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日本战国时期的黑人武士“弥助”,在近期的流行文化作品中拥有不低的出场率。

4月29日,网飞与曾经制作过《巴哈姆特之怒》《咒术回战》等人气动画作品的MAPPA合作,推出了以弥助作为主角的六集原创动画《武士弥助》。

许多国内外观众都被作品单调的名字误导,以为《武士弥助》是一部讲解日本战国历史的动画,最终看到的却是杂糅了机甲、灵能、阴阳术等元素的奇幻片,高呼“雷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士弥助》在国内外的评分都不甚理想。截至本文完稿,《武士弥助》豆瓣评分为5.6,iMDb也仅有6.3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边,光荣特库摩仍在制作中的割草游戏《战国无双5》,正沉迷于把旧作的战国角色人设推倒重做,同时引入少数新角色。官方4月23日公布的角色预告片中,黑皮肤的弥助正式登场,在光荣日系画风缔造的二十余位俊男靓女中,算得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荣特库摩似乎对弥助的故事情有独钟。以游戏形式还原战国历史的《信长之野望》系列,早在1992年发行的第5作“霸王传”起便有弥助登场。

信长之野望:霸王传》中弥助的头像

在第14作“创造”的“威力加强版”,弥助作为特典武将之一加入游戏中,他的其他属性并不出彩,可是初始武力值高达91,不算顶尖,却也名列前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长之野望:创造 威力加强版》中弥助的立绘

隔壁经常与宫崎英高的“魂”系列相提并论的动作游戏《仁王》,讲述了一部妖怪横行的魔幻战国史,初代主角便是日本第一位白人武士威廉·亚当斯(三浦按针),因此第一位黑人武士的亮相也不能算是违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仁王》中弥助的官方设定图

不得不说,在讲述弥助故事这方面,日本人远比美国人要积极。第一部与弥助相关的作品,是来栖良夫所创作的漫画《黑助》,尽管诞生在黑人民权运动高涨的1968年,但《黑助》仅是部儿童读物,无需承载如此宏大的时代命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位成为日本武士的黑人”,这一称号听起来确实来头不小。但他的真实履历,是否值得历史学家为他著书立传,是否值得那么多的作品为他大书特书吗?

1

要知道,能够佐证弥助此人存在并保留下来的史料,其实相当稀少。

1627年弗朗索瓦·苏利埃所著的《日本教会史》,包含了记述弥助早期背景的少有史料,书中称,弥助是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亚历山德罗·范礼纳诺从印度(天竺)带来的奴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礼纳诺并不是什么好记的名字,但他作为教皇任命的耶稣会巡察使,曾经到访中国澳门,为了顺利开展布教事业,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范礼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弥助与范礼安相遇之前的生平,是真的找不到任何记载了。但既然弥助是黑人,他的家乡显然不在印度。

有人说弥助来自葡萄牙在东非的殖民地(今莫桑比克),有人说他出生在北面一些的南苏丹或埃塞俄比亚。有人认为弥助是范礼安从东非买来的奴隶,也有说他孩提时期就被阿拉伯或印度奴隶贩子拐到印度做娃娃兵,后来才被范礼安相中选作侍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大河剧《军师官兵卫》中

弥助在地球仪上指出自己家乡的大致位置

无论如何,范礼安在1577年9月离开印度,这时弥助应该与他同行。1578年9月,范礼安抵达澳门,1579年7月,范礼安启程前往日本,于7月25日抵达日本九州岛的口之津港,计划对日本的布教进行考察与指导。

16世纪的日本正处于数十位地方领主,即大名,率领各自一方军队征战杀伐的战国时代。战乱为天主教创造了极佳的传播条件,流离失所的百姓渴望新的信仰,而基于现实角度考虑支持传教的大名,更希望借助传教士的渠道开展贸易牟利,或者取得大量火器武装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日本人称作“铁炮”的火绳枪

九州岛因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成为全日本最早接触天主教与西方文化的地区,在几位大名的支持下,九州岛的传教事业进展相对稳定。范礼安在九州地区呆了两年,而同行的弥助很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学会了日语。

1581年,范礼安前往本州岛巡察,而本州岛教区的庇护者,即是屡屡击退反抗势力、最有希望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出于礼节,范礼安要向织田信长征求离开日本的许可,便带着一行人前往信长所在的京都。

《日本教会史》称,范礼安一行人受到了京都人的围观,令他们稀奇的不是传教士,而是高大魁梧的黑人弥助。

织田信长有个坚定盟友,是后来真正统一日本的德川家康,而家康有个叫松平家忠的家臣喜欢记日记,无意间留下了大量宝贵史料。1582年5月11日(旧历4月19日),松平家忠有幸见到了弥助,在日记里写下了他的身高:“身长六尺二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尺二寸”换算成今日的公制单位约为1.88米,在一群平均个头不到1米6的日本人中间,弥助肯定非常显眼,造成的骚动也惊动了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人很矮

1581年3月27日(旧历2月23日),弥助随范礼安一行人会见信长。信长家臣太田牛一的《信长公记》如此记述:“从切支丹(天主教)的属国送来了黑人,年龄看上去约二十六、七,体黑如牛,身体健壮,力量过人,可以一当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长见到弥助,怀疑他的肤色是墨水涂的,便命人脱下弥助的和服,用水擦洗身体,怎么洗都不掉色,这才相信黑色皮肤是天生的。

一向热衷于西方新鲜事物的信长,得到了好奇心的极大满足,立即决定收下他,为他起了个日本名字叫弥助(やすけ,Yasuke,也有可能是弥介),接着大宴宾客,宴会结束后还赏赐给弥助不少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师官兵卫》中的弥助与信长

这部剧中弥助登场的情形基本符合史实

2

圆满完成巡察任务并获得信长许可的范礼安返回了澳门,而弥助则留在了信长身边为他效力。因为了解一部分国外事务,且通晓日语,信长十分赞赏,没过两个月便赐予弥助武士刀。

这时的弥助才成为有信史记载的第一位外国人武士及第一位黑人武士。遗憾的是,因为缺乏弥助入仕的更多细节,尤其是关于封地与薪水的记述,仅有松平家忠日记提到过弥助领信长的薪俸,所以无法判断弥助当时的社会地位。

能够确认的是,1582年的春天,织田一方从“甲州征伐”战役中取胜,一举歼灭了另一大名武田胜赖的势力,而松平家忠见到并记下弥助的当天,信长的军队凯旋,刚好驻扎在德川家康的领地。

由此可以判断,弥助取得了信长的充分信任,有资格参与“甲州征伐”这样的大型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知作者创作的《相扑游乐图屏风》

中间相扑的两个人可能是弥助和信长

只可惜弥助的武士生涯没能长远。1582年6月20日(旧历6月1日),身边仅有百余人的信长下榻京都本能寺,被家臣明智光秀抓住了谋逆的机会。

当天下午,明智光秀带领13000人前往京都,次日凌晨,明智军的3000人把本能寺重重包围,这即是日本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本能寺之变”的历史研究一直是一笔糊涂账。由于遭到袭击的信长一行人近乎无人生还,而明智光秀没过半个月便兵败身亡,他的谋反动机扑朔迷离,事件中的无数细节亦无从考证。

结果倒是很明朗:织田一方寡不敌众,织田信长死亡。史料通说信长作为一个光荣的武士切腹自尽,但由于本能寺起火燃烧,找不到信长的尸首。本能寺距离京都的教堂仅有一街之隔,传教士们有幸从旁观者的角度见证了部分史实,《耶稣会日本年报》记载,信长“连毛发都不剩地归回尘埃了”。

弥助与信长住在一起,之后却逃出了本能寺,这中间发生的故事也有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弥助受信长之命,向长子织田信忠传达叛乱的消息。第二种说法认为,弥助与信长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信长切腹,命令下属介错(砍下头颅了结切腹者的痛苦)之前,要求弥助带着自己的头颅与武士刀突围,投奔织田信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士弥助》干脆让弥助帮忙介错了

织田信忠当时居住在距本能寺1.2公里的妙觉寺,收到明智叛乱的消息后,逃到二条御所,率领不到2000人,奋死抵抗10000人左右的明智军队。两个多小时后,信忠的军队溃败,信忠本人也选择了切腹。

还是《耶稣会日本年报》,记下了黑人武士最后的战斗:“那位由范礼安巡察使赠与信长的黑奴,在信长死后前往其子信忠的宅邸,战斗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明智一方的家臣接近弥助,让他把武士刀交出来,弥助照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画《战国鬼才传》中弥助奋战

明智光秀下令斩去所有信长家臣、贵族和侧近的首级,却没有滥杀教士,亦未对弥助下杀手,而是把他送回了京都的教堂(南蛮寺)。

当弥助被送到明智光秀面前时,明智光秀说了这么一句话:“黑奴就像动物一样无知,且他本来就不是日本人,不用杀他。”但这种记述似乎并不符合弥助会说日语且懂得国际形势的真实情况,很难说明智光秀真的有种族歧视,还是随口找个不杀外国人的托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仁王2》本能寺之变时的弥助

尽管弥助选择了投降,但他确实没必要为外国人的内战搭上自己的性命。不如说,卷入动荡整个日本的叛乱后还没掉胳膊少腿,已属万幸。

然而在“本能寺之变”过后,关于弥助的记载彻底销声匿迹。作为无主浪人隐居?继续当传教士的跟班?抑或是重新沦为奴隶回到印度或非洲干苦力?这些说法都没有任何的史料依据。

之后的三十余年里,战乱频仍的日本仍与西方维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亦有黑人出现在日本各地的战场上,却也没有任何直接史料,能够证明这些黑人中的任何一个是弥助。

3

“黑人奴隶流落异国他乡,隐忍三年之期成为堂堂正正的武士”,这样的历史连网文都不一定写得出来。历史的恰当留白,反倒令人们忍不住为他的故事编撰出一些传奇色彩,这才有了今日流行文化中弥助的活跃。

不过,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看个人奋斗,更要看历史的进程。由于缺乏在信长麾下的15个月里建功立业的记载,我们顶多能说:弥助是殖民时代的大背景下,受到开明的地方领主赏识,得以擢升的一个幸运儿。

人们总是以当前生活的角度出发来关注历史,弥助的故事能够得到现代人的注意,不可能不和我们常说的“政治正确”息息相关。

可是其中的因果与主次联系不容混淆:是“政治正确”的大背景让弥助的故事受到关注,而非有人为了“政治正确”传播弥助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姓甚名谁是什么人种,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人们永远只为令人动容的人物及故事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