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以如此系统、如此专业化的手段对中国进行如此详细的情报分析,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美国情报部门每年都对中国的尖端武器进行评估,形成了国家情报评估报告,这些评估报告少则几页,多则数十页,涵盖中国的核武器计划、导弹计划、核潜艇计划、太空计划等方面。最初的报告是以中国核武器计划为主,这种评估在1964年达到了顶点,现在情报评估报告已经解密,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中国核工业创建

中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初。当时大规模经济建设刚刚开始,经济力量很薄弱,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还很落后。核科学研究主要是建立机构、配备领导干部、抽调科技骨干、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到提供经费、仪器设备和房舍等各方面进行准备工作,为了便于核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1951年在北京东皇城根建成物理楼,1953年又在北京海淀区建成了近代物理所研究大楼,但是研究所成立的最初2年底子很薄,缺乏开展研究工作所必要的仪器设备,经过几年的经济恢复,工业建设和科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核领域开展了一些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汇集了一些优秀的高级专业人才,并且苏联政府表示愿意在核能和平利用的研究方面给予技术援助,中国初步具备了建设核工业的条件,

1954年,地质部第一次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资源的矿苗,同时苏联在新疆乌鲁木齐、伊犁、疏附等处自营自探铀矿场在1955年底逐批交回中国,1954年冬成立了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在苏联铀矿地质专家的指导下对辽宁海域县矿区和广西富贺钟地区花岗岩体中的铀矿床勘查,1955年开展了铀矿普查工作,在西北、中南、华东等地发现200多处,为进一步探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很快在长沙组建了309地质勘察队,在乌鲁木齐组建了519地质勘察队,在太原建立了182地质勘察队,在重庆建立了209地质勘察队,在沈阳建立了406地质勘察队,在南昌建立了608地质勘察队,1958年正式评估了第一批铀矿工业储量,基本满足第一批铀矿山建设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55年到1958年,中苏两国政府在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领域内签订了6个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蓝图资料,开始筹划苏联援助的研究用重水原子炉和迥旋加速器的建造工作,原子炉和加速器工程的初步设计由苏方提供,1958年春,原子炉和加速器先后建成,然后成立核试验基地司令部,由于苏联顾问担心核辐射落尘污染,建议靶心区在远离中苏边境的敦煌西南140km的荒漠中,但中国认为试验区场地太小,离敦煌石窟文化古迹太近,放弃了甘肃敦煌建立核试验基地的计划,将基地西移450km至新疆罗布泊,1960年8月,第一批铀矿山建设接近完成,第一座铀水冶厂也开始了设备安装,每年开探8百吨铀矿石,兰州铀浓缩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工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后处理厂,海晏西北核武器基地等基础工程和附属工程都陆续开工完成

1960年,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并停止供应设备材料,留下一批半截子工程,核工业建设遇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并没有阻挡中国原子弹的发展,铀-235生产线中的主要环节-兰州铀浓缩厂已基本建成,开始生产合格的高浓缩铀产品,经工厂和研究所科技人员解决了浇铸中的缺陷,浇铸出铀-235和毛坯,加工出第一套弹材零部件,每年可供应约300kg高浓缩的铀-2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中位于青海海晏的西北核武器基地九院基本建成,为原子弹的组装提供了必备条件,原子弹爆用的核装置及备品零部件全部加工、装配、验收完毕,陆续运往新疆罗布泊靶心区试验场地,1964年10月16日,一股强烈的闪光之后,便是惊天动地的巨响,接着耀眼的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这是中国的首次核爆,也是全球的第486次试爆。爆心附近地面实验装备设施全毁,但地下工事与地铁车站内的设备与活体却完整无恙且存活下来,接着,中国又试爆了氢弹,核爆成功,标示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中子弹”的争论

五十年代末期,苏联在欧洲地区部署有44000辆坦克,对仅有11000辆坦克的北约构成了严重威胁,北约的常规力量根本无法抵挡,为应对华约的高密度坦克集群,美国在北约部署了核炮弹以及核地雷,估计在地势平坦的西欧爆炸268枚原子弹就能遏制苏军的进攻,但是也会炸死自己50万~250万平民,放射性沾染100万平方公里,即便代价这么大,实际效能并不大,广岛级别的原子弹对坦克的破坏半径仅为500米,500米外的坦克只会被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推出一两米,状态完好,还可以继续战斗,却直接毁灭了西欧,西欧诸国对使用原子弹提出了异议,使美国顾虑重重,美国需要一种减少冲击波附带毁伤小威力核武器,于是1958年提出““中子弹”概念,美军将其命名为“弱冲击波强辐射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子弹是一种靠微型原子弹引爆的特制超小型氢弹,爆炸效应较低(当量在一千吨TNT左右),但辐射较强,中子射线以每秒几千至几万千米的速度向四周传播,在90米高度上爆炸的中子弹冲击波和放射性沾染作用直径只有180米,中子流却能穿透800米处的30厘米厚的钢板,以5000~8000拉德的辐射剂量与生物组织发生强烈交互作用,破坏人体细胞,导致坦克乘员立即昏迷或失去战斗力,爆炸半径360米的任何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550米-1000米的植物也无一幸免,但并不对坦克和附近的房屋造成破坏,而且放射性沉降小,爆炸一小时后就可缴获坦克为己所用,这种只伤害人不破坏资产的特点,也被称为”资本主义炸弹”,也叫“集群坦克的克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年,美国研制了“斯普林特”中子弹作为“卫兵”反弹道导弹拦截舱,具备作战能力仅仅一天被美国国会取消项目,苏联也研制了中子弹,但声称它没有必要部署,1977年,美国计划研制W79型中子弹,随即面临国际社会爆发了大规模抗议,苏联激烈反对,欧洲也很分歧,最终使1978年卡特总统决定推迟实施中子弹制造,中国也对美国研制中子弹的态度是在《人民日报》报道大都描述事实,1977年9月2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战略武器项目负责人张爱萍将军的一首诗:“合金钢不坚,中子弹何难。群英攻科技,敢破世上关。”次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介绍中子弹的短文,苏联由此得出了中国决定研制中子弹的结论,并发表文章谴责中国支持美国在欧洲部署中子弹的决定,里根总统上台后又决定重启W79型弹头的制造,但他推迟部署于欧洲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拒绝了苏联禁止中子弹的提议。长期以来,美国一直高度关注中国核力量的现代化建设,感觉最模糊的是中国的辐射增强型战术核武器,也就是“中子弹”,美国对中国中子弹的了解较为有限,80年代初,苏联在中苏边境兵力达到54个师,而解放军的常规作战能力相对薄弱。中国从1977年开始对研制中子弹产生兴趣,但中国科研人员似乎对中子弹没有多少兴趣,一来因为中国奉行不对任何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而中子弹是应对敌方常规装甲突击的战术核武器,二来美国的中子弹作战原则就是在不摧毁城市的前提下击退苏联的坦克进攻,而中苏边境“驾车行驶几小时也看不见一只鸟”,根本不用担忧破坏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建立的国防科工委作出了向核力量倾斜的决定,提供大量财力、物力以及大量受过高水平专业训练的人才,将中子弹纳入“技术储备”,作为一种备选方案以此应对不时之需,让其他国家意识到中国有能力但不生产中子弹,阻止其他国家部署中子弹,1982至1984年中国实施了5次中子弹研发试验,并于并于1988年进行验证中子弹设计的试验,试验代号为CHIC-34,这枚爆炸当量约2500吨TNT的中子弹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四川广元制造,随后运到罗布泊中央分区核试验场,在1988年12月29日上午试爆成功,鉴于国际形势缓和以及中子弹的维护费用高昂,大规模制造需要大量钚和氚,效费比不及精确制导弹药,所以中国迄今为止都没有部署中子弹,而1996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报告中指出中国研制的中子弹可能用于装备东风15短程导弹”。

三:美国的误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中国的军事情报收集大多是由美军情报部门来完成,中美缺乏交流平台,中国国防工业又极其保密,美国收集情报的手段主要依赖间谍卫星和侦察飞机,冷战时期中情局下属科技分局所掌控的“科罗纳”间谍卫星和U-2间谍飞机,拍摄了大量中国核设施、导弹试验靶场的照片,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也设立了大量的监听站,每天24小时全天候监听中国,设在香港工作站的间谍也是重要的窃取手段,通过上述手段勾勒了一个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脉络,美国情报部门从1965年开始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中国军事进行专项分析,在中国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之前,美国情报部门向决策者提供了大量的情报评估

美国情报部门第一份文件是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所于1956年3月对中国核研究与原子能开发的分析报告,该报告注意到苏联政府1955年援助中国发展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声明,但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所认因为中国缺少资金和工艺技术,无法独立开发核武器,甚至无法进行的重大核科学研究,从1956~1960年,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核武器评估只是寥寥几句,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美国情报部门清楚地看到苏联的援助是有限度,目的是阻止中国掌握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基本认为中国不可能自己发展核武器,1960年12月,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技术能力、核材料生产进行了分析,估计中国第一台反应堆在1961年末会达到临界状态,第一个钚反应堆可能在1962年末建成,第一个核装置爆炸时间最大可能在1963年,也可能晚到1964年,不过美国情报部门认为具体的时间取决于苏联的援助,他们注意到中苏关系恶化的征兆。

直到中国核试验的前一年,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核装料的判断上感到十分头疼,鉴于中苏关系破裂,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核计划重新进行了评估,认为钚-239是中国原子弹的首选,因为美国和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都使用的是钚,而生产铀-235工厂需要庞大的开发工作以及建设一个气体扩散厂,中国不可能制造出高浓缩的铀-235。尽管通过卫星照片看到了在兰州有一座与苏联气体扩散厂极为相似的建筑物,有大量铀-235存在的证据,美国情报部门仍坚持认为铀-235是为生产钚而准备的,因为兰州气体扩散厂的主体建筑大小只能生产低浓缩铀-235,如果要生产高浓缩的铀-235,建筑主体必须扩大两倍。他们预测中国获得用于核武器的铀-235时间是1968~196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从对罗布泊核试验场的高空侦察照片分析,认为中国核试验迫在眉睫,但从从核装料来看对于中国又不可能核试验,他们认为中苏关系破裂以前中国在包头已建造了一座约30兆瓦的小型空气冷却钚生产反应堆,对石墨减速剂和铀燃料的纯净要求并不太严格。具有简易性的巨大优势,但中国唯一的钚一239生产设施可能在1963年或1964年投入使用,判定核试验在1964年底以前不可能进行,其实这个所谓的包头钚反应堆是核燃料元件厂,建于1958年,直到1965年才开始生产。

美国情报部门在中国核装料上发生了误判,对中国何时核试验也发生了误判,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就试验成功,美国情报部门根本没有料到中国会这么快就进行了氢弹试验,1966年5月9日,中国进行了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试验,美国情报部门把这次试验看成是中国氢弹核试验,认为效率低,中国在热核技术方面还不行,1966年12月28日,中国又进行了一次30万~50万吨当量的铀-锂装置核试验,美国情报部门仅发现了这次核试验的两级设计概念,认为中国要在70年代初才开发出热核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结语

美国情报部门在分析中国军事情报时,经常以西方人的思维先入为主,后来的许多证明是错误的,如认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钚弹,还把包头核燃料元件厂当作钚生产设施,发现罗布泊核试验场已经准备就绪仍然认为中国的钚燃料不足,不可能进行核试验,还错误地认为中国东风二号地对地导弹是仿制苏联的SS-4仿制,并认为中国会尽快部署,还有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察觉到东风三号中程地对地导弹的存在,直到1970年发现华北五寨发射场才发现,同样忽视了东风四号中远程地对地导弹,

他们还认为在70年代末以前中国不可能研制出核动力潜艇,结果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于1974年8月1日就服役了,最搞笑的是中央情报局突然发现在广州附近废弃军用机场建造了许多仓库似的房子,虽然一直没有发现军事活动,但是中央情报局将这里列为重点侦察目标,花了许多许多人力和时间,最后从中国搜集来的一本名为《人民公社》的书找到答案,这些房子是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