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生俱来的孔子追随者,一个行动上的清教徒,一个信仰上的佛教徒,一个性格上的基督教徒。”——卡朋蒂埃

卡朋蒂埃是谁?他所称赞的这个中国人又是谁?翻开我国近代史学家钱穆所著的《中国史学发微》等书,大家或许能捕捉到关于此人的一些影子。想要追寻他,了解他,就必须要回到清末民初那段满目疮痍的沉痛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世纪下半叶,东南沿海地区沦陷在了战争的硝烟和让人无法自拔的大烟之中。百姓生活疾苦,但人性的底线却在不断被突破。众多来自乡野的农民,或是海上无家可归的渔民被欺骗和拐卖到了世界各地,去做苦工。

这一类特殊的移民又被称为华工,他们在殖民者眼中只是做工的工具,没有良好的生存条件,很多人再也没了回家的机会,最终只能客死他乡。但更残忍的是,还有不少穷苦的老百姓们为了换得一口吃的,选择将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孩子主动卖出,就像是买卖猪肉一般,所以这些人还有一种称呼为“卖猪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生于1957年的丁龙在这样不堪的环境中长大,但仍然遵守着父母教导的仁义礼智信,尽管他没有文化,但却老实本分,勤劳朴实。不过,丁龙逃脱不了成为华工的噩运,他在18岁时就背井离乡,被卖到了美国。

比较其他的华工,丁龙还算比较幸运,他成为了一名叫卡朋蒂埃的退休美军的仆人。但是卡朋蒂埃的脾气极坏,他一生没有结过婚,在家也时常酗酒发疯,对于所有的仆人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好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卡朋蒂埃写下的回忆,他有一次发疯,将家里所有的仆人全都打跑了,看见丁龙也不顺眼,直接将解雇了。等到第二天早上酒醒,卡朋蒂埃后悔不迭,以为自己没有饭吃,还得重新雇佣人手时,却发现丁龙像往常一样已经把早餐呈上了。

卡朋蒂埃感动不已,询问丁龙为何不走,丁龙以孔子的话作答:“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卡朋蒂埃因此对丁龙肃然起敬,并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丁龙没有接受过多高的教育,终究也讲不出多少卡朋蒂埃想要了解的中国文化知识,这也是卡朋蒂埃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丁龙为人儒雅随和,从容勇敢,卡朋蒂埃只是和丁龙在一起都会感到羞愧,并发誓要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和暴脾气。同时,他也开始认真审视起当时处处充满矛盾和对抗的美国与和平和谐的中国的文化思想上的差距。

卡朋蒂埃逐渐不再将丁龙当成是仆人来看待,而是将他作为朋友,甚至称他为中国的苏格拉底。后来人们通过调查发现,原本1890年的时候,丁龙登记在卡朋蒂埃住所的身份是chinese Help(华人帮佣),但在1900年的登记册上,丁龙身份一栏写的是companion(伙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对于寻找丁龙最终的下落却没有任何帮助,大概在1901年之后,丁龙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般,没有留下任何相关记载和痕迹了。但是,关于丁龙的传说依然还在继续流传,这仅仅是因为他曾在1901年的时候曾经做过的一件事。

当时的丁龙已经年近半百,或许是他想落叶归根,回国看看,便向卡朋蒂埃请辞。卡朋蒂埃很舍不得丁龙,他也知道丁龙的祖国正遭受着沉重的灾难,于是他询问丁龙想要得到什么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朋蒂埃以为丁龙会要求他提供能安享晚年的金钱,却没想到丁龙却说:“希望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汉学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明。”卡朋蒂埃震惊不已,他答应了这个要求,并于1901年6月向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提出申请,并捐赠了10万美元。

而丁龙也拿出了自己工作二十多年来绝大部分的积蓄——1.2万美元,并给哥伦比亚大学写了封书信,这封书信也成为了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印记。丁龙不想宣扬自己的名字,但卡朋蒂埃唯独这点违背了他的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朋蒂埃要求必须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名义来创办一个有关中国语言、文学、宗教、法律的汉学系。尽管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对丁龙这名华工带有明显的歧视意味,甚至质疑丁龙的身份,卡朋蒂埃都一一写信回复,“愤怒”地指出了这名校长的自负。

卡朋蒂埃曾和丁龙一同前往中国,并一起经商。后人在他的手稿中发现,卡朋蒂埃将丁龙描绘成了“圣人”,他看透了中国人的苦难是由可耻的西方殖民者造成的真相,并在回国后,也一直致力于为中国正名,设立汉学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禧在听闻卡朋蒂埃和丁龙的事迹后都曾向哥伦比亚汉学院捐赠了五千多册珍贵的古典书籍,名臣李鸿章和清朝驻美使臣伍廷芳也都曾捐助过一笔笔不菲的资金。最后,哥伦比亚大学汉学院成为了美国最早和最著名的汉学系之一,而丁龙呢?没有人知道。

他在回国后就已经销声匿迹了,甚至还有人说他恐怕没能落叶归根。人们翻遍了所有的资料,想要找到丁龙的出生地,想要了解他的早期和晚年的生活,但都了无音讯。甚至丁龙这个名字也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人们根据他的英文名“Dean Lung”音译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卡朋蒂埃写过的关于丁龙的事情,更多的记载只能是人们在百年后对他表达怀念的文字。但不管怎样,“丁龙”之名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闪耀着,如果现在大家去到它的图书馆,或许大家还能有幸阅读到当年慈禧捐赠的那几千册宝贵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