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万亿城市新征程·济南》正式播出,节目中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孙立成对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陈伟鸿,讲述济南迈进“万亿俱乐部”背后的故事。

如何定义“新动能和旧动能”?

4月30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函》,这意味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为继雄安新区起步区之后的全国第二个起步区。先行区升级起步区,对济南意义深远。

“新动能和旧动能是什么?”面对主持人陈伟鸿的这一提问,孙立成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我的理解来说,新动能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对来说,旧动能就是一些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像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的,需要淘汰的这些产能就在旧动能之列。所以我们现在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绝不能有半点迟疑。”孙立成说。

然而,孙立成同时强调,还要大力提升传统动能。在他看来,传统产业并不都是落后产业,并不全是旧动能,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升改造,使它成为新的动能,在这一方面,济南具备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诸位企业家也参与到了此次节目中。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在节目中表达了与孙立成同样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

谭旭光说:“我从事的行业是装备制造业,但不能说它是一个传统制造业,我们要迈向世界一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新兴产业。”孙立成对此表示“非常赞同”。“在新的产业方面,我们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济南市四强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4000亿级。其中很主要的主力代表,就是中国重工。”孙立成说。

孙立成介绍,济南有一批有情怀、有追求的企业家,推动了济南各个新兴产业的壮大和发展。“所以我们除了坚决淘汰旧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之外,我们还是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

目前,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一大产业支撑。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形成4000亿级的产业支撑。生物制药、新材料也分别形成了2000亿级产业支撑。“这四大支柱产业的背后都是科技创新在驱动。”孙立成说。

节目中,另一位企业家,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表示,科技创新是齐鲁制药保持领先优势的第一动力,齐鲁制药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每一年的研发投入都占到销售收入的6%到8%。近几年,随着研发投入的加大,这个比例在持续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

“今年我们预算是销售收入330亿的12%,研发投入会超过40亿元。用这些研发投入去满足一些临床未满足的药物需求。也就是说解决当前临床上无药可用的境况。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优质的国产好药,把中国人的‘药瓶子’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李燕说。

阵痛期不能犹豫、不能退缩

新旧动能的转换被认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诸多挑战。

孙立成认为,新旧动能转换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在主观方面。“我们的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着路径依赖,这种传统的定式,特别是要依靠土地、投资、劳动力等要素的增长来谋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主观上要有一个决心,思想上要保持一种定力。特别是在新旧动能转换出现的那种阵痛期的时候,不能犹豫、不能退缩,再难也得咬着牙往下走,不能回到原来的高耗能、高排放的老路上去。”孙立成说。

虽然济南手握多个重大国家战略,但不容否认的是,济南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面对陈伟鸿“最大的制约因素”的提问,孙立成的回答显得有些出人意料。

孙立成说,“制约济南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主客观的因素都有。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一个词的话就是:水。”

面对陈伟鸿的疑问,孙立成进一步解释,济南是一个缺水型的城市,80%的水来自黄河,人均水资源的占有率还不到全国的1/7。“人们的生活也需要水,保泉也需要水,生产更需要水。怎么样在解决有限的水资源的制约之下,实现人民生活的美好、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孙立成说。

那么,济南如何解决“水”这一核心问题呢?孙立成表示,济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定”要求,把水的节约、集约利用放在首位,向节约用水要空间,向集约用水要发展,不是在水的增量上做文章,而是要在节约用水上,开拓新的天地。

孙立成介绍,济南的用水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保障充足的水源,要保证水质不受污染。目前济南市河流断面都是在Ⅳ类以上,确保了趵突泉连续18年喷涌。在保泉的前提之下,济南打造了12个社区居民把泉水直接入户,让市民喝到甘泉。同时济南也在一些公共场所、旅游景点,设立泉水直饮点,让游客、市民也能够随时喝到泉水。

济南之变

在回答“济南变什么”的问题时,孙立成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了,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他认为,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作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涉及了一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

“济南要在碳排放方面、碳中和方面要走在前列。我们初步确定,要在‘十四五’期间达到碳达峰,比国家要求的再提前5年。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们有信心。”孙立成说,济南正在积极鼓励行业、企业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多使用清洁能源、绿色能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立成介绍,在氢能源使用方面,济南便存在优势。记者注意到,济南市提出,打造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应用示范基地,孙立成表示,将把这一示范基地做大做强。

记者了解到,4月16日,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在济南正式揭牌,这意味着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落户山东,万众期待的燃料电池发展也按下了“加速键”。

节目现场,谭旭光表示,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在济南揭牌,意味着创新中心将以济南为中心,打造全国的技术产业优势。“这个牌子我告诉你,只发一张牌照,没有第二个。”谭旭光自豪说道。

与此同时,孙立成介绍,济南也在“碳中和”方面加强与有关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行深度研究。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曹军骥在节目中介绍,2020年1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济南市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与他们取得了联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月20日,双方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意向,共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北方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曹军骥

“主要的考虑是济南在这方面有长期能源、气候、环境等相关的工作基础,而且面向未来,可以做很多科技创新的工作,在未来的‘碳中和’全国工作中是会起到一个引领和标杆作用。”曹军骥说。

曹军骥透露,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包含,要共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北方中心,来探索“碳中和”创新的模式,即“六个一”的模式:一个研究中心、一家碳中和公司、一个工程实验室、一只绿基金、一个城市示范、一个金融研究院,借此全面推动城市级“碳中和”示范,将来希望成为一个国家标准,面向全国进行推广示范。

记者:姜富海

编辑:姜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