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音乐的曲风中,有一种小众的中国风音乐十分流行,它带起了年轻人对京剧的喜爱,一些歌手纷纷将一些古风和京调加入到了流行歌曲里,而最为经典的就属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这首歌曲,它是把京剧改编成流行音乐的典范。

而在京剧圈里,也有这么一位著名的京剧演员,他独自一派的风格,把传统京剧引向了时代潮流,深受年轻人喜欢,却也因此被质疑是反面教材,他就是中国国家京剧院的副院长于智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于智魁的京剧之路

说到于智魁为什么会被人非议,还得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

于智魁196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工人,而母亲则是一名音乐老师。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于智魁也对音乐有了很大的兴趣,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合唱队的领唱了。

10岁时,沈阳的一家京剧院开始招募学生,而于智魁有幸被京剧院选入,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京剧之路。

因为优秀的身体素质和拥有天赋的嗓音,于智魁加入京剧院后就接受了杨元咏和黄云鹏的精心培育,渐渐地在各方面有了扎实的基础。13岁就担任了现代京剧《打橹歌》中儿童主角,在巡演了百余场后,更是获得了人们的好评,更是给予了这个小男孩"戏剧神童"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是从那时起,于智魁爱上了京剧。因为当时于智魁学的大多是老生角色,可是,京剧不仅是唱功要好,更需要有扎实的武功。于是,他又拜了当时的著名武生黄云鹏学武功,一学就是6年。

从小一直都在沈阳的京剧院学习再到工作,渐渐地,于智魁想要在京剧上得到更深的造诣。为了在京剧路上越走越远,于智魁在跟家人商量后,踏上了去北京考取京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的求学之路。

16岁的他只身北上求学,在火车上一站就站了16个小时。可见他对京剧学习的热忱和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后,于智魁比任何人对自己都要严格。大学期间,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练功房练习,也是最后一个才离开。所以,在大学4年的时间,别人只学会了10几部戏,而他却学会了20多部。

最终,于智魁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中国戏曲院校表演系仅招收的两名老生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先后获得了叶蓬、李世霖、刘福生、祝元昆等老前辈的亲传。

在主要学习杨派剧目的同时,他还学了其他传统文武的老生戏。在众多老前辈的指导下,于智魁又再一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功被中国第一京剧院一团选入。

入团后,于智魁更是得到袁世海、杜近芳、杨春霞等艺术前辈的提携合作,不仅从2001年起担任了将近10年的一团团长,后来还任职了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京剧艺术总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响马传》、《封猪林》、《满江红》更是深得观众的喜爱,不仅获得了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的最佳表演奖,还有电视大奖赛青年老生第一名。

后来,于智魁还陆续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梅兰芳金奖大赛生角组榜首。他还被台湾《中时晚报》誉为"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 "。

可以说,于智魁很小的时候就定下了自己的梦想,而他在坚持梦想的路上稳扎稳打,并持续在京剧这条路上发挥着对京剧的热爱。他在众多京剧老艺术家的指导和提携下,终于在京剧这条路上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京剧之路。

02、被人非议为反面教材

按理说,于智魁受到了那么多老艺术家的肯定,其专业在京剧界应该是备受肯定才对,可是有些人却把他的京剧当作反面教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说,于智魁唱的京腔让人听着不是很舒服。因为他跟了太多的名师学习,却没有真正归属哪一派,而他自己衍生的一派又不是传统的京剧艺术。

再加上,因为他学京剧的过程,对于想要稳扎京剧的某个领域的人来说,是一种很不好的示范。于是,这些原因就造成了于智魁不被一些人所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于智魁之所以受人非议,是那些人对于智魁和现在时代京剧发展的不理解。对于人们非议,于智魁有自己的想法。

曾经,作为京剧艺术界的两位大师:梅兰芳和叶盛兰,也有着对京剧的创新精神。梅兰芳的旦角表演是传统和创新开拓的代表,有着自己成熟的标志;而叶盛兰创立小生"叶派"也是一种创新。

于是,于智魁在复排老京剧时,就想着如何不忘京剧的宗旨,创造出新的京剧呢?于智魁是这样说的,他不属于哪一派。他是生在红旗下,在改革春风的环境下成长,他尊重传统,但也会在传统上注入新时代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唱腔,经历了时间磨练的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艺术基石,想要丢掉或者是减弱,都会让京剧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想要创新,这些艺术的基石一定要得到保留。

其次,演员和观众是京剧伴生的关系,唱京剧不能只是懂行的人过瘾,还需要年轻人的拥趸,多和年轻人交流,从而知道他们想看什么、想听什么,在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情、舞台设计、表演形式上满足年轻一代的审美,让京剧文化得以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于智魁以"京歌"的形式展现京剧新风采,不是为了颠覆传统的京剧,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吸引对不了解京剧的人。老一辈不喜欢是因为以前的那个年代给他们的氛围,只能接受样板戏的形式。而年轻人需要新的氛围,才会开始关注京剧。

于智魁还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的实现在于人才"。他曾经赶上了八九十年代的经济浪潮,又得到了众多老艺术家们的提携,现在,他希望通过京剧的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京剧传播的队伍中。

03、忠于传统又大胆创新

如今,于智魁和李胜素是当今京剧舞台上的默契搭档,也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生旦搭档。他们在合作期间,花了很多心思,出版了很多颠覆传统的京剧表演。

后来,国家京剧院再推出了《满江红》、《响马传》、《野猪林》、《打金砖》四部老戏新演。于智魁为了适应新的演绎手法对服装和表演都做了改变。

例如,在《满江红》这部京剧中,他考虑到现在的观众对于各种舞台戏曲不仅要好听,还要好看,颜色还要色彩斑斓。所以于智魁在群众演员的衣服做了改变,更符合观众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满江红》这部京剧的内容修改范围达到了70%。于智魁他们把内容结构全部反了过来。可以说在忠于原著的同时,又进行了内容创新,不仅符合了观众的喜好,更是沿袭了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先生几位艺术家所创立的风格,保持了京剧艺术的风格。

于智魁为了让京剧能在新时代下受到更多人的喜欢,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力。他是真正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京剧功底也让京剧在不失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入了新的元素,让更多的人接触京剧后,对京剧有了新的认知。可以说,于智魁不愧是"京剧第一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