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卷、鸡娃、补习,报课… 这几个关键词充斥在近期大大小小的教育类文章和分享中,让原本就已经有焦虑趋势的育娃圈,头痛峰值直接拉到满。“拼尽全力也只是让娃成为一个普通人”成了很多家长无奈的写照。然而,娃真的是“越鸡越强”吗?鸡娃的效益天花板到底在哪里?“科学鸡娃”真的存在吗?

前有陶虹在《小欢喜》里为爱捆绑女儿的自由,后有蒋欣在《小舍得》里为前途疯狂给儿子报班,不知从何时起,鸡娃已经成为了“全民运动”

孩子才两岁半,不少妈妈就已经报上了学前班,为的就是能上幼儿园时娃多认几个字

前脚刚迈进小学,奥数、英语、语文等补习班就安排上了,提前为小升初做打算

初中读的差不多了,走体制内的家庭开始为中考蓄力,决定转国际路线的则开启了升学规划;

等娃终于上大学了,鸡娃还没完,反手又成立了入职鸡娃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近期,有人扒出有些鸡娃公众号打着爸妈+娃的人设,看似在分享育娃心得,实则由同一家企业控制,捏造人设,凭空造娃,最终靠卖课、团购等形式收割无辜父母的韭菜。

看来,“鸡娃”既真实存在,也有被刻意鼓吹的成分。

那么,娃到底该不该鸡?鸡娃的效果一定是成倍增长的吗?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常熟的UWC副校长,岑雅韵,在校生都会亲切地称呼她Shirla。在香港、加拿大、美国都接受过教育的她,曾在高盛集团就职5年,亲历过08年的金融危机,亲眼见证了雷曼兄弟的倒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岑雅韵,Shirla

作为一位教育行业从业者和新晋母亲,她十分惊讶当今社会对“鸡娃”这一话题讨论的热度。经济学出身的她,对鸡娃的“经济效益”提出了质疑:给孩子的生活安排的这么满,效益真的高吗?

Shirla的性格开朗大方,她总能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她的观点,一针见血,不拖泥带水。在我们的谈话中,她不仅从经济学角度为我们分析了“为什么鸡娃的回报率不一定是正比的”,也与我们就国际教育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鸡娃的经济效益有上限,

学的多不如学的“精”

如今,鸡娃已经不是体制内路线家庭的“专享”了,立志冲刺全球顶级名校和爬藤的家庭同样鸡娃,只不过方式不同:目标最好的小学和初中变成了最好的双语学校;满满当当的补习班成了花里胡哨的兴趣培养课,各类奥数竞赛换成了国际赛事。

不难看出,无论是体制内外,眼光最高的一批家长,鸡起娃来都是一样狠。

Shirla认为,比起国内的高考,申请藤校有一个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imperfect information,不完全信息

她说,乍一听,不完全信息和我们所熟知的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好像差不多的,但二者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信息不对称制的基础是“信息有标准答案”的,一方的信息比一方多,就会产生了优势。比如参加考试,你是裸考,而对手拿了黄冈密卷,那他的分数一定比你高。

不完全信息则是大家的信息都不全,信息没有标准答案,双方的信息都不是100%确定的。就像大学申请者和招生办,双方都在探索彼此的匹配度。

显然,考试有标准的100分,招生却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在这样一个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时代下,不仅每个学校有自己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藤校在录取时对学生也有的不同期望,根据世界局势的变化,他们在培养一届学生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只有你正好满足特定条件,才会被录取。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人,同样的申请背景,在不同的时间申请藤校,得到的结果都可能是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Shirla看来,比起迎合藤校模糊不清的招生要求而疯狂报班试探,不如好好树立孩子的个人特色,发展他擅长的领域。在这里,她提到了第二个经济概念:边际递减效应

边际递减效应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说白了,就是不断地重复做一件事情,它带给你的收获会越来越少

关于兴趣和补习班,Shirla认为,广泛的接触是必要的,正如大卫·爱泼斯坦在他的《范围:为什么通才能在专业化的世界中取胜》一书中所概述的那样,她鼓励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尝试,拥有广阔的视野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富有创造性,更加敏锐地将各个领域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发展跨学科思维。

但是,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随着所需上的课外班数量越来越多,边际递减效应也就出现了。多上一个班,孩子就要多分出一些精力给新的内容,直到最后筋疲力尽,无法达到收益最大化

因此,Shirla 认为,在探索的同时,家长也要停下来,深入思考什么是真正对孩子、对现在和未来的社会有价值的东西。

“家长真正应该了解的是,孩子在学校或课外活动中培养哪些能力,才能让他们在这个复杂、不稳定和不确定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Shirla总结道,“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在课后进行反思,学到了什么,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学的内容,就会发现孩子真正需要上的课并没有那么多,长长的列表也会越来越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中西融合”是个伪命题

教育最怕的就是“被殖民化

Shirla曾就读于UWC加拿大皮尔逊校区,离开金融行业后,又在香港担任了多年的IB教师,比起鸡娃,她对目前中国的国际教育有着更大的担忧。其中,最令人不解的概念,就是随处可见的“中西融合”。

中西融合对我们来说再常见不过,只要是所国际化的学校,都在从课程、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钻研如何将两种文化揉在一起,但在Shirla看来,中西融合是一个“伪命题”

世界不只、也不是由「中」和「西」组成的,南美、非洲、拉丁州怎么说?”Shirla说道,“如果我的学生在看世界的时候,觉得世界只有east和west,那么我会觉得我是个失败的教育者。”

正如地球是一个圆形,而非一个平面,这个世界也是多样、复杂的,简单的将它总结为两个维度,显然是不准确的。

当我们提到「东方」,第一反应一定是中国,可是东亚有这么多国家,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国,他们何尝也不是东方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孩子看到世界各种各样不同形式文化的存在,还何谈「国际」教育?不如叫「中美」教育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世界各地的常熟UWC学生(左一为Shirla)

因此,在Shirla看来,目前的国际教育还是有很多可以迭代的空间,可以更多元化的维度。

首先,就是知识多元化。在国际上一直都有在探讨一个概念,就是“decolonize knowledge”,知识去殖民化

目前,全球主流的国际课程已经定型,IB、A-level、AP,很难能有第四个如此被全世界所接纳的课程。这些标准化的课程着实让知识的普及更便捷,但这同时也就意味着设计这套课程的国家,成为了主要的知识摄取来源。

知识真的只来自于美国、英国吗?

我们如今的数学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物理不仅古希腊人有在探讨,同期的印度和中国、中世纪的欧洲、伊斯兰世界都有逐渐形成物理这个概念;

而化学早在洞穴时期,就有发现表明人已经开始将人血和动物血混合,可能已经有了化学的概念。

可见,知识是全世界人类探究的结果

正因如此,真正的国际教育应该从全球不同的文化和教育中取其精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无论是哪个国家,老师推荐的必读书单都如此相似?”Shirla提问道。

《简·爱》、《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著作几乎会出现在世界所有的学校中,即便他们确实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但是其他国家的文学呢?东欧、南美、非洲,他们一定也有极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为什么我们没有引进呢?

知识去殖民化就是要在教材的设计中,摘掉大国的帽子,让更多不同文化的知识涌进教室里。

这是一个需要大量储备和勇气的事情,这也正是为什么在Shirla看来,教育者是最不能偷懒的人群,因为他们肩上背负的是世界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不要怕,

未来就是科技和互联网的世界

谈到未来,Shirla十分重视学生对科技和互联网的正确认识。在一个现实生活和网上虚拟生活边界如此模糊的当下,那些想要让学校收走孩子手机的家长,才是真正阻断了孩子和世界的那堵墙。

比起怕孩子在网上“学坏”,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digital literacy”,数字素养,才是家长和学校更应该花时间的事情:

如何在网络匿名制度的背后,正确认识网络暴力,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都能够做一个正直的人

如何在二手三手甚至五手信息背后,辨别哪些是谣言哪些是真相

在短视频和网红经济背后,如何通过网络影响力,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我记得我跟学生探讨过,为什么一个短视频它会走红?它具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为什么一个讲环保的视频就火不起来呢?我们如何才能拍一个能火的环保视频?这些都是能够正向引导的事情。”Shirla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通过现代科技自主研发和创新,Shirla在UWC的虞山书院中推动建设了设计创新中心,为的就是专门打造一个场所,鼓励学生将设计思维和跨学科方法,创新地运用于解决未来世界纷繁复杂的问题

而培养设计思维首先需要从培养同理心开始,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并在引导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去定义问题、勇于承担风险、不害怕失败,通过不断试错,不断迭代、收集反馈的方式创造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法。

“这是我们想要培养的思维方式。”Shirla说道,“通过增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成为这个复杂世界中积极的问题解决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年初,设计创新中心联合Hackability团队开启了为期四周的“包容性设计”马拉松活动。学校牵手常熟市残疾人联合会,引导学生了解残障人士的真实情况,通过运用设计思维和现代科技,为社区中的残障人士提供解决方案,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中一组学生和一位手不方便的残障人士一起,共同设计了一个能够抓取物品的机械手套。通过与残障人士的沟通和互动,以及从同理心和包容性的角度出发,学生们掌握了这位残障人士的真实需求,并且通过自学Arduino编程技术,最终实现了手套的抓握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帮助残障人士设计机械手套

科技的发展本意是造福人类,只有正确的使用科技,才能让更多的人群都感受到它的力量。

都说这个世界越来越内卷,每个人在拼命逃离的同时也在疯狂被卷。然而纵使这个世界再卷,机会永远存在,未来一定会掌握在那些能够在困境中破局的人手里

而鸡娃,也许在短时间内看似让成绩有了提升,但鸡娃过多不仅经济效益不高,反而会阻挡了孩子的积极性。当他们需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向社会时,反而更容易被时代的浪潮冲走,卷到看不清自己的道路。

有能力推动变革的第一步,便是离开“鸡”,让娃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