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全景还原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毛泽东才溪调查”的影片《毛泽东在才溪》登上全国大银幕公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在才溪》

电影讲述了1933年,中国革命事业正处于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第三次来到才溪乡,深入进行社会调查,并写下对于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著作《才溪乡调查》的历史史实。

《毛泽东在才溪》由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同志担任总顾问,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韦廉执导,此前他曾执导过《大决战》等经典电影;

林国良担任编剧,现任龙岩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晖

国家话剧院演员、国家一级话剧演员王晖担纲主演;此前他曾以毛泽东特型演员的身份主演了电影《八七会议》《忠诚与背叛》《通道转兵》等作品。

01

对于小成本主旋律作品来说,这样的主创配置称得上一流。

但是该影片上映半天,票房并不太理想,因为影院排片量少、影迷关注度低,导致半天票房只有2万,境遇不佳。相比之下,已经上映了86天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同时段票房已经超过3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在才溪》票房惨淡

按照这个趋势下去,这部《毛泽东在才溪》最终的票房可能不超过百万,最后甚至连成本也收不回来。

在国内,类似的小成本制作主旋律影片通常都是这样的“境遇”。

外部环境的“恶化”不得不提。

红色主旋律电影之所以票房惨淡,大环境的改变是主因。

娱乐至上,如今的观众生活压力大,进电影院就图个娱乐,所以花同样的钱观众显然更愿意看“好莱坞式”的大制作影片或者能让观众笑的喜剧片,比如贾玲主演的《你好李焕英》,这也是该影片上映86天后仍有不错排片量和票房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好李焕英》

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电影院来说,给红色电影的排片量自然也不会太多,所以很多红色影片观众甚至没有听说过就已经撤档了。

02

从内因上看,红色电影普遍在创作手法上老套,样板戏模式,一味地追求“苦难叙事”,意图通过“煽情”甚至“卖惨”博得同情,由此赢得票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员王晖

以正在上映的《毛泽东在才溪》为例,影片内容的呈现方式还停留在上世纪末,以毛泽东在才溪乡的走访调查为主线,辅以地方军民对反动势力的仇视、反抗,以及对毛主席、对我党我军从“冷漠”到“爱戴”等情节,最后实现党政军民一家亲。

这样的叙事方式很“安全”,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强情节”的大制作商业片的当今观众来说,看《毛泽东在才溪》这样的影片会很不适应,甚至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在才溪》

另外,《毛泽东在才溪》也存在着诸多“小成本”制作带来了问题。

少有的几个战斗场面拍得敷衍了事,甚至有抗日神剧的感觉;几个主要配角脸谱化,演员的表演似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要么疾恶如仇、把“我是好人”写在脸上,要么“坏到骨子里”、把“我是反动派”写在脸上;服道化“做旧”痕迹明显,让整部影片显得缺乏年代感……

03

其次,伟人特型演员阵容不合格,缺少观众缘。

尽管八一电影厂给《毛泽东在才溪》配置了韦廉这样的优秀导演,但是主要特型演员的配置欠火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晖

演员王晖虽然多次饰演过毛泽东,但是他的表演和唐国强一样,已经趋于模式化,缺少情绪上的起伏,没有表现出领袖在革命生涯中不同阶段的真实状态。

说白了王晖的表演没有体现出毛主席的独特气质和个人魅力,如果说唐国强这几年塑造的领袖像《三国演义》里运筹帷幄的“诸葛亮”,那么王晖塑造的领袖就像《水浒传》中敦厚沉稳的宋江,两者都走向了表演的“模式化”。

戏份不多的“周恩来”“朱德”两个角色分别选用了演员侯祥玲和陶贤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祥玲饰演周恩来

造型后的侯祥玲和周恩来有几分相似,但是塑造的周恩来过于温和,没有跃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贤锋饰演朱德

陶贤锋塑造的朱德是目前大银幕上最没有观众缘的,他的外形条件不理想,所以塑造的朱德一角看上去很别扭,不仅没有军人气质,还增加了几分邪气,让人很出戏,不知道为何剧组会选择他饰演朱德。

相比之下,特型演员王伍福更符合观众审美,甚至演过中青年朱德的非特型演员王韦智、黄志忠都能成功把观众带入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佟瑞欣

以上是小编在观影后的一些感受,并不是单纯地批评《毛泽东在才溪》,而是对伟人题材影片质量不高感到很遗憾。文艺界可以从毛主席革命生涯的各个阶段取材,并且进行艺术创作,有利于完善伟人荧屏形象,但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说白了,拍不好还不如不拍!

文|宋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