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明显短板是长期资本不足,尤其是股本不足。我们支持实体经济贷款的比重较高,因此,宏观杠杆率也偏高。同时,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显得不足,因为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股本。大家也看到,我们的资本市场波动偏大,因为资本市场比较缺长钱。”近日,中国央行副行长李波在博鳌论坛上指出了中国金融一个重要的“软肋”,尽管他是希望通过强化养老基金规模“扩大长期资金规模”,但是不是可以通过央行的努力找到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方法?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周刊》一直不懈地呼吁中国应尽快构建“金融长期化机制”。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中国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大国,且将长期坚持实业为本的经济战略,但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的现实,必然导致长期资本不足,从而导致金融偏离实体经济需求——脱实向虚,这样的金融态势不改,或找不到“金融长期化机制”,必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经济战略构成致命威胁。

第二,中国经济已经走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如果此时我们严重缺乏科技创新所必须的大量长期资本、股权资本,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失去基本的前进动力。

第三,中国宏观杠杆率已经处于“过高状态”,债务风险巨大,尤其是基于短期债务“借新还旧”的流动性风险更是时时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所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当务之急,首先必须扭转中国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的发展趋势,以“金融长期化机制”迅速化解短期债务的“即期流动性风险”,用时间换取降低债务率的空间。实际上,建立有效的“金融长期化机制”,必将“成倍降低市场短期债务需求”,从而自然而然地大幅降低债务杠杆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李波指出了中国金融供给侧存在的、必须立即解决的关键问题。必须强调:中国金融改革无论如何都要围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标宗旨,在全面根除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根源的基础上,构建“金融长期化机制”,这才是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的目标和方向。

李波认为,中国储蓄规模很大,但养老金账户规模和占比都远远小于发达国家,所以需要建立机制,引导储蓄流入养老账户,从而一方面扩大中国养老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股权资本来源。这当然是扩大长期资金来源的重要方式,但这必定是个漫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不能从跟不上、机制上扭转中国金融整体趋向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的问题。

应当看到,中国近年出现的金融混乱,其实就是太多人参与到居民储蓄“撕肉”行动当中,就算可以通过监管治理使之回归常态,但无论如何也躲不开“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对居民储蓄的撕扯”。历史证明:中国股市每一次上涨必然伴随“银行储蓄搬家”,而银行储蓄流出规模过大,必然威胁银行正常运营,这将逼迫有关方面“以泡沫名义”压制股市,挤压股市资金回流银行储蓄。

也正是这样一种“关键性撕扯”,导致股票市场长期得不到足够合格的长期资金支持,当然尽显疲弱。同时,也决定了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形神分离”。

怎么办?总体而言,基于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中国必须以建立“金融长期化机制——短期变长期”为目标,去设计和研发货币政策工具,并建立金融监管理念和监管导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在强化直接金融、长期金融、股权金融——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必须鼓励居民储蓄通过“合规通道”流向资本市场,这个通道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银行资管机构或家族信托计划等等。从理论上说,所谓资本市场,其实就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场所”。所以,发展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金融市场,必须鼓励储蓄转化为投资,这是天经地义。

第二,居民储蓄外流导致银行基础流动性短缺应当如何解决?毫无疑问,请中央银行在保持“利率合一”的前提下,向商业银行释放长期基础货币,以补足储蓄外流导致的基础流动性缺失。实际上,在资本市场充分发育之后,实体经济所需长期资本完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而银行信贷必将更多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短期流动性需求,而央行通过较长期的降成本供给去满足银行信贷周转之需,天经地义。

总之,中国金融政策至少应当:(一)激励居民储蓄通过“合规通道”进入资本市场投资;(二)央行通过释放长期基础货币补充银行基础流动性缺失。这是通过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破解中国经济当下困境的应有路径。

第一,释放长期基础货币不会引发“大水漫灌”。因为,长期基础货币投放将“成倍降低短期基础货币需求”,以长期基础货币置换短期基础货币,控制权在中央银行手中,所以绝对不会出现“流动性失控”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银行因获得长期基础货币,而相应减低了“存贷款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并增强了银行投放长期贷款的意愿。同时,长期贷款增加必然“成倍减低金融市场对短期贷款需求”,从而引导银行缩减货币创造的冲动——压低货币乘数,其结果: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乘数减低,中国M2增速反而会呈现降低趋势,反而会更加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

第三,实施上述两项政策必然激励股票市场积极向上,而使中国股权资本实力不断且有效加厚。(一)为企业创造了可以通过股权融资降低资产负债比率——债务杠杆率的金融环境,这才是既提高企业经营实力,又能提高中国微观经济活力,同时有效降杠杆的良性循环之策。(二)股权资本的不断加厚,必然使投资者对企业创新能力预期发生根本改变,从而有效激励中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氛围,使股市和创新形成正向激励,良性循环。(三)股权资本的不断加厚,居民财富预期好转,有利于中国投资、消费——经济内需的稳定增长,有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正因如此,中国金融业界必须凝心聚力破解中国长期资本、股权资本严重不足的金融结构性问题,这是促使中国经济良性循环的、纲举目张的关键性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