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些年来,印度因其狂热的民族主义对外政策而频频与包括我国在内的邻国发生冲突,无论是挑起边境冲突,还是参加美日澳同盟,其势头看起来汹汹如浪窜鼎沸,但是理性的观察者并不相信印度有改变国际局势的力量。最近,由于新冠疫情的肆虐,印度国力呈现出颓势,距离成为世界大国的理想又远了不少。但是在几十年前刚刚立国的时候,印度对于成为世界一流大国有着很大的信心。要看印度的大国梦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梦碎的,我们要将视野放到印度的国父尼赫鲁的身上。

一、尼赫鲁的生平经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年出生于今天印度北方邦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当时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印度本土精英以学习英国文化为荣,尼赫鲁的父亲莫提拉尔·尼赫鲁就是如此,他对自己的儿子也以此来要求。尼赫鲁从小就接受了完整的西式教育,还曾留学英国。回国之后,他却成为了著名的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当时印度本土最大的政治势力是由印度本地精英组成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尼赫鲁是该党的左翼领袖。20年代,尼赫鲁曾走访欧洲,了解到当时的各种左派思潮,还曾于1927年出访莫斯科,这些都奠定了他的左翼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伦绅士打扮的莫提拉尔·尼赫鲁

这些经历让尼赫鲁的头脑当中产生了世俗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倾向,欧式教育让他对神秘主义的印度教思想不感兴趣,而左翼社会主义思潮又让他无法认同印度教内部森严而残酷的种姓制度。在当时的印度本土精英当中,一部分人和尼赫鲁有着类似的想法,他们主张一种世俗主义和更具包容、平等精神的民族主义,而一部分人则走向了回归印度传统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路线,这些人的代表就是著名的“圣雄”甘地。从长远来看,尼赫鲁的世俗民族主义是更符合印度未来发展的,因为印度虽然以印度教人口为大多数,但国内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穆斯林、基督徒和其他教派成员,不过当时的印度各界以争取独立为首要目标,彼此之间的矛盾还不算特别尖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地

二、尼赫鲁的印度社会主义

经过国大党的长期斗争,印度终于在二战之后迎来了独立。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领成立,此时印度还在名义上奉英国为宗主国。1950年1月,印度新宪法颁布,印度正式建立共和国政府。在印度独立初期,由于印巴分治,印度国内的教派矛盾极为尖锐,印度教领袖甘地多次出面呼吁教派团结,结果惹恼了印度教极端分子,1948年1月30日,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了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地遇刺

甘地之死导致印度教民族主义分子声名扫地,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左派趁机宣布印度教国民志愿服务团为非法组织,并逮捕了大批印度教极端分子。印度教国民志愿服务团一直到今天还是全印度最强大的印度教组织,在国大党长期执政期间,该组织受到压制,一直到80年代国大党衰落之后才重整旗鼓。凭借这一系列事件,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左派坐稳了自己的地位,1951年9月,尼赫鲁正式成为国大党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教国民志愿服务团成员

印度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国之后,国大党就联合其他党派获得了无可撼动的执政地位,国大党主席尼赫鲁也就成为了印度首位总理,这也就意味着国大党左派得以将其治国理念贯彻下去。国大党左派的文化和宗教主张是宽容的世俗主义,而其经济主张则是社会主义。当然,我们不能以中国人的思维去理解尼赫鲁主张的社会主义,印度国大党将他们理解的社会主义定义为“生产上更重视社会利益,分配上更重视分配和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和他的女儿

三、尼赫鲁的成就

从1951年开始,尼赫鲁的印度式社会主义便效仿苏联模式,按照五年计划的方式规划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一五”计划期间,国大党还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上,而到了“二五”计划期间,尼赫鲁便提出了加快印度工业化水平的主张,而他的积极主张的负责人就是政府的首席经济顾问马哈拉诺比斯,于是,这种依靠政府投资快速拉动工业发展的模式也就被称为“马哈拉诺比斯模式”。由于尼赫鲁长期担任国大党主席和印度总理,这种经济模式得以维持下去,到1966年,印度已经完成了三个五年计划,其工业化水平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总理尼赫鲁

众所周知,种姓制度不仅是印度教最大的原罪,也是束缚印度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留学英国并且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尼赫鲁对此深恶痛绝,他曾公开声称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并且经常谴责印度教对印度发展的负面作用。为此,尼赫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诸如宣布废除种姓制度,废除种姓以及宗教差异而导致的通婚障碍,对低种姓人群以及穆斯林和基督徒等少数族群采取政策倾斜,促进男女平等以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等。在尼赫鲁执政期间,著名的贱民领袖安培多迦尔担任了政府内阁成员,一直到今天,安培多迦尔还被印度的贱民阶级视为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贱民出身的政治家安培多迦尔

尼赫鲁很清楚,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平等化,最顽固的障碍都在印度农村。英国殖民期间,印度农村形成了一套被称之为“柴明达尔”的中间人制度,这些被称为“柴明达尔”的地主们一般自己并不从事农业,而是采取层层转包的方式将大片土地租佃出去,从而获得巨额利润。新政府下定决心要取消柴明达尔制度,这自然遭到了地主阶级的坚决抵抗。经过一番政治斗争,国大党政府获得了胜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印度累计赎回了1.73亿英亩的土地,几乎彻底消灭了中间地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印度农村场景

由于明显的政绩,无论是尼赫鲁本人还是国大党都获得了巨大的声望,1951年的第一次大选中,国大党还需要联合其他政党组阁,而在1957年的第二次选举中,国大党在中央和地方的选举中都获得了胜利,1962年的第三次大选,国大党不仅再度赢得了中央权力,还赢得了几乎所有地方各邦的选举,尼赫鲁也因此得以三次连任印度总理。尼赫鲁不仅赢得了国内民众的拥戴,还成为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民众的偶像,1961年,尼赫鲁参加不结盟运动,并在几个月之后出兵收复了被葡萄牙强占了数百年的领土。从任何角度来看,尼赫鲁领导下的印度都非常接近于其大国崛起的梦想了,不过,连印度人自己也没想到,看上去如此之近的距离,居然难倒了尼赫鲁及之后的几乎每一位印度领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印度领导人 莫迪

文史君说

尼赫鲁的印度式社会主义产生于他本人独特的成长和求学环境,在印度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环境之下,贸然采取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策略,只会导致国家的混乱,从这个角度来说,尼赫鲁的政策是顺应国情民意的。国大党最初的几个任期也确实深孚众望,也为印度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只是当时的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尼赫鲁和国大党为印度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其中很多到今天还在困扰着印度,欲知后事如何,请读者们继续关注我们接下来分析印度历史发展的文章。

参考文献

迪·罗特蒙特、赫·库尔克:《印度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爱德华·卢斯:《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中信出版社2007年。

(作者:浩然文史·隔壁小王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