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信仰,即使再怎么痛苦,也要去寻求心中人生的真谛,这在普通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在古代,选择一种痛苦的方式来修行,以表达自己对佛陀的虔诚的佛教僧人还是有不少,他们一般也被人们称为苦行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对佛教寺庙的印象变得并不像以前那般好了。一方面是由于佛寺本来是作为出家人的清修场所,但却成为了游客们的旅游打卡的景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商业气息越来越重,贪嗔痴色的和尚们也引起了大众们的不满。

真正的六根清净之人似乎只是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虚构杜撰而成的,现实中是在难以寻觅到完全心无杂念之人,久而久之“和尚”这个词的意味也发生了变化。但事无绝对,如果大家真的有幸去清净的寺院看一看,总会遇到些真正的高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安徽省太湖县绵延的群山之中就藏着一名淡泊名利,慈悲为怀的人的僧人,他的俗名叫陈多兴,于上世纪出生在太湖县的北中镇。陈多兴的祖上也算是镇上的富贵人家,但在清末民初时期经历几番动荡,家道也就败落了。

陈多兴5岁的时候,有位僧人来陈家化点斋饭,曾直言陈多兴与佛教有缘。太湖的佛教文化本就兴盛,陈多兴的母亲虽不懂佛法,但听了僧人之言并不觉得反感,反而对烧香拜佛产生了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陈多兴的母亲每次上山拜佛都要带上他,久而久之,陈多兴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多兴14岁的时候便留在了寺庙跟随师父修行,两年后正式剃度出家,并有了法号为释觉正,但他当时还算不上是“六根清净”、“了断尘缘”的和尚。

释觉正在凡俗间留下的唯一一丝挂念便是自己的母亲,寺庙也愿意为他别开生面,让他一边修行,一边照料自己的母亲。于是,释觉正白天在家帮母亲干农活,晚上才回寺庙打坐修行,在母亲去世之前从未有一天间断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佛说“四大皆空”,凡俗皆是过往云烟,但释觉正的做法倒更像是个“慈悲为怀”的出家人。更何况,倘若身边的人都不能侍奉好,又谈何普度众生?在释觉正这里,佛法和传统的儒教是不冲突的,他在日复一日的修行之中,对佛法的领悟越来越深刻。

释觉正在29岁的时候,母亲患上了重病,医生也束手无策。释觉正在万分焦急之中想到了《六度集经》中记载的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割肉喂鹰的事情。相传释迦牟尼在看见老鹰追捕兔子的时候,将兔子解救了下来,但为了不让老鹰饥饿,便从自己的身上割下了一块肉,喂给老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释觉正得到灵感,也想着割肉救母,最后他的母亲吃了他的肉,身体竟然逐渐康复了。这件奇事传遍了十里八乡,百姓都在惊奇的同时对他怀有崇敬之心,认为释觉正是真正的得道之人。

但人终究会有老去的一天,释觉正最后也彻底了断了凡俗挂念。母亲去世后,他没有放纵,反而成为了一名苦行僧。释觉正自己种地生活,平日里吃得都是白米稀汤,真正出佛门化缘还是因为1966年的时候寺庙遭了大火,他没有资金修缮,便只好下山求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化缘便是十几年之久,直到1981年,释觉正才攒够了能动工的钱,但请人修缮却是老大难的问题。村里和各地的人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出资,伸出援手来帮助这个在几十年前曾割肉救母的老师公。

新的寺庙落成之后,显得富丽堂皇,相较之前破败的景象,有了云泥之别。人们为了纪念释觉正,还将这座新修的寺庙改名为了“觉正寺”。只是寺庙虽然金碧辉煌,媒体也争相报道,释觉正却不忘初心,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寺庙修行的64年来,释觉正从不食荤腥,有一件僧衣他穿了43年仍舍不得丢,上面全都是缝补过的补丁,一双鞋子的也陪伴了他40余载。如今他也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在周围百姓们的眼中,他早就是一名高僧,也是值得人们敬仰的隐世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