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年不月的,莫言九年前的一段发言,突然就莫名其妙火了。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莫言又被围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循着截图去头条搜了搜,果不其然。

而更令我惊讶的,是有的网友,竟然认为那个年代的人都很朴实,根本不会出现扇人耳光、吹口哨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我们早在几十年前就实现了绝对化的文明执法了?

被一些网络扒客揪住不放的,是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一段演讲,题为《讲故事的人》。

在这段演讲中,莫言讲述了几个小时候的小故事。其中,关于母亲的记忆,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把这几个故事的完整版找来,有兴趣的可以慢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突然有个想法,想去看看多年以前的网友,是怎么评价莫言这段演讲的。

很有意思,我找到了2015年上传于B站的视频,那个时候,弹幕里的莫言还是我们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言的这个演讲,在当年大受欢迎,还曾被不少学校作为学生的阅读素材和作文素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知道头条上那些网友都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我读莫言的这几个故事,是很感动的,也会让我泛起小时候听长辈们讲故事的记忆。

而且,作为一个90后,我表示自己小时候也捡过麦穗。只不过那时已经是世纪之交了,我们捡的麦穗不是集体土地上的,而是承包责任制下的村民家的麦穗。

有些人可能想不到,在我们那个年代,捡麦穗还是个正能量行为,捡来的麦穗是要上交学校的,美其名曰“勤工俭学”。

不过,这当中也发生过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有些捡的不够的同学,只能用自己家里打的粮食凑;当然,也有一些“狡猾”的同学家长,会用混着土灰的麦瘪子来凑。

这次莫言的这段演讲之所以又火起来,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母亲节的缘故。但当年的火,和如今的火,显然不是一个性质,一个是人性温暖之火,一个是人性邪恶之火。

在网络上,一些人越来越热衷于翻“历史”,但是他们又不敢过分地往前翻,多是局限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某个作家某个教授说了什么话,然后拿来树个靶,牵强附会地去抽打。

再然后,什么递刀子、阴阳人、境外势力就都出来了。

这些人也越来越喜欢攻击,但他们又只敢针对脆弱的个体。似乎把某个比他优秀、比他清醒、比他过得好的人骂倒了,他就过得好了。这其实就是嫉妒和愚蠢。

前段时间,刚读了莫言的新作《晚熟的人》。很欣喜地发现,莫言依然在批判,而且没有局限于批判过去,也在批判当下的一些现象。比如,过度的商业化对人性中一些美好品质的消磨。

只是,比小说更讽刺的现实是,已经66岁的莫言在向前走,有些年轻人却在后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凡是说点不好听的,总会被他们往“递刀”“蛊惑”“破坏”上引。你现在说的还不够,他们还要往前翻,把你之前说的也都翻出来,查一查、批一批,试图把你踩入烂泥。

这都跟谁学的?

对此,我只能说,在玄幻修仙、悬疑推理、穿越言情盛行的时代,莫言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家,哪怕是蒙上一层魔幻的,也已经屈指可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