略了一个很明显的客观事实,那就是派克当时可是实打实的有妇之夫,而且还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如果谣言是真的,赫本的女神形象可是要大受损害的……

虽然要是假的,但二人在拍摄《罗马假日》时的确很融洽,此时已经是资深演员的派克毫无疑问对赫本是照顾有加的,很多经典桥段也都离不开派克,比如电影真理之口那场戏中,派克将手伸进去,然后在提前未告知赫本的前提下,将手缩进了袖子拔出来,进而假装手断掉了,于是赫本几乎是出于本能反应的演出了荧幕前经典的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与赫本没有擦出火花,派克却与前来采访他的一位法国记者有了故事,在电影拍摄结束6个月以后,派克再次来到欧洲并途经巴黎,他打电话到报社,冲着电话另一头说道:“我是格里高里·派克,想找维罗妮卡小姐说话。”有意思的是当天巴萨尼正巧预约了哲学家萨特的采访,但在爱情面前,她果断地放了哲学家鸽子……

随后热恋中的派克在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仅仅几周的时间,便与这位维罗妮卡小姐喜结连理,之后便相伴整整48年。

图注:派克与第二任妻子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来看下二人的合影,不难发现派克的第二任妻子属于典型的西方审美标准,金发碧眼凹凸有致,因为没有找到派克第一任妻子的照片,所以我们不能擅自推测派克的审美喜好

但还有一件事似乎可以佐证些什么,那就是在派克晚年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印象最深的女演员是谁,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是英格丽·褒曼,并说当时大家还太年轻,所以就没有后续故事。

图注:派克与英格丽褒曼的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格丽褒曼便是《科萨布兰卡》中的女主,也是典型的金发碧眼凹凸有致,大家发现了吗?黑色头发且身材单薄的赫本并不符合西方当时主流的审美标准,或许荧幕表演大家会点赞,但如果作为伴侣就是另一回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在另一个角度再次佐证派克和赫本的故事其实就是国内杂志杜撰的谣言,在翻看了很多资料后发现有人留言,当初在《读者文摘》发表《蝴蝶胸针》的作者本人,后来在赫本吧主动承认故事完全是自己杜撰的了,而赫本儿子写的母亲传记,也的确没有提到派克曾出席过赫本的葬礼。

功成名就

功成名就

好了,之所以关于派克的故事中穿插了不少赫本的故事,主要还是因为派克虽然拍了很多电影,但其中对于中国观众最熟知的便是这部《罗马假日》,其次是《百万英镑》,像派克真正经典的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反而显得有些小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感情其实外人很难评论,但派克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三个尚且年幼的孩子可实打实的进入了单亲家庭生活,谁也无法保证这是否与派克长子后来抑郁自杀有多少关系,毕竟人无完人吧。

但在西方的主流媒体上,已然将派克作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进行宣传,其个人所代表的的早已经不那么纯粹了,所以适当的美化也很好理解。不过单从事业角度再次回顾格里高利派克的一生,的确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在影视界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派克在1966年还担任了美国癌症协会主席,在1967年担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 Sciences)主席,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奥斯卡奖主办方,在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后,正是派克力排众议的决定延迟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此外,派克还是美国电影学院第一任主席(1967-1969),国立艺术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rts的发起人,电影电视救济金协会Motion Picture & Television Relief Fund主席(1971年担任)。

我们熟悉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主持风格,最早其实是固定主持人的,正时派克主导下改成了由明星或社会名流轮流主持,此外在评委方面派克也鼓励新人的加入,对奥斯克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积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再来说说派克与中国之间的故事,早些年派克在成名作《王国的钥匙》中扮演一位来到中国传教的天主教神父。之后他还参演过一个朝鲜战争题材的电影《猪排山》,在之后便是千禧年的时候,贺岁片导演冯小刚在筹备拍摄《大腕》时,心中的第一人选便是格里高利派克,只是……晚年的派克身体状况不佳,所以最后只得婉言谢绝。

在电影《大碗》上映三年后,格里高利·派克在妻子的陪伴下走完了他浪漫多彩且星光璀璨的一生。

20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