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悲催”的战败国,英法当年对“死对头”德国可是毫不客气:在《凡尔赛条约》中,胜利者明文规定德国不能研发和装备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连重机枪和冲锋枪都不行!

一战德军和他们的MG08重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德国人虽然战败了,可是他们骨子里还是很不服气的。仅仅十年后,德国新式机枪便开始“卷土重来”了。当然,在公开场合德国人也不太敢“明目张胆”地研发重机枪,精明的德国人开始考虑打“擦边球”:不让我们研发重机枪,那么我们就搞个通用机枪吧!

所谓通用机枪的概念,就是“轻重两用”机枪:以轻机枪的名义进行研发,但这种“轻机枪”只要略微改装下,就迅速“摇身一变”成了重机枪。

MG3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1934年,德国人终于搞出了MG34“轻机枪”,它可以和重机枪一样采用弹链供弹,所以MG34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通用机枪。

MG34优点多,但唯一的缺点却是“致命”的!给了MG42“可趁之机”

如果仔细观察这款世界上第一支通用机枪,MG34首先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还是它那高射速:它每分钟可以射出1000发子弹,而这样恐怖的射速,战场上完全可以把敌方步兵压制得“抬不起头”来。

MG34通用机枪射击动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由于MG34通用机枪的所有零件都是采用贵重金属,而且是经过一系列复杂工艺切削出来的,所以不仅成本高,而且加工时间长,重量偏重。而德军是打算将其作为“班用机枪”大量装备的,如果按照MG34的这种制造方式,即使德国的所有兵工厂开足马力去生产,也无法满足前线的需求。

于是,德国人开始了对MG34机枪的简化改进,最终催生出了更著名的二战通用机枪:MG42 。它和MG34制造方法完全不同,MG42的设计和生产都大量采用冲压工艺,让整个制造工艺流程更加简单,也更节约成本。

MG4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MG34的生产成本需要327马克,而MG42的成本仅为250马克。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一挺MG42所需的生产工时是75个工时左右,而制造一支MG34机枪则需要150个工时。

而且MG42机枪经过测试后,发现各方面性能并不逊色于MG34。像这样一款“物美价廉”的优秀机枪,当然很快就受到德国军方高层的大力支持,经过一些细节上的修改后,1942年MG42机枪就开始大量生产并装备到德军,作为步兵班的火力支柱。

MG42虽然是MG34的后继品,但它的知名度要超越MG43!如果让后世来评出“二战最佳机枪”, 答案可能会变得十分唯一:非大名鼎鼎的MG42莫属。

“咆哮”中的MG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通用机枪之一,MG42的设计概念比MG34更领先于时代,其优秀的性能也给盟军士兵留下了深刻的恐怖心理阴影。

像“希特勒电锯”、“撕布机”这样带有血腥的诨号,也更是“擦亮”了MG42机枪的赫赫威名。而相比之下,作为通用机枪的“鼻祖”,身为MG42“前辈”的MG34通用机枪,反倒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了。

MG34其实更货真价实一些,众多独特的优点是不容“抹杀”的!

不过如果我们将这两款德国通用机枪仔细对比下,就会发现MG34其实要比MG42更“高级”,更货真价实一些:

其实在MG42制造之初,英美方面就已经获得了这方面的情报,不过当时他们对这款“冲压”出来的机枪是嗤之以鼻的。因为在当时机枪制造的常识中,冲压出来的机枪无疑就是做工“粗糙”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英美方面认为从MG34到MG42,德国人的机枪其实是在逐渐“粗制滥造”。由此可见,冲压出来的机枪确实在质量方面,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不尽如人意”的。

但是,德国人最终却给了全世界一个“惊喜”:他们冲压出来的MG42机枪超出了英美的想象,至少在实用性方面,要比人们事先预想的好很多。但是在做工方面不得不承认:MG34确实要比MG42好!

MG34相比MG42,它有着一系列独特的“优势”:首先MG34带有半自动射击和全自动射击方式,可以通过扳机调节,它的扳机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标记D,是半自动射击,上面为E,是全自动射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早期的MG-34可以调节射速,从500-900发之间进行调节。只不过后来这种调节方式被取消了,虽然实用但确实比较麻烦。毕竟MG34的射速较MG42要稍慢一些,在战场上不做射速调节的情况下也够用。

另外,由于MG42的平均射速要稍高于MG34,而且它只能连发,因此从枪管寿命来看,MG42显然要低于MG34。MG42机枪如果持续射击20秒就必须要更换枪管,当然并不是直接报废,而是扔一边晾着,用多根枪管来回更换,一般每挺MG42机枪都会配备三根枪管。

仔细看,MG42间隔点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高射速也不一定全是“好事”,一般而言,班组机枪的射速在600发左右最合适,既可以压制敌人又能减轻弹药压力。由于MG42的这种高射速性能,所以MG42射手在实战中一般都是采用短点射,不然一整条弹链可能就几秒钟“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而MG-34另一个优势就是枪管更换快速,它的机匣前方有一个枪管固定栓,只要轻轻按动一下就可以扭动机匣,然后就可以直接抽出枪管。当年,在更换枪管的速度上,能和MG34媲美的也只有捷克ZB-26和布伦机枪了。

MG34常见的弹鼓供弹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虽然MG34和MG42都使用的7.92毫米口径弹药,但是枪械本身结构变化巨大,枪管也不能相互匹配。而MG34能使用弹鼓和弹链两种供弹方式,而且它左右两侧都可以进弹。

MG34供弹用的弹鼓,实际上它和正常的弹鼓也不太一样,它里面塞的其实是一条50发的弹链。所以这个所谓的弹鼓,其实是个弹链盒而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弹鼓。当然,MG34机枪也经常使用75发弹链供弹。

MG34供弹用的弹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MG42通常情况下只能用弹链单侧供弹,所以它在射击时一般都需要一个副射手(负责在旁边托着弹链的,否则在射击时弹链有可能会绞在一起,也有极个别情况下一个射手边射击边自己托弹链)。当然了,也有一些被改造过的MG42机枪可以装弹鼓,但是数量极少。

缺人手,只好自己拖弹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MG34还有一个“大优势”:就是它可以非常方便地安装到战车和飞机上,因为它的枪管是圆的,可以伸出坦克和飞机上的圆形射孔尽情射击,而MG42的方形枪管是不适合这种圆形射孔的。

MG42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原因就一个:更简单更便宜

如果单论“制造工艺”,MG42其实根本就没有MG34那样“做工精良”。但优势也许也是一大劣势,MG-34这挺机枪的枪机组件都是非常精密的,枪机、机匣需要大量特种钢,需要特定的微量矿物质的合金,而德国在这些资源上又是非常稀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MG34那复杂的结构和做工,也直接导致它在制造工艺上很“费时费力”!简直和做“精致的工艺品”毫无两样。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会诞生MG42机枪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冲压件不仅便宜,而且做工也很方便,也不需要那些什么镍、钨、钼之类的贵重金属。

要知道在大规模战争来临时,“精致”的武器根本就无法满足大批量装备的需求。而更“简单粗暴”的武器,由于它们能快速大量生产,所以才会受到军队高层的青睐!

希特勒“电锯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期间,只有MG-42机枪能大量满足德军在前线的需求,甚至都装备到了每一个步兵班。而德军步兵班也都是围绕着这挺MG-42机枪为中心,形成一个“密集火力网”。另外再说一下,当时德军系列中还有重机枪排,每个排都有4至6挺带有三脚架的MG-42重型机枪。

两款“希特勒电锯”各有所长,但战争结束后MG34消失,MG42还在!

但不管怎么说,其实MG34和MG42是“各有优势”!正因为这一点,尽管战争中“物美价廉”的MG42大规模量产,但MG34机枪却依然一直没有停产。而实际上,战争就算打到最后一天,德军很多部队都没有换掉自己手中的MG-34。

MG-3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有人说MG34是专门配发给德军空降部队用,这是错误的!GM34战争中可是出现在“各个角落”。MG34从1936年开始生产,至1945年德国投降时才停产。近十年时间它总共生产了345109挺,而MG42有一数据显示是高达100万支。

但个人认为MG42的真实产量应该在70万支左右,MG34和MG42两者总产量加一起为100多万挺,这个产量才比较贴近二战德军真实装备情况的。而至于这两款机枪的“电锯优劣”之争,其实就个人喜好而言,肯定MG34更好;但对于国家战争机器来说,能快速大规模量产的MG42要比MG34更好。

MG-3通用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二战结束后,“精致品”MG34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MG-42却没有因为战争的终结而消失!战后MG-42还不断出现了很多后继型号:1958年莱茵金属改进MG42后,经历了MG-1和MG-1A2等型号,最后成型MG-1A3,也就是著名的MG-3通用机枪。

《历史杂谈驿站》图源网络,侵删!作者:二战靓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