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出自晚唐诗人杜牧笔下,杜牧用凝炼的语句写出了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宇林立的历史事实。

当然,这句话这从侧面说明了佛教庙宇在我国并不少见,在我国历史上,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扩散,庙宇也遍布了大江南北,名山深处,宝刹楼宇构成了优美的景色,然而,在安徽安庆的一座深山之中,却坐落着一座特殊的庙宇,它并不辉煌,也并不巍峨,然而却见证了一位老僧坚定的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老僧就是释觉定,他佛缘深厚,曾经在老母病重之时割肉奉母,后来又得到了菩萨的托梦指点,从此开始了他的修庙大业,他一个人,一双脚,一根扁担,却生生在崇山峻岭之中修建出了一座庙宇,他也因此得到一方人的敬重,被尊奉为“老师公”。

那么,这位“老师公”究竟是何许人也,又是在何时与佛结缘的呢?

一、幼时与佛结缘

缘分是一种玄妙的东西,它无法强求,同样也无法割舍,它仿佛是一种从前世带来的命中注定,叫人难以躲避,而释觉定难以躲避的缘分叫做佛。

释觉定出生于1935年,在他还只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他还叫陈多兴,有一天,小多兴在家门口玩耍,却偶然遇到了一个云游僧,僧人看着陈多兴,然后对多兴的母亲说,这个孩子是有佛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兴的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对于未知的神秘力量十分景仰,因此在听到云游僧的话之后也十分兴奋,当即带着小多兴步行了数里路,去到了一个寺庙里面叩拜佛像,这时候小多兴或许还不了解这些金光威严的雕像代表着什么,但这是他第一次从佛接触,一颗种子就这样在他心里扎了根,静待发芽。

时光荏苒,小多兴慢慢长大,他身上的佛性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他14岁的时候,他便发下了宏愿,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佛祖,从此不杀生,不动荤,两年之后,也就是陈多兴十六岁这年,陈多兴正式剃度出家,成了佛祖的侍奉者。

也是从剃度的这一刻开始,世间再没有了陈多兴,佛国中却多了一个叫做释觉定的僧人前尘种种,犹如昨日烟云,一散再难聚,往后种种,譬如新生,而释觉定也这样在一个青春正好的年纪开始了他的僧人岁月。

从上面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发现,也许当初释觉定在家门口巧遇的那个云游僧真的有着一定得道行,又或许那个僧人就是佛祖派来点化释觉定的使者,总之,他当初随口说的那句话在有意无意之中预定了释觉定的一生,这个从小被判言与佛有缘的小孩最后真的皈依了佛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释觉定虽然踏入佛门,却没有完全割舍红尘,他在世间还有着最后的挂念,那就是他的母亲,只有回报的母亲的恩德,释觉定才算完全出家

二、诚心割肉奉母

出家并不等于抛家,身为人子,释觉定还必须侍候母亲,所以释觉定不得不一面礼佛,一面奉母。

然而,母亲却生病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哪怕释觉定衣不解带的精心照料,母亲的病情却还是没有时候好转的征兆,释觉定心急如焚,这时,病中的母亲突然说想吃肉,但是,家中贫寒,无钱买肉,而且释觉定已经是出家人了,怎么可以为了母亲而去杀生呢?

这时候,佛祖给了释觉定指引,他想起了佛经中佛祖割肉喂虎饲鹰的故事,于是他咬了咬牙,割下了自己的一块肉来煎汤奉与母亲,而且释觉定也希望母亲在吃了肉之后能快些好起来,重新恢复健康,脱离病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是佛祖听见了释觉定心中的愿念,在割肉奉母之后,母亲的病情真的有了好转,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割肉和病愈之间未必能构成严谨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却愿意将释觉定母亲的病愈归因于信仰的力量。

然而,生老病死终究无可阻挡,再虔诚的信仰也无法的逆转生老病死的流程,最后母亲还是离开了这个人世,而母亲去世之后,释觉定在人间的最后牵连也没有了,他开始彻底遁入了空门,云游四海,用自己的一双脚去体悟佛理,丈量人生。

而且,在云游途中,释觉定也找到了自己新的使命,这个使命便是他的一个梦形成的,为此,释觉定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

三、佛心建庙,着百衲衣

母亲离世之后,释觉定也开始了他的云游之路,四海为家,天地为庐,在一路风雨兼程的旅途中,释觉定的修为也在不知不觉提升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释觉定在民风淳朴的安徽金龙山下停下了云游的步伐,在这里,他修建了简陋的草屋,在屋子后面开辟一个简小的蔬菜园,他隐居在深山之中,自己耕种,自己种菜,一边生活,一边修行,也或者是在他的心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然而这样简朴安逸的生活却被一个梦给结束了,一天夜里,释觉定突然得了一梦,在梦中有菩萨要他把山中的庙修起来。原本就是一个梦,却也坚定了他想要将金龙山中的老庙重新修建起来的决心。

修建寺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仅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和人力,而且更重要的事,没有足够的金钱,谈何修庙?更何况释觉定四大皆空,生活简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储蓄,但是释觉定却仿佛从来就不知道这些困难,在梦醒后的第二天就开始了他修庙的工程。

他没有人力,没有物力,更没有财力,但是他有一颗恒心,有一颗一心向佛的禅心,在决定修庙过后,他便开始行动了,也许行动的步伐很慢,也许每一次努力都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千千万万次微不足道的努力堆积在一起也一样令人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就这样完全凭借这里的努力向大山深处运送着修建寺庙需要的材料,就像蚂蚁搬米一样,哪怕每次搬送的材料都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是释觉定一直在坚持,不是一个月,一年的坚持,而是几十年年如一日的坚持,而且,他一双烂鞋也穿了四十年,最后他做到了,在安徽的大山深处,释觉定以血肉之躯创造了“奇迹”。

总之,哪怕最微小地努力也是有用的,只要肯坚持,再微不足道的力量也一定能够做出震撼人心的大事,寺庙落成之后被命名为“正觉寺”,站在正觉寺的大门之前,身着百衲衣的释觉定终于如释重负地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