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祖李昪,原名徐知诰,字正伦,小名彭奴,为吴国大臣徐温养子,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一说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 人,原掌吴国朝政,公元 937 年废吴皇帝杨溥后自立称帝。他是南唐建立者,公元 937—943年在位,计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昪其父李荣,笃信佛教,人称李道者。母刘氏。李昪6岁时父病故。这时中原大地割据势力政权彼此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李昪一家人也只得离乡背井,他随母亲、伯父李球南逃到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不久母亲又染瘟疫病故,年幼的李昪由伯父送到濠州开元寺当小沙弥(和尚),因而他少年就成为孤儿。8 岁时,适逢五代十国吴国武帝杨行密攻打濠州,见他机灵被收养。后因杨行密几个儿子不喜欢他,于是又被杨行密转给吴国大臣徐温收为养子,改名徐知诰。当时,杨行密对徐温说∶"这小子长得很漂亮,真逗我喜欢,但我儿子杨渥等始终不能容得他,只好把他送给你了,收下他做儿子吧!你真有福气。"李昪年幼时十分懂事,对养父母十分孝敬。

公元 909 年,吴国大臣徐温兼任舁州(今南京)刺史时,徐知诰造被派往治理异州。任左仆射。公元 917 年,徐知诰筑成金陵城,徐温在该年夏天视察异州城,见其结构宏丽,易守难攻,十分高兴地赞扬徐知诰有经国治世之才。后来徐温执掌吴国大政时,徐知诰又被任命为润州 (今江苏镇江)团练使、加检校太保,以控扼江南。公元 918 年,徐温儿子徐知训在扬州被吴将朱瑾杀死的那天,徐知诰从润州带兵过江到扬州任参知政事,管理国政。他实行开明政治。执政期间,他改变了徐知训的作法。对吴王表示恭敬,对文武众官表示谦逊,博得了群臣的支持。他改革旧习,改善政治,兴利除弊,选用廉洁能于的官吏。重视士人。采用宋齐丘之策,废除丁口钱,减轻赋税,田税改为缴纳谷帛。鼓励开辟荒地,发展农桑,争取军心民心,扩大自己势力,逐渐形成为吴国中最强大的一股力量。他能留意民事,训练士卒,使吴国安宁,出现相对繁荣的景象,起着保障长江流域不受北方侵扰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温于公元927年病死,他死后第9天,徐知诰就迫使杨溥称帝,自任吴国的都督,执掌中外诸军事。公元 931年,他仿照养父徐温的作法,出镇金陵,执掌吴国大政,派儿子徐景通留杨州管国政。公元 935年,徐知诰加官号曰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并加九锡,备殊礼,以舁、润、宣、池、歙、常、江、饶、信、海等 10州为齐国(约占吴国领土的一半)。

公元 937年 10 月,徐知诰废吴国皇帝杨溥,自称皇帝(唐烈祖),改国号为"大齐",建年号为"异元",定都金陵(今南京),称金陵(即建康)为西都,广陵(今扬州)为东都。3年后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称帝后,追尊养父徐温为"太祖武皇帝",尊养母李氏为"明德皇后";又尊禅位的吴主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上册则称"受禅老臣",降吴太子杨琏为弘农郡公; 立自己正妻宋氏为皇后;又封徐温第五子知澄为江王,第六子知谔为饶王。对徐温的后代皆极为优礼;又延用吴国的旧大臣;加自己的谋士宋齐丘为大司空,任宰相,徐温的谋上徐功亦为宰相,共理国事;封儿子徐景通(李璟)为吴王,后改封齐王,任太尉、尚书令,判六军诸卫事;改尚书省为尚书都省。东都尚书省为留守院。从而使政治局势保持稳定,内部安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与唐朝宗室关联,他自称唐室后裔,命群臣考证他的祖先出处。公元939 年正月,徐温之子江王徐知澄,饶王徐知谔首先上表请求徐知诰恢复李姓,宰相宋齐丘、枢密使周宗等亦上表请复李姓。于是徐知诰改名为李昪,他儿子徐景通改名为李璟。李昪在位执政期间,一贯采用保境安民政策,不敢轻易动兵。他常说:"百姓都是父母所生,怎么能为了争城夺地,使他们肝脑异处,流血原野呢? 仗还是要少打。"他主张对外坚持弭兵休战。南唐初建。谋臣武将争欲立功。纷纷请求增兵向四方扩张,李昪却劝告诸将说∶"知足不辱,这是道祖(老子)的至诚告诫。"公元 940 年,后晋安州(治安陆,今湖北安陆县)节度使李金全降南唐。饶王派兵去接应,临行时告诫诸将不得入安州城。诸将违命入城。唐军被击败.,诸将被杀,监军杜光业及兵士 500 人被俘送往开封。晋主石敬瑭送杜光业等还唐。李昪不受,主要是为了唐、晋和好,避免战争,令杜光业等仍回开封。

公元 941 年,吴越国府(杭州)大火,宫室库藏烧光,吴越国主钱元瑾受惊发狂病,南唐群臣主张乘机出兵攻灭昊越,李昪却说∶"我不做幸灾乐祸的事。"还特地派遣使者前往钱塘 (今杭州)慰问。并送了礼物。可见。李昪确是—个很有政治抱负的国君,他并不是没有统一中国的愿望,而是作最优战略选择,审时度势,他的战略思想、意图很明确。要保境安民。积聚力量。进可以北伐,谋求统一。退可以保疆界。不打无准备的仗,不贪一隅之地而分散兵力。以免形成包袱。不轻率用兵并吞弱小。以免引起南方诸国连横对付自己。使自己处于南北夹攻。腹背受敌的被动地位。可见,李昪的注意力在于北方,想先灭强敌。再攻弱敌。他已看到,假如用兵中原,南方诸国不敢轻举妄动,而用兵毗邻小国,中原王朝必然发兵江淮。因此,他与南方小国搞好睦邻关系,对付中原王朝,他从不轻易引发战争,深知持重稳健,以守图进,训练士兵。积蓄力量,趁其中原有变,然后全力北伐。后唐灭亡之际,卢文进杀契丹将率部投降南唐,李昪非常重视,任卢文进为宣州节度使,待之甚厚。李昪重用中原降将,目的意在知其对方虚实,待机北伐,这就是他以守备攻的战略和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昪认为国内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应开战。因此,他自从公元 918 年管理国政后,着重在内政的改善方面,以"兴利除害" 为目的,不断变更旧日法。称帝后,删定为《升元(唐烈祖年号)条》30 卷,通行全国,严禁"压良为贱"。不准买良人 (平民)子女为奴婢,立文据要通过官府审查。田租按田好坏标准定租税多少。调兵兴役及其他赋敛,都按税钱多少为标准,使民众特别是贫民感到平允,也适当减轻些负担。还规定为国事而死亡的人,得领抚恤钱 3年。他还大量吸收四方流民。李昪是一个政治上有所作为的皇帝,他的与民休养生息、兴利除弊的政治、经济改革,使南唐白姓较能安居乐业。社会安宁,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于是在他主政的十几年间,境内户口增殖,财用充足(他死时,光德昌宫库就存有值 700 万缗的军器、金帛等物资,而全国各库相加必定更多)。因而使南唐获得"比同时割据诸国,地大力强,人材众多,且据长江之险,隐然大邦"(《南唐书·元宗本纪》)的称号。

李昪吸取唐朝历史教训,着力澄清吏治,他决不以外戚辅政,亦不准让宦官干预其政事,这两项成法,终至南唐之亡,未有变更。而当时南北其他各国在这两点上皆没有南唐那样做得好。有—次。李昪派宦官祭庐山,回来后领头宦官自称路上素食至今,酒肉不沾,但李昪早已派人监视。当即揭发他说:"卿在某处夹鱼,某地买肉,怎么能说素食至今?"吓得这个宦官赶紧伏罪。这说明李异精明不为身边宦官所欺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昪终年 56 岁,葬于钦陵,即今江苏南京市南郊江宁县祖堂山南麓(牛首山附近)。其子李璟死后亦葬于侧,当地人称这里为"太子墩"。公元1950 年春,这两座陵墓(俗称"地下宫殿")开始被发现。从发掘的文物证实是南唐烈祖、中主之陵墓,称之为"南唐二陵"。这是江南地区目前已挖掘的最大地下宫殿(《南京史话》)后由文管部门进行维修整理,现已成为一处重要的名胜之地,对外开放。

李昪死后的谥号为光文肃武孝皇帝,庙号为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