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竹编 (高家) 康君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小时候,我们对这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歌很熟悉,也很爱唱。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在夏夜,儿时的我们仰望洁净的天空,充满着幻想,一边听着妈妈讲的故事,一边冒出稀奇古怪的问题…..

如今,母亲垂垂老矣,但我还是喜欢听她讲老故事,尽管我不再有奇怪的问题了。

以下的系列故事所以命名为“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是为记

我们家里的竹编鞋箩篼儿是一个老物件,于今有60多年了。自从我记事起,就见母亲从里面拿出各种针线:顶针、锥针、大针或小针,丝线、棉线等等,为我们兄弟姐妹的衣服和鞋子缝缝补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母亲20来岁,她去营山县探亲,父亲长期在外地出差,单位也没有住房,她和其他探亲的家属就去县城租住住房。母亲去的那家主人姓尹,住在县城中心地带,祖孙三代,老婆婆、儿子、儿媳和一个小女孩,他们家有三间住房,剩了一间,打扫出来,还是比较干净,就租给了母亲。屋子外面是一间大的敞房,是竹器社专门用来编制各类竹器的地方,大部分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箩筐、蒸笼、簸箕、筲箕、撮箕、鞋箩篼、竹席等家什。竹器社的生意很好,母亲只住了几个月,就需要腾屋出来摆放竹器。母亲和老婆婆家关系处得非常好,老婆婆觉得不好意思,就说,没有什么送我母亲,就送自己编的一只针线篼吧。这就是现在我家还保存完好的,我们称之为“鞋箩篼儿”的竹编,它的颜色灰黄,像是古董上的一层包浆,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那种岁月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想,竹器社的竹编,比起我们家乡自己编来自家用的肯定更精致。

竹编器物在家乡不仅品种繁多,比如,筛子就有好几种,有晒豆类的粗筛子,筛米、面的米筛、麻筛等等;而且用途广泛,小到筷子,大到晒垫,都是竹子做成的,所以家家户户屋后都栽有几垄竹子,以便生活必需。比如,家家户户都要用竹编晒垫来晒各种粮食,不用的时候,一卷,很方便就收起来了。夏季雨水多,自家院坝甚至会长青苔,很不容易晒干,这时候,晒垫就派上了大用场。在户外田里,打油菜籽,也离不开晒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现在,这些器物已经逐渐消失了。

小时候,喜欢到家门口的小河里摸鱼,竹笆篓是少不了的。从上沟摸到下坝,两手不空,如果提个桶或者提个袋子,肯定不方便,于是,竹笆篓——我们称呼为“笆儿”就排上了用场。笆儿大多看起来有点粗糙,底部的空隙,小鱼、虾、小泥鳅都会钻出去,只适合装大人大拇指般大小的,腰部和顶部用细篾条来编织,顶部收口,有大人的拳头那么大,再另外编一只“倒须儿”,像一只漏斗,插入笆儿口,防止鱼儿跑出来。用麻绳系在腰间,时不时可以接触到水,所以,逮到的鱼也不会太缺水。我觉得,摸鱼倒是很好耍,但从来没逮到过半笆儿的鱼,就像钓鱼一样,半天不开张的情况,大概也是对这个过程喜欢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这个倒须儿,有一种类似的竹编篓儿,把它绑在长竹竿上,用来摘高树上的梨子,非常实用。梨子皮薄,掉在地上就摔坏了,不知道是谁想到的这个办法。当我翻出这个像倒须儿的竹编,老母亲说,这是我们家原来用来摘梨子的,把梨子叉进篓里,一顶,梨子就掉进篓儿,一点不会伤到果子的表皮。我只在影视中见过北方有这种摘果工具,没曾想到,自家也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见的家什,如箢篼、背篼、烘笼、竹扒等,会编的人就多了,只要是自家用,对样式不怎么讲究,但是如果要拿到市场上去卖,如箩筐、夹背、米筛、斗盖、席子等,非编织技术好的人士不可。编织席子,我们叫打席子。母亲说,打席子,我们这一片就很少有人会。各地有各地的特长,打个比方,和我们仁寿交界的双流,那里的人编草帽就很在行,在公交车上,就常看见那些个妇女在“掐”麦秆。这个我倒是有点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每年都有外地的人来兜售竹席,当然价钱也不会便宜。对竹席,大家最注重的还是品质,好的竹席睡在上面很舒服,可以用几十年。选材也很讲究,要全青篾的才好,而且是长条的竹篾,接头一定要少,否则,用着用着,接头就会松散开来,这对划(hua,念平声,划开)篾条的技术要求很高,因为竹席的篾条很窄,很容易折断。虽然可以买到席子,但请匠人来家里打席子很普遍。所以,打席子的匠人很受欢迎。首先席子的质量可以保证,竹子也是自家栽的,可以选最好的竹子,这种竹子是一至两年生的,太老了,不能划出青篾来,除了供应匠人的伙食,一般付出的工钱都很少,算起来比较划算。老母亲说,请匠人的工钱为一天一升米。打席子,一天可以打一床;打晒垫,要四至五天。因为晒垫比较宽大,有一丈二尺长,八尺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家的竹席几乎都是请人来打的。老母亲讲到,从牛角寨去大林场的挖大山边,有一个叫黄家大堰的地方,是我们的姑婆家,父亲的黄姓老表俩兄弟打席子的手艺很好,就曾经到我家来打过席子。我当时尚小,依稀还记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小时候,我们围着在大人身边,看他们划竹子编织各种家什,划出来的零碎篾条,大人们把它们规整起来,在每一条竹条上斜划一刀,然后在斜口上,密密地划一小口,再用大拇指将它揉开,在十多根竹条的竹节处打捆成一把,就成了一把竹刷把……有时候,大人们会把篾条挽几下,打几个结,一只灵动的“叫蛄蛄”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刻,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

——写于2021年5月9日

注:本图文由作者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相关链接:

【原创】盐井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原创】打猎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原创】纳鞋底做鞋(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进入文宫论坛

文章好看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