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书法作品,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黄州寒食帖》并称“天下三大行书,受到后世众多书法爱好者的追捧,在书法界地位极高。

不过,有专家在解读颜真卿书法时,却直言《祭侄文稿》中有错别字,引起了轩然大波。难道真如这名专家所说,这篇传世一千多年的书法作品,真的有错别字没有被人们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授上电视讲解书法,当场“挑刺”

在央视网“书画频道”一期讲解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节目中,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孙鹤认为,文中“蒲州刺史”的“刺”字被颜真卿写成了“刾”,唐代官职中只有“刺史”的说法,什么时候有人说“刾史”?显然,这个字是写错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教授给出的解释是:“在这个时刻他的内心,情绪已经很不平衡了,很不稳定了,写完都不知道这个字是错的,最后都没有改回来。”

简单地说,这名教授认为,颜真卿当时在写这篇《祭侄文稿》时,心情已经是十分的激动,情绪激荡之下,写到这个“刺”字时出了差错,不小心写成了“刾”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竟是“刺”,还是“刾”,专家有话要说

让孙教授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观点遭到了众多书法界人士的批评,有专家指出,这个问题其实历史上早有定论,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就解释过了:“刺字之傍应为朿,今亦作夹。”,不仅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很多隋唐时著名的书法名帖中,都把“刺”写作“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教授的讲解,连网友们都看不下去了,有人尖锐地指出,“刾”其实就是“刺”的一种写法,两个字就是一个意思,直到近代为了规范才统一书写为“刺”,孙教授作为国内著名211大学的知名教授,为何理论知识如此浅薄,难道挑刺之前都不会做一下功课的吗?

有网友感叹,现在的专家,只会“大胆假设”,却忘了“小心求证”,结果频频出丑贻笑大方,这样的学识水平,还怎么教育学生?

有媒体报道,孙教授认为《祭侄文稿》有错字的观点其实已经出现过有一段时间了,但并没有得到相关学者的认可,目前,央视已经下架了与孙教授相关的课程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教授出错,实在不应该

翻开孙教授的履历可以发现,她的学术知识相当深厚。本科就读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硕士就读于湖北大学中文系,随后又到首都师范大学读的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书法、汉字。

历史学士、文学硕士、书法博士、文字博士后,这一长串令人目眩的学术头衔背后,证明了孙教授的文化知识有多深厚,人们也想不出她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如果是跨专业讲课还情有所原,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书法,不就在你的研究专业当中吗?这都能出错?

有学者感叹道,出这么大的“洋相”,我都怀疑发给她学位的学校,是不是发错了学位证书。虽然是调侃,却也道出了许多人的不满,连这样专业的教授都能出错,我们的教育事业还能相信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点反思

看起来只是一字之差,却背弃了学术界最重要的“严谨”精神,而此类事件,在现在的学术界却并不少见,特别是在文艺界更是时有发生,明明学艺不精,却偏偏喜欢“标新立异”,到头来出尽洋相受人耻笑,自己的脸丢掉就算了,还把学校的脸都丢了,实在令人无语。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在物质诱惑下,很多做学问的人变得浮躁了,她们不甘愿再默默无闻地做着枯燥的研究工作,而是希望通过走“捷径”出名,一旦出了名,往往名利双收,远胜过闷头做学问带来的收益,至于会引起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她们是不会在意的。

孙教授挑刺反被刺扎了,看起来是一个笑话,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却值得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