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为党的百岁生日积极准备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党史、用党史,多次到访“红色圣地”,并在不同场合中谈感悟、讲故事。


红船杂志在党的百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特别推出“纪念建党百年·听党史”栏目。为大家推荐制作和党的历史相关的党史故事、文学作品等等,让大家在艺术的氛围里,回顾党的百年沧桑,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红船杂志为大家讲述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和诗人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是著名的人民音乐家,他出生于澳门一个渔民家庭,经过刻苦和精进的探索,融合中西音乐技法,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他和诗人光未然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期间广为传唱,鼓舞全国人民抗战士气,激发爱国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无处不在的音乐氛围让他忘了饥饿

1929年,24岁的冼星海为了追求音乐梦想,家里为他东拼西凑了50法郎,匆忙踏上了赴法国巴黎求学之路。50法郎根本不足以购买船票,为了梦想,他在船底锅炉房,暗无天日的工作了20多天,终于到达盼望已久的音乐圣地——巴黎。

初到巴黎的冼星海身无分文,再加上语言障碍,让他感到求助无门。站在陌生的城市街头,瞬间,心目中浪漫而发达的巴黎,变得更加遥远而陌生。带着音乐的梦想,他开始在巴黎街头,以拉小提琴果腹,零星的硬币敲打着盒子的声音,让他更加感觉饥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旧址

冼星海在正式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之前,偶然认识了一个同样怀揣音乐梦想的广东老乡马思聪,这让在异国他乡,孤苦无依的冼星海感到了莫大的安慰。通过马思聪的关系,他接触到了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并开始向他学习小提琴和作曲。

为了生存,冼星海在巴黎做着一些底层体力工作:从黎明开始到牛奶厂和面包房取货,然后回到面包店迎接最早的一批客人;在小餐馆的厨房洗菜、洗碗,帮忙端菜、擦桌子……日复一日。每当夜深人静,冼星海走在巴黎街边,伴随他的除了饥饿、寒冷之外,便是他对故乡的思念。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唯一让冼星海感到希望与阳光的,或许就是无处不在的音乐氛围。因为这里有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为了自己对音乐追求的梦想,他还是一关闯过一关,熬了下来。

1931年,冼星海终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冼星海创作了《风》《游子吟》等十余首音乐作品。

土咖啡加白糖水转化的黄河大合唱

1935年,冼星海回国后,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光未然。1938年9月武汉沦陷,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山西抗战前线,他们看见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为保卫祖国而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光年(笔名:光未然)

次年一月,光未然因受伤回到延安医治休养。当冼星海得知好友在延安的消息后前去看望。战火中的别后重逢格外亲切,两人在病房里达成了再度合作的想法。光未然在延安休养期间,黄河的怒涛、战士的奋战情景一直在他胸中激荡,伴着这份热情,仅仅用了五天时间,400多行的长诗《黄河吟》,从刚刚25岁光未然的笔端流淌问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庆涛油画《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

1939年除夕联欢会上,光未然满怀激情的朗诵了《黄河吟》,八段诗词,一口气念了下来。坐在台下认真观看的冼星海屏住呼吸,静心凝神地听着。朗诵刚一结束,他兴奋地冲上台去接过手稿,握着光未然的手说:请相信,我有把握谱好它。

简陋的土窑洞里,冼星海连续与三队的光未然、田冲等亲历黄河的战友多次长谈,构思创作,从3月26日开始,夜以继日地谱曲。完全进入了一种难以抑制的精神状态,偶尔躺在床上抱头沉吟,时而又猛然从床上窜起来继续谱曲。冼星海爱吃糖果,延安根本买不到。为了给他提神,光未然买了二斤白糖,把黄豆炒熟磨成“土咖啡”后托人送到土窑洞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大合唱手稿

冼星海每写一稿便及时的和大家沟通,听取意见后回到窑洞继续创作。前两稿大家认为很不错,只要按照意见修改,就称得上一部经典作品。但冼星海不满意,他两次毫不犹豫撕掉手稿重新开始创作,最终完成了《黄河大合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题词

六个昼夜,冼星海在像黄河水一样的土咖啡里放进白糖,把满腔激情转化为美妙的音符,传世的绝唱。冼星海为《黄河吟》插上了翅膀,《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一经诞生,便迅速传遍中国。周恩来观看后写下了:“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她抱着冰冷“父亲”,生怕他再离开

1940年5月,冼星海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因战争、交通阻隔而羁留。其间,他创作了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1945年10月30日,身在异国他乡的冼星海,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多种疾病的并发夺去了冼星海的生命。1945年11月14日,毛泽东亲笔题写悼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冼星海的人生短暂而耀眼,很多作品成为不朽的时代记忆。但对女儿冼妮娜来说,父亲是在自己八个月时就离开的模糊身影,父亲的遗体一直躺在她触摸不到的异国他乡。直到1983年,在与父亲分别43年后,冼妮娜终于以另外一种方式与父亲相见。

冼妮娜说:“我记得那是1983年1月25号,我和妈妈一起到首都机场去迎接一些延安的老同志。飞机缓缓降落,就在人们陆续走出机舱的时候,妈妈突然在耳边告诉我父亲回来了,让我赶紧上前去迎接,当我伸出双手接过冷冰冰的大理石骨灰盒时,我整个人像木头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

慢慢长大的冼妮娜通过与父亲接触过的人,了解到父亲的爱国情怀和他的作品。她紧紧抱住沉重的骨灰盒,冰冷的大理石在她的怀里就像火一样温暖,生怕父亲再离开自己。

2019年11月23日,澳门“冼星海纪念馆”开幕式上,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出席开幕典礼并为父亲的铜像揭幕。设立“冼星海纪念馆”,是澳门特区政府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献礼,以表彰冼星海对国家所作的贡献,传扬他的音乐成就,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撰文: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