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明代的宗室政策,原本是希望这些皇室子弟能够成为“国之藩屏”。可惜在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这本经就被念歪了。先是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暴力削藩,导致四叔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而朱棣篡位成功之后,反过来深刻地认为侄儿当年做得对。

于是从朱棣开始,直到“好圣孙”朱瞻基为止,祖孙三代靠着“明争暗抢”,终于把戍边亲王们的三护卫都给削成了一护卫。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宗室们彻底沦为吉祥物,不但军事作用趋近于零,就连基本的自由也难以保证。百无聊赖之际,大家变着法生孩子,反正有一个算一个,朝廷都得养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有一本大作《弇山堂别集》,里面有大量明代宗室的资料。根据书中所记,截至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距离明朝灭亡已不足60年),明代最为庞大的三家宗室分别是河南开封的周王家族、山西太原的晋王家族和山西大同的代王家族,宗室人口分别为5235人、4979人和4118人。

相比周藩的46位郡王,晋藩当时只有12位郡王,但是两家的将军和中尉人数却相差不多(周藩将军1349人、中尉2559人,晋藩将军1085人、中尉2200人)。明代的宗室体系等级非常森严,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本府的亲王,正常岁禄一万石。亲王诸子之中长子(先嫡后庶,后同)袭封,别子封郡王(首封郡王正常岁禄两千石)。郡王长子袭封(嗣封郡王正常岁禄一千石),别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岁禄一千石,诸子降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岁禄八百石,诸子降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岁禄六百石,诸子降封镇国中尉。镇国中尉岁禄四百石,诸子降封辅国中尉。辅国中尉岁禄三百石,诸子降封奉国中尉。奉国中尉岁禄两百石,降无可降。

理论上说郡王人数相差那么悬殊,将军中尉的人数也应该比例差不多。比如同样有12位郡王的岷王家族,其将军和中尉加起来只有105人。而晋王家族之所以人口众多,要归功于两代庆成王的“努力工作”,他们硬是凭着一己之力改变了大明宗室的游戏规则。

明代宗室的封号,早期是颇为讲究的。比如亲王之中秦王、晋王、燕王,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国。郡王之中汝南郡王、高阳郡王,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大郡。但是历史上并没有庆成郡,这个封号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封庆成王朱济炫的生父是太祖第三子晋王朱棡,生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消息传到南京时,其祖父朱元璋正在举办庆成宴。每年正月的时候,皇帝都要南郊祭祀天地。仪式结束后皇帝回宫,文武群臣要行庆成礼,皇帝要赐庆成宴。结果老朱觉得这是“双喜临门”,马上金口一开,就以庆成作为朱济炫今后的封号。

庆成王济炫,晋恭王子。其生也,太祖方御庆成宴,因以为封。—《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永乐元年(公元1404年)十一月,21岁的朱济炫正式受封庆成王,建王府于潞州(今属山西省长治市)。晋藩的封国在太原,为何庆成王要迁居潞州呢?其实朱济炫的四叔朱棣此前还把他二哥朱济烨和三哥平阳王朱济熿迁去了平阳。朱棣当然不是闲极无聊,此时的晋王是朱棡嫡长子朱济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太祖长孙。从朱棡开始,晋王家族的实力一直就和燕王朱棣并驾齐驱,甚至略胜一筹。朱棣自己造反出身,自然对晋王府极为忌惮。高平王和平阳王迁居平阳之际,带走了晋王护卫内马步官军四千人。现在庆成王迁居潞州,朱棣自然也是故技重施。

数年后朱济炫返回太原,潞州庆成王府经过改建之后,成为了太祖第二十一子朱模的沈王府。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朱棣让庆成王迁居蒲州(今属山西省永济市)。但是由于蒲州“居室敝坏”,朱济炫最终迁居汾州(今属山西省汾阳市),改汾州治为庆成王府。自此,庆成王家族就在汾州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十二月,朱济炫去世,享年46岁,谥庄惠。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七月,庶长子朱美埥袭封庆成王。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七月,朱美埥去世,享年49岁,谥恭僖。

庄惠王只有三个儿子,到恭僖王已经有了十二个儿子。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五月,恭僖王庶长子朱钟镒袭封庆成王,由此开启了一代创奇。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十一月朱钟镒去世,《实录》破天荒地记录了他的子嗣人数。相信即使对于见多识广的明朝史官来说,这个数量依然是不可思议的。

乙丑,晋府庆城王钟镒薨。王,恭僖王庶子,母王氏。宣德九年生,正统十二年封镇国将军,天顺二年进封庆城王。至是薨,年六十三,有子四十四人。讣闻,辍朝一日。赐祭葬如制,谥曰温穆。—《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十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实录来看,这位温穆王的最终子嗣人数为44人,除此之外他至少还有50个女儿。针对庆成王府庞大的子女数量,巡抚山西都御史杨澄早在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就大声疾呼,请求朝廷尽快出台政策遏制宗室人口的快速增长。

经过礼部的讨论,朝廷对自郡王以下的宗室所能享有的妾媵数量进行了严格地规定。妾媵(音yìng),泛指侍妾。最终定为三个档次,郡王妾媵4人,将军一级3人,中尉只能2人。这个政策虽然不能治本,总算是朝廷迈出控制宗室人口的第一步。

礼部复会议覆奏,谓郡王自正妃外妾媵不得过四人,各将军不得过三人,中尉不得过二人。从之,著为令。—《明孝宗实录卷六十六》

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十二月,温穆王长子朱奇浈袭封庆成王。根据《明史》的记载,朱奇浈“以贤孝闻”。实话实说,笔者对于这段记载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朱奇浈分明既不贤又不孝。早在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的时候,因为温穆王年老,当时还是庆成长子的朱奇浈代理府事。结果朱奇浈受人挑拨,棰死无辜七人。孝宗皇帝一怒之下将其革去冠带,只许戴头巾读书,不许理府事。革去冠带相当于剥夺了继承权,是非常严厉的惩罚。

三年以后,温穆王为儿子求情,希望能恢复他的冠带,遭到了皇帝的拒绝。直到温穆王去世,朱奇浈仍然没有恢复其继承人的身份。眼看庆成王爵位传承出现问题,其嫡母陈氏不得已再次上奏朝廷,孝宗这才勉强同意。

先是庆成王长子奇浈以罪革冠带,不许掌府事。王薨,其母妃陈氏屡为奇浈奏请袭封,许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文朱奇浈的人品,相信朝廷限制妾媵人数的政策,对他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光《明史》记载,这位庆成王就“生子七十人”。如果是70个儿子还不足让你惊掉下巴的话,王世贞在其所著讲述人物轶事的《皇明盛事述》中指出庆成王足足有100个儿子。

庆成王生一百子,俱成长,自封长子外,余九十九人并封镇国将军。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而人皆隆准,极异事也。—《皇明盛事述卷一·庆成王百子》

这可真是一大奇观,家族聚会的时候只怕郡王府里都坐不下吧?所谓“紫玉盈坐”是指这些镇国将军都穿着紫色的高贵颜色,但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认识的没几个。所谓的“人皆隆准”指的是大家都是高鼻梁,看来庆成王的基因极其强大。那么这里所说的庆成王是谁呢?首先排除温穆王朱钟镒,因为史书上明确记载了他的儿子数量是44人。温穆王弘治九年去世,而在弘治七年的《实录》中有朝廷对其第四十二子和四十三子的赐名记录,那么44子的最终人数大体应该是准确的。

辛巳,赐晋庆成王第四十二子曰奇浇、四十三子曰奇汛。—《明孝宗实录卷八十五》

而朱奇浈之后的庆成王并没有如此夸张的记录,笔者以为这位生了百子的庆成王,大概率就是朱奇浈。在朝廷已经出台严格的妾媵政策之后还有那么多子嗣,只能说明对于宗室的监管力度严重缺乏。

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巡抚山西都御史顾佐向朝廷指出“山西分封宗室,独繁于他省”。当时山西虽然只有三位藩王:晋王、代王和沈王。但是由于这些亲藩都是太祖后裔,分封既久,生育能力又特别强,到弘治年间已经有宗室千余人,朝廷需要负担的岁禄高达七十七万石。顺便提一句,在王世贞修纂《弇山堂别集》的时代,山西三大亲藩的宗室人口已经接近万人,可想而知朝廷的负担有多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户部进一步指出山西一省每年留存的税粮数量为1501472石,而各王府每年岁禄却高达1798766石,两者之间的缺口高达二十九万石。当然这里王府的岁禄是有水分的,因为岁禄部分折米,部分折钞,大明宝钞和废纸也没什么区别。但不管怎么样,控制宗室人口迫在眉睫,像庆成王这样的歪风邪气一定要狠刹。

故而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三月朝廷严令各王府:凡乐女及非良家女所生子不许请名请封。到了年底又规定今后郡王无嗣,其宗支不得袭爵,只许奏请奉祀。同时各府宗室若未娶正室而侍女先有生育者,所生子女不得请名请封。

结语:明代的宗室政策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明初亲王守边,是朱元璋敢于接连发动李善长案和蓝玉案清除开国元勋的重要底气。对于明太祖来说,如何保证大明朝不会二世而亡是头等大事。朱元璋死后,新天子朱允炆着手削藩其实也没有问题。但他错就错在受到江南地主文人裹挟,削藩而不给活路,最终将自身吞噬。

篡位成功的燕王朱棣也非常尴尬,一方面他深知亲王尾大不掉对朝廷的危害,另一方面他本人又是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才得以上台。因此永乐皇帝只能用削兵权、保富贵的方法来处理宗室,这等于把棘手的问题留给了后代。而后世的皇帝困于祖制,难以放开手脚像唐朝、宋朝那样解决宗室问题,造成朝廷每年耗费大量税粮和金钱供养宗室。随着宗室人口爆炸式增加,让看似庞大的明王朝危机四伏,最终在内忧外患之中轰然倒塌。

在这个不可逆的过程中,连续创下生育纪录的庆成王家族既是自私,也是无辜的。说他们自私,是因为多生子女就可以多拿岁禄,所有人只顾眼前,不顾大局。说他们无辜,是因为受限于宗室政策,除了生孩子,这些天潢贵胄还真没有别的事情可干。一个死循环,套死了朝廷,也套死了宗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