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布于微信公众号《小宁的酱油工厂》(微信号:XiaoningTang),由 小宁基于中国大陆创作共用协议3.0之属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CC-BY-NC-SA 3.0)编辑发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如有疑问请参考 《“小宁的酱油工厂” 转载须知、打赏资金去向及联系方法》

“海疆系列”油画:在今天的一般印象里,1960年代之前的整个中国近现代海军史,除了甲午战争以外几乎都显得含糊不清。我希望通过我的“海疆系列”油画为这段中国海军的“断代史”贡献一些直观的视觉图像,为唤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尽一些微薄之力。

正文共有2154

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按照我国的命名习惯,南海中国领海中的岛屿被划分为四大部分,即西沙、中沙和南沙三个群岛以及一座独立的岛屿——东沙岛。虽然中国于1974年和2012年先后收复了西沙、中沙群岛主要岛礁的实控权,但是这三处群岛依然因为领土争议而经常见诸报端,至于土地面积较大的东沙岛却鲜少进入我们的视野。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清朝末年的一次兵不血刃的外交胜利,断绝了外国势力介入该岛的法理基础。我在2014年绘制的海疆系列的第二幅油画《巡鹰慰海》正是描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巡鹰慰海》, 40 x 50 cm, oil on canvas,201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巡鹰慰海》局部

1906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治偶然在东沙岛上发现磷矿资源。次年他带领120人登岛拆毁了岛上中国渔民建立的庙宇和墓地,并修建工厂和铁路以便开采磷矿。时任两江总督端方得报后汇同两广总督张人俊电请清廷外务部派遣军舰前往调查(由于两广没有能够远洋航行的执法船)。水师提督萨镇冰从南洋水师抽调当时中国航速最快的军舰“飞鹰”号猎舰(驱逐舰)于1909年农历正月12日及2月19日两次登岛调查,对岛上情形进行了记录和测绘。根据飞鹰舰的调查资料和搜集到的其他证据,两广总督张人俊与日本领事濑川浅之进进行了多次谈判。在大量事实面前,日本被迫正式承认中国对南沙岛的主权无异议;同意将岛上所有日本公司财产出售与中方、遣返日籍人员并补交之前所有应缴纳的税费,以及补偿受到损失的中国渔民。自此以后,除1925年和二战期间以外,东沙岛一直处于清政府和后来民国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沙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泽吉治

军舰:

猎舰/驱逐舰“飞鹰”(H.I.C.M.S. Feiying):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意识到已经多年没有添置新军舰的北洋水师开始在全球高价求购能马上使用的现成军舰。时任驻德国公使许景澄动用巨资说服了德国伏尔铿船厂(Vulcan)将原本为西班牙建造的一艘基本完工的驱逐舰转售给中国,命名“飞鹰”。结果军舰刚刚交接,就因破坏德国的中立国地位而被扣留,直到1896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才放行回国。经过数月远航终于回到中国的“飞鹰”舰,面对的却是一片破碎的海疆和已经灰飞烟灭的水师。原本计划作为侦察/骚扰用途的小型军舰,就这样勉为其难的挑起了整个帝国海防的重担。

“飞鹰”舰是中国海军历史上唯一一艘4座烟囱的军舰,她长79米,排水量850吨;拥有两座立式蒸汽机,功率5430匹马力,锅炉8座,航速达到了当时相对较快的22节。舰上装备有克虏伯4.1英寸主炮两门(口径104毫米)、三磅炮6门(口径47毫米)、机枪4挺、鱼雷发射管3具,舰上官兵共145人。

“飞鹰”舰在八国联军之役中由于不在天津港内而躲过一劫,随后在1904年被划归南洋水师。在清末重建帝国海军之时,又与一大批新购进的大型军舰一起编入新建的巡洋舰队。1911年清朝灭亡之后,刚刚初具规模的海军失去了统一的指挥、管理和维护,迅速被各个政治势力瓜分。1917年“飞鹰”舰随护法舰队南下后留在粤系广州海军,直到1932年在粤系内部陈济棠与陈策的争斗中被雷州机场起飞的飞机炸沉于海口,“有幸”成为了历史上第一艘被中国战机击沉的军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刚服役的“飞鹰”舰,使用的依然是北洋水师时期标准的“维多利亚”式涂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广州海军时期的“飞鹰”舰。广州海军因为在陈炯明叛乱中救助孙中山有功,因此在舰艏都涂有青天白日徽,以示在民国海军众多派系中的“正统”地位。

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萨镇冰:1859-1952,他的职业生涯堪称是中国近代海军历史的缩影。萨镇冰作为清朝建设近代海军所培养的最早一批军官,在福州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与邓世昌同期),在北洋水师担任过管带(舰长)、副将;清末担任过海军总统制(海军总司令);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出任海军部部长、代理国务总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度担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在抗战中年近古稀的萨镇冰曾为号召抗日而四处奔走;最终在新中国以91岁高龄成为了中央政府第一任军委委员。

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人俊:1846-1927,可算是清末封疆大吏中的一个矛盾人物,主政过两广、两江等多地。他热衷西式教育和实业。甚至香港大学初创时,他也曾是第二大出资人。但是他在面对领土问题时却态度坚决,主政两广时不但收回了东沙岛主权,还将西沙群岛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至今西沙群岛的一座环礁还被命名为“人骏滩”。这样一个寸土不让之人,却被满清遗老视为“逃兵”。辛亥革命时他虽然声称要与江宁城同生死,最后却躲进罗框中出逃,使得革命军成功夺取江苏。但是这样一名“逃兵”却在民国时代越发怀念满清前朝,多次拒绝各路军阀许给的高官厚禄。他的晚辈亲属、作家张爱玲也曾经回忆“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这个满清遗老正是张人骏。

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方:1861-1911,被视为清末满族高官中的开明维新派。他支持戊戌变法,创办了农工商总局以替代旧工部职能。变法失败后因为荣禄和李莲英的保护才未受牵连。他在出任湖南、湖北巡抚和两江、湖广总督时都大力鼓励学子出洋留学。他本人也极力主张模仿日本明治维新废除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并亲自编写了立宪运动的重要著作《欧美政治要义》。1909年端方任直隶总督时,因为在慈禧葬礼上私自使用照相机拍照“惊驾”而被革职。直到1911年又因为熟悉洋务而被清庭重新启用,出任川汉铁路督办大臣。结果正好赶上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及辛亥革命,刚刚上任的端方被革命军处决。临时副总统黎元洪下令将他的头颅割下,作为战利品运回武汉公开展示,曾经一度令万人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