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陈乔桂

张池明是从鄂豫皖走出的开国中将。他10岁参加革命,15岁加入红军,18岁任红15军团作战科代科长,31岁任军政委,38岁被授予中将军衔,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中将。战争年代,他转战南北,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和平时期,他转岗后勤,为军队后勤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少年驰名鄂豫皖

张池明,1917年8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泗店乡傅山村一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他加入儿童团,经常随担任乡农协主席的堂叔张柱邦走村串乡,宣传革命。他外出时总背个包袱,里面装着纸笔,每到一地,都写几条标语张贴在农舍屋檐下。由于他聪明好学,念过两年私塾,练得一手好字,一投入农民运动就大显身手,在乡里小有名气,乡亲都夸他是“童子学士”。没多久,他被选为乡儿童团中队长、区儿童团大队长。1929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被任命为光山县儿童团总队长。为培养他,组织送他到鄂豫边苏维埃政府创办的列宁小学学习半年,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文化水平。任儿童团总队长期间,他积极带领儿童团员慰问红军部队、清查反动分子、维护社会秩序、宣传鼓动群众,出色完成中共光山县委交给的各项任务。

1931年5月,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陈昌浩兼书记,张池明任委员。他除做些抄写工作外,还多次到郭家河、宣化店、河口镇、七里坪等地巡视,动员和督促少年儿童入学,教儿童团员检查路条、唱革命歌曲,检查儿童团站岗放哨情况。12月,成立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儿童局总队部,王正乐任儿童局书记兼总队长,张池明任儿童局常委兼秘书长。

1932年2月,张池明受儿童局指派到皖西北巡视。时值红四方面军发起苏家埠战役,他先后到六安县独山、霍邱县顾店、霍山县流波疃等地,了解群众参军参战之前情况,帮助组织运送伤病员。9月,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鄂豫皖省委、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弃守新集,向皖西北转移。途中,张池明被任命为英山独立第13团少共团委书记,正式参加红军。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张池明随所在团留下坚持,度过了一段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物资奇缺、饥寒交迫的极为艰苦的游击斗争生活。

1933年4月,红25军进行“肃反”,时任红25军73师219团少共团委书记的张池明也被当作“AB团”逮捕。他大声申辩:“我不是反革命!不是‘AB团’!”但他的辩白无人理会,被带到新集原中共鄂豫皖分局政治保卫局禁闭室关押。被关次日,军长吴焕先到73师检查工作,意外发现这个少年“囚犯”,大感诧异,将他叫来仔细询问,随后对政治保卫局人员说:“他还是孩子,出身好,革命早,哪会反革命?”在吴焕先干预下,张池明被释放。随后,吴焕先将他调到军部任秘书,后又让他兼作战参谋。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西实行战略转移,张池明随队踏上漫漫长征路。1935年8月21日,红25军在甘肃泾川涉水过河时,后卫部队遭国民党军第35师208团突袭。危急之中,吴焕先迅速跑回指挥部队反击,在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见到自己爱戴的首长倒下,张池明无比悲痛。他和全军将士怀着对敌人的深仇大恨,奋勇冲杀,激战数小时,全歼第208团,击毙团长马开基。9月15日,红25军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次日与陕北红军会师,胜利结束长征。9月17日,红15军团成立,张池明任军团司令部秘书兼作战科参谋。11月21日,红15军团会同红1军团发起直罗镇战役,歼国民党军第109师大部。战斗中,张池明及时准确地传达徐海东等军团首长的作战命令。11月30日,红军召开庆祝直罗镇战役胜利大会,张池明与会,聆听了毛泽东的讲话。毛泽东对此战给予高度评价,称这次胜利为中共在西北建立广大的革命战争根据地举行了一个奠基礼。1936年4月,张池明任红15军团司令部作战科代科长,担负辅佐军团领导拟制作战计划、协调部队行动的重任,先后参加了东征、西征战役。1937年1月,张池明被选派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

木船勇战铁甲艇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15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4旅,开赴抗日前线。张池明先后任第344旅作战科科长、第688团参谋长、第344旅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等职,率部转战敌后,先后参与平型关、温塘、张店、曹县等战役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40年2月,张池明任第344旅687团政委。5月,他率团随黄克诚南进,转战皖东北,开辟了淮(安)宝(应)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整编部队,张池明任新四军第3师8旅22团政委。9月20日,张池明与团长张天云奉命率第22团攻打郑潭口日伪军据点。郑潭口是苏北涟水县东北一个小村,居盐阜和淮海两地要冲,日伪在此驻有五六百人,修筑了坚固防御工事,是敌钉在我根据地的一颗大钉子。战斗打响后,张池明亲到担任主攻任务的3营,指挥平射炮轰击敌阵地和碉堡群。在大炮和机枪掩护下,3营营长郑本炎率突击组爬上围墙,占领了郑潭口东南部分,但敌困守西北部的地道拒不投降。入夜,张天云、张池明指挥部队发起总攻,逐段肃清地道内的敌军。至21日下午,全歼郑潭口敌600余人,还歼灭增援的300余人,拔除了敌插在根据地内的这颗钉子。这是第8旅在盐阜区首次取得攻坚战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任新四军3师8旅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时于孙河庄留影。(左起:贺大增、张池明、田守尧、童世明、庄林)

1942年11月,张池明任新四军第3师8旅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他协助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等,领导所部开展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在此,他结识女干部张明并于不久后结为夫妻。

1943年初,新四军第3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选派大批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的指示,抽调师参谋长彭雄、第8旅旅长田守尧和张池明等团以上干部及张明等女干部共20余人,组成干部队赴延安学习,彭雄为队长,田守尧为副队长,张池明为党支部书记。抽调干部尚未到齐,敌已开始大“扫荡”。2月11日,干部队由第22团1营护送,从师部阜宁启程,拟于当夜渡过运河到淮海区。到河边时,发现“扫荡”之敌早已集中控制船只,封锁运河,只好折返阜宁。他们数次试图渡河,都未成功,还几次遭遇日军,展开激战。如此辗转一个多月,仍未走出根据地。考虑敌“扫荡”不会马上收场,必须尽快跳出敌合围圈,干部队决定从海上坐船到山东,再从山东赴延安。

经精心准备后,3月16日下午,干部队从阜东县三灶镇旧黄河入海口登上一艘木帆船,进入黄海,向北驶去。深夜,木帆船刚到连云港以东水域,风竟然停了,木帆船像抛了锚似的一动不动。张池明等心里着急,却无可奈何,只能耐心等待。

17日拂晓,海面出现日军巡逻艇,它径直向木帆船驶来。彭雄、田守尧、张池明商定:敌若盘问,由船老大应付;敌不上船,我们不动;敌若上船,坚决打击。这时,敌艇靠近,要求登船检查。顷刻,干部队驳壳枪、手榴弹一齐开火,日军措手不及,死伤近半。敌艇慌忙拉开距离,远远地用机枪猛烈扫射。干部队只有短枪,没有抗击能力,不久就有多人牺牲,彭雄胸部中弹,身负重伤,田守尧晕船不醒。张池明沉着冷静地指挥干部队进行抵抗,他大声鼓励,坚决打到底,把手榴弹准备好,敌人若上来,就与敌同归于尽,决不做俘虏!下午,起风了,木帆船又开始慢慢移动,敌艇也不敢靠近,继续远远地跟着扫射。17时,木帆船在海头镇日军据点附近小沙东海上搁浅。张池明判明形势后,组织干部队下船涉水登陆。这时,另有3艘日军巡逻艇赶来用机枪封锁海面,干部队又有数人牺牲在海水中,包括田守尧和张池明的妻子张明。危急时刻,八路军山东滨海军区独立团警戒海头日军的一个连赶到,掩护干部队上岸,并将他们连夜护送至赣榆县柘汪。

在滨海军区帮助下,张池明含着巨大悲痛,将彭雄、田守尧及妻子张明等16位烈士的遗体,送到马鞍山(今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安葬,将伤员送至山东军区医院治疗。他还到第115师师部,向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汇报,并给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发报报告情况。

3月底,张池明率干部队幸存人员继续西行,途中数度通过敌封锁线、封锁墙,于6月中旬到绥德,9月底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下旬,中共七大在延安开幕,张池明作为华中正式代表参加会议。

纵横驰骋黑土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从各解放区抽调大批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张池明也在从延安赴华中途中,奉命转赴东北,从1945年11月开始,先后任松江军区政治部主任、哈尔滨卫戍司令部副政委、中共哈东地委第一书记兼哈东军分区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政委。1947年1月初至3月底,为策应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举行的“四保临江”作战,北满部队发起“三下江南”作战,张池明和师长温玉成率独2师配合第2、6纵队等主力部队,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锻炼了部队。

1947年5月,张池明接到任第6纵队16师政委的命令。该师前身是北伐时的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南昌起义,上了井冈山,是中央红军主力之一。张池明担心带不好这支声名显赫的老部队,专程赶到哈尔滨,欲向林彪、罗荣桓汇报想法。张秀山将张池明介绍给林、罗,林、罗见面就说,这个部队需要你去。张池明话到嘴边也无法说出,只好赶快回去赴任。

从1947年5月至1948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连续进行夏秋冬三季攻势作战。在夏季攻势中,张池明与师长梁兴初率第16师在纵队编成内,沿拉吉线进攻,横扫老爷岭、尤家屯、天岗、江密峰、棋盘街等国民党军据点,歼敌2个保安团及新1军38师1个团,控制了拉吉线。然后向沈(阳)吉(林)线进攻,歼敌第60军暂编第21师,打通东满与南满的联系。在秋季攻势中,梁兴初、张池明率第16师奔袭伊通、伊巴丹站,迫敌逃往长春。接着奔袭北宁铁路四平至铁岭段,毁路炸桥,削弱敌机动能力。随后,张池明与新任师长王东保率第16师会同第17师等部,在口前、九站、桦皮厂等地,歼敌第60军暂编第52师4个营。在冬季攻势中,张池明、王东保率第16师,先在沈阳西北万金台歼敌第207师1个团,在行军途中击落敌机1架,在公主屯以南歼敌新5军2个团。随后冒严寒向辽南进军,配合4纵等部,先克辽阳,再克鞍山,全歼敌第52军25师。尔后回师北上,担任打援任务,配合第1、3、7纵等部攻克四平。

战斗间隙,张池明组织整顿,补充兵员,准备物资,进行思想作风、组织纪律教育,有效恢复、巩固和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从1948年3月底开始,张池明、王东保根据野战军和纵队统一部署,用45天时间,组织部队开展新式整军运动,通过“五整一查”和土改教育,提高了指战员的阶级觉悟,改善了部队内外关系。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具有战略意义的辽沈战役。29日,张池明和6纵副司令员兼第16师师长李作鹏率部随纵队南下通江口地区待机,防止长春之敌逃往梅河口或四平,同时阻止沈阳之敌西援。10月9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外围据点发起攻击,敌组成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东西对进增援锦州。西进兵团(廖耀湘兵团)5个军进占彰武以南地区,直接威胁东野后勤补给线。李作鹏、张池明奉命率第16师和第18师,协同第5、10纵队等部阻击西进兵团。第16师采取运动防御战法,与敌保持接触,择机出击,即打即离,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4月,解放海南岛战役时在第15兵团指挥部。

锦州攻克后,东野部署围歼廖耀湘兵团。10月25日,廖耀湘兵团发现东野主力逼近,慌忙南撤营口,在台安受阻后又转向沈阳撤退。第16师奉命随纵队截击廖耀湘兵团。26日凌晨4时,第16师46团在厉家窝棚、姚家窝棚一带与廖耀湘兵团新3军14师先头部队遭遇,遂猛打猛冲,坚决阻敌逃向新民、沈阳。7时,李作鹏、张池明从俘虏口中得知,敌新1军正向姚家窝棚行进,拟经此向沈阳撤退,立即将此情报上报纵队。6纵政委赖传珠当即令第16师占领厉家车站西南及以西的姚家窝棚、双岗子、腰民圈、朱家窝棚、翟家窝棚等阵地,令第18师占领厉家车站等阵地,坚决阻击廖耀湘兵团。廖耀湘兵团为逃避被歼,凭借优良装备,拼死突围。阻击阵地上,火光闪耀,弹雨纷飞,李作鹏、张池明指挥第16师官兵前赴后继,英勇搏杀,顽强地钉在阵地上,激战两天一夜,堵住了敌人逃路,直至主力赶来。第16师的阻击,为全歼廖耀湘兵团起到关键作用,受到东野通令嘉奖。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第6纵队改称第43军,洪学智任军长,赖传珠任政委。第16师改称第127师,副军长李作鹏兼师长,张池明任政委。11月24日,李作鹏、张池明率第127师从辽西出发,向关内开进,于12月12日到达河北通县以南地区,执行保卫北平任务。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横扫千军如卷席

1949年2月,张池明任第43军政治部主任;4月,任第43军政委。期间,第43军奉命由安次(今廊坊)马头镇出发南下,经开封、兰封、河口等地,进至黄安、长轩岭地区集结。5月15日,张池明和军长李作鹏奉命率第43军强渡长江,过江后即沿鄂城、大冶、九江、永修之线勇猛追击,扫荡残敌。6月下旬至7月中旬,李作鹏、张池明率部参加湘赣战役,歼白崇禧部4600余人。

盛夏时节,追击作战中兵员日益增多,加之白崇禧部迅速逃窜,截歼已无可能,四野即令第43军从7月下旬开始在宜春地区休整。此时部队面临不少困难,为此,张池明与李作鹏大张旗鼓开展“兵强马壮”运动:突击治病,改善生活,养好身体;减少操课,保证睡眠,恢复体力;教育干部增强爱兵观念,改善管理方法;号召官兵爱护骡马,善待牲口。经40天休整,全军状况明显好转,士气显著提高,为继续南下歼敌创造了条件。

9月中旬,李作鹏、张池明率第43军从宜春出发,经吉安、南康,过梅岭,向始兴、翁源挺进。10月2日,广东战役打响,第43军昼夜兼程,加快追击。10月10日,张池明率第127师冒倾盆大雨,急行军奔袭佛冈,于次日歼敌1个团。12日,第128师占领花县,歼敌一部。14日,第128师与第44军一部同时进占广州。11月4日,广东战役结束。13日,广州举行盛大庆祝活动,张池明率第127师代表入粤作战部队,举行入城仪式。

11月6日,广西战役开始,四野和二野4兵团兵分3路进军广西。15日,李作鹏、张池明奉命率第43军从广州兼程西进,至信宜东北东镇圩待机。26日,第43军突然进至信宜以北的桥头铺,堵截由桂北南逃的敌第11兵团,一举击溃其先头部队第226师。28日,张池明率第129师连克容县、北流,歼敌第11兵团部及第58军一部,毙兵团副司令官胡若愚。此时,敌第3兵团第48、第126军退至陆川,兵团司令官张淦率兵团部退至博白,企图向雷州半岛逃跑。李作鹏、张池明立即令第127师379团和第128师382团奔袭博白。两团于30日以6公里时速急行军,同时突入博白,歼第3兵团部,活捉张淦。第3兵团失去指挥,全线大乱。李作鹏、张池明即率第43军与兄弟部队一起,围歼第3兵团第7、第48、第126军,除第126军一部逃钦州外,其余被全歼。接着,李作鹏、张池明又率部协同兄弟部队,追歼敌第1、第11兵团余部于小董圩地区,追歼第46、第97军于上思地区。12月14日,广西全境解放,广西战役结束,第43军受到四野通令嘉奖。

12月,第43军与第40军受领横渡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的任务。李作鹏、张池明率部开赴雷州半岛,进行渡海登陆作战准备。他们针对部分官兵中存在怕大海、怕国民党军飞机军舰的思想顾虑,组织部队深入进行“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的思想教育,讲清国民党守岛部队是受我打击的残余部队,采取环岛一线守备,战斗力差,机动力量有限;组织学习海洋潮汐知识,研究海情变化规律,开展海上练兵,帮助官兵掌握航海技术和海上作战本领;广泛宣传第128师382团4连副排长鲁湘云利用木船打跑敌军舰的事迹,克服恐惧心理。充分的准备,使官兵较好树立了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敢战斗的决心,为夺取渡海作战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5月10日,解放海南岛战役诸首长留影。(前排左起:张池明、冯白驹、邓华、韩先楚、李作鹏)

1950年2月,第15兵团决定解放海南岛战役采取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主力强渡相结合的战役指导方针。按此方针,第43军拟先以1个加强团偷渡,并将计划上报毛泽东批复同意。考虑首批偷渡影响重大,为慎重出战,张池明提出改为先以1个加强营偷渡。经兵团同意后,他与李作鹏研究,决定由第128师383团派1个加强营,由团长徐芳春指挥,执行第一批偷渡任务。2月下旬,张池明亲到第383团动员。3月10日,第43军渡海加强营从湛江东南硇洲岛起渡,次日上午在海南东北文昌县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海岸成功登陆。3月31日,第43军第二批偷渡部队第127师1个加强团,由师长王东保、政委宋维栻率领,从雷州半岛东南之博赊港起渡,次日在海口以东的塔市、北创港一带登陆。4月16日和23日,在邓华统一指挥下,第15兵团分两个梯队发起大规模登陆作战,李作鹏、张池明率军部和剩余部队于23日起渡,次日登岛,随即投入追击作战。5月1日,海南岛战役胜利结束。

致力后勤留功业

1952年4月,张池明调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由此开始了他20余年的军队后勤工作生涯。他此前在部队各级都接触过后勤,但从未专职干后勤,对后勤既熟悉又陌生。到任后,他抓紧调查研究,很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他与部长杨至成一起,组织军区后勤系统开展“三反”运动,进行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整顿,增强了后勤人员的政策纪律观念。还组织后勤系统清理财务、清仓查库、增产节约、发展农副业生产,取得很大成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志愿军部队陆续回国,总后勤部要求中南军区尽快解决部分回国部队的营房问题。为节约营建经费,张池明提出军工和民工相结合、以军工为主、就地取材的营建原则。他还先后到湖南衡阳、耒阳、郴州,广西贵县、桂林,广东揭阳、惠阳等地勘察选址或检查施工,现场解决问题,加快了营建进度,保证了军区安置的回国部队按时住上营房。

1954年10月,张池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1955年5月任总后勤部参谋长,9月又调任后勤学院副院长,主持学院日常工作。当月,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后勤学院组建于1952年,张池明到任时已初具规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与院长邱会作共同主持制定了学院建设的全面规划,于1957年3月形成《六年规划草案》(1957-1962),对教学训练、教员培养、学术研究、后勤保障等学院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具体指标,规划了建设目标与路径。张池明同时要求,机关部门领导要亲自当学员(跟班听课)、当教员(兼课)、当研究员(钻研学术),各级领导干部每年要有三分之二时间深入教学一线,促进规划落实和完善。他自己率先垂范,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情况,征求意见,解决问题。

1958年11月,张池明任后勤学院院长。通过数年的院校工作实践,张池明觉得学院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照搬苏联的多,联系我军实际少;有的教员只有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安排统得过死等。为此,他集中精力抓了多项教学改革,调整训练计划,制定《后勤学院教学计划纲要》,突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教学,这些改革,较好地克服了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接见军队高级干部时与张池明(右1)亲切握手。

1962年10月,张池明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后勤学院院长,分管全军后勤作战勤务和援外工作,1964年3月兼后勤学院院长。1965年6月,中国政府应越南请求派出援越抗美部队,军委令张池明负责后勤保障。他主持成立由财务、军需、军械、运输、卫生等部门领导参加的保障领导小组,拟制保障方案,亲自协调抓好方案落实,保障了援越部队作战所需。7月,他奉军委命令,率总参、总政、总后慰问团前往越南慰问援越部队。慰问团出境后,冒酷暑、顶烈日、钻密林、涉山涧,深入援越部队基层,送去祖国人民的关怀。每到一地,他都要与指战员座谈,听取意见建议,研究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祖国人民的关怀,进一步激发了援越部队指战员的斗志。

1966年7月,张池明任总后勤部政委。1969年4月,他参加中共九大,当选中央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离职反省,张池明任总后党委书记,主持总后全面工作(至1973年张宗逊任总后勤部部长)。1973年8月,他参加中共十大,再次当选中央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1975年8月,他调任军委炮兵政委,1977年12月免职,1985年3月离休。

1997年11月8日,张池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