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近日,上海武康路上一座带着粉色蝴蝶结的阳台火了!五一期间,有上千名游客到此拍照打卡。在网友上传的视频中,这座富有历史时代气息的房屋阳台上,悬挂着一朵硕大的粉色蝴蝶结,偶尔有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奶奶站在窗边,探出头来向外面的行人打招呼。有人感叹道:“西式洋房配上蝴蝶结阳台,真是像极了公主的城堡!”

事实上,这座房屋建成于1930年,原为外侨私宅,建国后曾作为市化工局机关办公,现为民居。5月6日,视频中的老奶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她是这座房子的住户,今年80岁,在这里住了30多年了。面对游客的“热情”,她说“我吓得不敢出来。”

5月7日,附近的商户告诉记者:“这两天围观的人数已经减少了大约九成,五一假期间人最多,过来这边拍照啊、打卡啊,还有人会在下面乱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蝴蝶结阳台引上千网友拍照打卡

住户生活受到打扰

老奶奶老家安徽,定居上海后在栋房子里生活了30多年。她介绍说,这栋房子原有8户人家,如今在住的只有4户。其中3户住在底楼,老奶奶一人独居在顶层,所以只有她上下楼经过蝴蝶结阳台,被网友拍到。

蝴蝶结阳台有多火?记者在某平台搜索关键词“武康路”,前几条均是老奶奶站在阳台的拍客视频。有不少人以为蝴蝶结是老奶奶扎的,对此,老奶奶回应说,蝴蝶结是过年期间挂上的,最先提出这个想法的是住在老奶奶楼下的一位邻居媳妇。

老奶奶表示,五一期间每天都有很多人站在窗户下拍照,“我吓得不敢出来,底下的人都在喊‘奶奶,奶奶’。”记者看到,5月6日老奶奶在接受采访时,还有不少游客在楼下举着手机拍照,老奶奶一探头,人群中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5月7日,据媒体报道,老奶奶已被家人接走。在蝴蝶结阳台附近的商户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这两天围观的人数已经减少了大约九成,五一假期间人最多,过来这边拍照啊、打卡啊,还有人会在下面乱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后建筑有近百年历史

和百乐门、国际饭店等一齐被收录至书中

说起让游客一哄而上的粉色蝴蝶结阳台,其实只是这座近百年建筑的一隅。它从建成到现在已近百年,风里雨里,房屋的主人在变,它却一直矗立在上海的武康路上,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记者了解到,该座建筑为二层砖混结构,平面布局自由灵活,近似梯形,筒形楼梯间以两扇拱券型落地长窗采光,窗门外临街挑出一个花型圆弧小阳台,也就是现在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的蝴蝶结阳台。

阳台背后的建筑修建于1930年,由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2013年1月,它和上海的大光明影院、国际饭店、百乐门等历史名筑一齐被收录在《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邬达克是上海新式建筑的一位先锋。1918年,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活后,邬达克来到上海,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建筑传奇”。不到30年的时间,他从一位流浪者,逐渐成长为上海最有名望最活跃的建筑设计大师。他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项目超过50个,几乎垄断了当时上海的经典建筑设计,其中25个项目先后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曾这样形容邬达克和上海的缘分:他因流亡到上海,上海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许多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在上海避难,邬达克也是到上海避难,是上海收留了他;上海又是个大舞台,上海成就了他的事业。

位于上海网红街道

走红网络后有人在楼下喊叫老奶奶

建筑所位于的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由美国传教士福开森命名。修筑于1907年,1914年正式被划入法租界,实施了道路沿线的整体规划。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例如巴金故居、意大利领事官宅……皆坐落于此,因此武康路一直是游客前来上海观光的打卡地之一。

由于这些历史故事,所以粉色蝴蝶结阳台在走红网络以前,就有不少游客前来这栋房屋建筑拍照游览。

但是附近的商户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只是拍下照就走了,但是前几天,有人站在窗户下喊老太太,特别吵闹。”

对此记者提醒道:“房屋虽然是百年历史建筑,但现为民居,是老奶奶生活的家,请大家不要过多打扰,切勿在楼下喊叫。”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孙庆云

主编|陈迪晨

图片来源 受访者提供

相关新闻

不堪其扰,80岁奶奶已被紧急接走!“网红蝴蝶结”刷屏,该骂的只有“打卡族”?

谁也没想到

因为悬挂了一个粉色蝴蝶结

武康路129号的阳台

成了最近上海最热门的“打卡点”

(此前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台上“惊鸿一瞥”的老奶奶,因此“享有”了英国女王、罗马教皇般的待遇,每天都有许多人在马路上引颈期盼,不断呼唤“奶奶”,期待她现身阳台挥一挥手。

最新的消息是这位80岁的奶奶已被家人紧急接走,老人的邻居们也纷纷发声表示不堪其扰。也有不少公众号发声,批评这些纷至沓来的“打卡族”。

“打卡族”的浅薄、跟风乃至扰民

当然应该批评

但是复盘这起近乎闹剧的

“意外走红”事件

该批评的只有这些“打卡族”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无聊”——看起来的确匪夷所思,仅仅是一个老建筑的阳台上挂出个粉红色蝴蝶结,就能引来这么大的“流量”。

但这也恰恰说明,武康路这样一条有着历史文化积淀的街区,能提供给普通游客参观、消费的“内容产品”并不算丰富。

“网红蝴蝶结”是在五一小长假后走红网络的,一开始大部分在网上晒照片、视频的人其实都是普通游客。记者问过很多来武康路打卡游玩的人,他们不少是被网上的照片吸引,想来看一看这里的建筑,拍一张“同款”的纪念照。

然而他们来到武康路,除了在老建筑前打卡拍照,喝一杯昂贵的网红咖啡,走一走正在飘梧桐絮的小马路,逛一逛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便没有其他可以继续留下消费的内容产品了。一个阳台挂出来的蝴蝶结,才足以引起这么多人“大惊小怪”。

还有人批评这些参观者太过浅薄,对武康路129号门口扫码“阅读建筑”这样进一步了解建筑历史和特色的方式毫无兴趣。

“建筑可阅读”在上海已推行数年,许多老建筑的门牌上都有了简要介绍和可延伸阅读的二维码。但很多人扫过这些二维码就会难掩失望,因为展示的一般就是建筑时间、建筑风格等基本信息,有些也会附上建筑的历史沿革。

但这些信息大多很笼统,缺少细节描述——比如,有多少普通市民和游客能知道“折衷主义”“诺曼底风格”是什么?又如何分辨“哥特风格”是如何在一幢民居里呈现的?

这样只有概念的“阅读”,大多数人根本读不懂。

况且,建筑已然展现在市民和游客面前,大家更有兴趣的,其实是建筑内部的结构、细节、装饰、人文故事等,但绝大多数历史建筑并不对外开放,而这些信息和图片,扫码之后也“读”不到。

翻翻网上晒出的

“网红蝴蝶结”照片和视频不难发现

引起人们关注和期待的

还是有温度的城市风景

就像有人以为蝴蝶结是老奶奶挂出来的,赞叹她是80岁依然童心未泯的“迪士尼公主”,对偶尔露面的男性邻居推测为“她家的老爷爷”,两人相互扶持生活——这些固然可以讽刺网友们“戏精附体”“脑补过头”,但也折射出普通市民和游客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真实需求——对这些建筑中居住或曾经停留的人的故事的向往——这才是城市历史中鲜活生动又有温度的片段。

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很丰富,类似武康路上老建筑的历史建筑还有很多。然而许多“文化地标”讲不来故事,抓不住细节,结果还不如一个“网红蝴蝶结”出圈有影响——这背后正是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者与市民游客文化需求之间的认知错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网友对“网红奶奶”的关注并非恶意消费流量

走在武康路上,其实可以发现这些蜂拥而来的“打卡族”,与之前围观“流浪大师”、拍摄山东“拉面哥”或贵州“爆米花爷爷”的“职业网红”并不是一个群体。这些人本身并不是带恶意的窥探者,而是对上海这座城市怀有浪漫期许的普通人。

武康路能成为网红街区,粉红蝴蝶结能吸引许多人“打卡”,甚至可以视作游客群体的进步。

从早年只有文艺青年揣着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寻找武康路拐角处的“罗密欧会爬的阳台”,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除了A级景区,也走进城市街区,期待在历史建筑旁留下身影,这本身就是审美的提升,和对上海城市历史文化更深层次了解的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康路210号的“罗密欧阳台”最早通过陈丹燕的文章进入公众视野

批评“打卡族”浅薄跟风是容易的,但不如反过来想一想:如何为这些年轻人提供更丰富、更多样的城市历史文化内容产品?

让他们不必蜂拥至一个小小的阳台下拍一张漂亮的照片; 不用冒犯他人闯进私人住宅就能了解历史建筑的内部构造; 无需脑补就能回味曾居住在这些建筑中人们的一段逸闻趣事; 也能看眼前的建筑细节,就能对应某种建筑风格和建造时代的审美。

这样的武康路

你会更爱一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