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科技发达的时代,患上了“手机癌”的人可是真不少,

吃饭时候拿着玩儿,睡觉前也得躺着玩儿,甚至找不着手机一会儿就犯起焦虑,

但也正因如此,就更应该有这样的忧虑——

万一哪天要是意外孤身流落到荒岛上,或者突然出现太阳耀斑现象导致大范围通信中断以及网络瘫痪时,

人们到底该如何自处?又该怎么确保自己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尽快适应并继续正常生活下去?

这不,最近法国就有个组织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项为期40天的极端隔离实验,名叫“Deep Time”(深度时间)。

实验的地点选在了位于法国西南部Ariege省的欧洲体积最大的洞穴——Lombrives Cave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务负责人Christian Clot表示,进行这项实验的出发点其实是受到了新冠疫情期间封锁隔离政策的启发,

参与者将没有任何的报酬,纯属就是为了科研目的,由志愿者们自愿选择参与,

而最终确定的15名志愿者年纪在27-50岁之间,他们的职业也不尽相同,

有生物学家、珠宝商和老师,这些受试者将在均温为12摄氏度及95%湿度的洞穴中生活40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可以带进去的基础生活物品,就只有食物、水、帐篷以及脚踏发电机这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3月14日那天晚上20点整,15名志愿者们开始正式进入Lombrives洞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是进入到洞穴内部,里面是几乎接收不到任何自然光源的,

不过进行这项实验的组织工作人员们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在这儿设置好了一个巨大光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者们就在这个光源和手电的指引下,一步步进入到了实验进行地点...(澳洲第一大网红抖音账号“微悉尼”,带你看遍澳洲生活那些有趣的事儿!留学旅游移民必备!请在抖音号搜索“微悉尼” ,我们在这等着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大家先是分配好各自的装备,再互相嘱咐了一下儿相关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寻找到适合的位置,把属于自己的小帐篷扎好,

这样一来,住的问题就算是解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去的第一个晚上,大概是这么将就着过了,

第二天早上一起来,他们便集中到位于巨大光源底下的实验中心捣弄起了攀爬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实验组织机构在吃这方面只提供食物,但水还得靠他们自己在洞穴里获取,

而能够饮用的水只能在洞穴上方的水井里获取,这就必须得带着水桶再利用绳索攀爬上去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有些艰难,但至少饮水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得到解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负责上去打水的人之外,剩下的另一部分人则是在实验中心整理带进来的口粮,

这样的分工合作,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他们忙完这些个事后也到饭点儿了,擅于烹饪的几位志愿者便到厨房做起了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饭做好后,大家就围坐在实验中心的大桌子上边进餐边聊天,

虽然没了手机和其他的电子设备,但他们交流和沟通反而因此变得更多了,

互相了解的进度变得更快,氛围也更加融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结束了一天,他们回到自己帐篷里休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志愿者们每天都会在小板子上记录一下日常,

毕竟没有了手机这类网络设备和任何外界自然光源的辅助,就等于彻底失去了时间概念,

所以就必须通过身体的大概运作规律进行推测,这也正是这项实验的目的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必要时候,还得分配些人用连接到发电机上的脚踏车设备踩上一番好维持电力供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闲时间,他们也会一起下棋玩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么就是开个小会,轮流发表下自己在适应这种生活时的感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隔几天还会使用带进来的简易医疗设备,对自己进行一番基础身体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还在志愿者中那位生物学家的带领下,研究起了洞穴里的一些植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了电子设备的陪伴,生活似乎因为“原始”一些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当然,活动组织方也通过多种方式对志愿者们的安全进行保障——

利用在实验中心设置的摄像头对监控他们的睡眠、社交互动以及行为反应,以此收集实验数据,

还事先将迷你温度计装在胶囊内给志愿者们服下,以监测他们的体温并在排出体外后把数据转移到手提电脑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无时间参考物的情况下,志愿者们依靠睡眠周期来计算在洞穴里过了几天,

但其实最后他们大部分人都算错了,不少人在40天时间到了时还以为至少要再过7到10天,

因此观察他们的科学家团队就必须进入洞穴中,告诉他们已经可以出来了!

在4月24日那天,这15名志愿者终于在戴上特殊保护眼镜走出了洞穴,

许久没有见到过太阳的他们,在被阳光照射到身体的那一霎禁不住兴奋地喊道:

“外面真的好暖和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这种得以“重见天日”的感觉很是开心,而且志愿者们在出到山洞外后看起来都相当疲惫,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15名参与实验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想要再回到洞穴中继续生活!

因为他们在里面进行的一项团体研究项目还未彻底完结,纷纷发起了想要回去把它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说手机这类电子设备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千万别过度依赖,

像这样回归下比较“原始”的生活,说不定会有更美好的发现~

延伸阅读

中国男子和食人族同吃同住 拍下BBC都没拍过的画面

01

之前在一万一晚的非洲酒店,能玩到什么?提到,我曾经拜访了当地的一个原始人部族,里面的人住在这么样的房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子里没灯,甚至没有窗子,大半天的也非常昏暗,乃至于手机啥都拍不出来,相机开到最高ISO,还是会不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导告诉我们,本来这些人祖祖辈辈以打猎为生,后来他们住的地方被划为自然保护区了,政府和他们交涉不让他们打猎。

很多年轻人离开了部落,拥抱现代社会,但还有不少人留下来,选择原始部落的生活。最后这些“原住民”,也就和全世界各地的不愿意拥抱现代文化的“少数民族”一样,成为了被参观的景点

这些人也需要钱去交换一些生活必需品,所以也乐于被“物化”,成为活的风景,供人参观。

非洲90%所谓“原始人部落”,也都基本和坦桑尼亚这些原始人一样。这些原始人其实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种风景,他们展现他们的风土人情,然后收获一些美元供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各取所需,完全可以理解。

知道了这一点以后,我就逐渐对网络上大部分博主的所谓“揭秘原始人生活”的人不感冒了。

因为那些博主,要么根本就没去看过原始人,所有的信息都是从网上道听途说。要么就和我一样,只是简单去玩了一趟,和原始人呆了几个小时拍了几张照,根本连真正的原始生活一点边都没摸到。

虽然没有真的接触过原始人,却都喜欢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审视这些原始人的生活,字里行间都在表达原始人多么蒙昧无知,和现代社会如何脱节,仿佛和我们都不是一个物种一样。

总让人想在内心深处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澳门失眠,快手上刷到的这位原始人博主李忆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他的主页会发现,他为了找原始人,斥巨资雇向导、买礼物、辗转多处,最后才得以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付了很多钱之后,还是不得不进入深山老林无人区,一徒步就是十几天拍素材,洗澡还得去有鳄鱼出没的曼伯拉河里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又肯花钱又肯吃苦还不怕危险的博主本来已经不多了,探秘原始文明的过程又危机重重。

从上个世纪开始,许多闯入原始部落的探险家都有去无回。

远到1961年,一群由牛津大学的大学生组成的探险队伍去往亚马逊丛林深处,遭受印第安部落的袭击。

领队梅森身中八箭,头部和大腿都被棍棒敲得血肉模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查德·梅森最后被原始人杀死

近一点的,就在2018年,还有一位探险家去往印度一座岛屿上探访原始部落,没过多久就被原住民杀死,曝尸在沙滩上。

于是,李忆的粉丝想催更又不敢,每天看着不更新就怕他是被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真正让我觉得佩服的,还是这位博主和原始人同吃同睡,真正融入原始部落的生活,再用非常平等的镜头语言和解说,事无巨细地和我们介绍原始生活中的种种细节——

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甚至有什么娱乐爱好,宗教习俗。

02

比如这个视频里,他拍了土著人如何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情况下,经过砍伐、去皮、清洗、过滤等过程,把大树树干中的淀粉部分提取出来,让它最后变成可以吃的淀粉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淀粉饼叫sagu。

而把这东西放在竹子里加热,则又是另一种当地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这是当地非常重要的一种食物来源,也是原始森林不适合种植庄稼的情况下,这些原始人得以生存至今的智慧结晶。

就很有意思。

还有这个视频,他记录了当地人如何把一种叫ruameila的植物变成食物。

这东西长在很高的树上,先得想办法把它弄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把果实部分全部去掉,只留外皮,放在锅里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从种子里煮出果酱,大概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东西可以配着上面提到的sagu一起吃,就是把ruameila撒到sagu上面,一起吃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主亲测,这东西特别黏、咽不下去、特别苦,味道一言难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完了sagu配ruameila,主播又跟着土著人一起啃起了树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著人把这叫做“甜点”,因为仔细去嚼会有甜味。不过你也看到树上面的泥了,也确实不好吃....

但主播也表示,我们觉得不好吃是我们吃不习惯,原始人吃我们的食物可能还觉得不好吃呢。在很多人甚至无法平等对待本省菜和外省菜的状态下,能这样说,真的已经很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整段的制作过程连BBC都没播出过,你在网上搜索“ruameila”,出来的其他视频都是些风光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忆拍摄的视频,算是全网独一家。

像这样从点点滴滴介绍野人生活的视频还有很多。

比如这个视频介绍他们怎么给自己做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较有趣的是,这个部落是男人负责做衣服给女人穿,对于还处在原始社会结构的人类来说,女性承担着生育哺乳的责任,拥有极高的地位。

也有人好奇,食人族生病了怎么办?

李忆发现,食人族特殊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几乎很少会有得大病的机会,看似落后的生活方式,还挺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他们吃饭也是男女分桌的,未婚人士还会单独摆一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很多人最关心的,食人族早就不吃人了,历史上食人族吃人也不是因为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食人族为什么不愿意融入现代文明,李忆也做了专门的解说,他们认为热带雨林里的物产足够丰富,完全可以让他们延续当下自给自足的生活。

我们认为更好的生活方式他们未必适应——对他们而言,饿了就打猎采摘,渴了就喝泉水,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就足够了。

看他的视频,你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这些原始部落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出现的。

没有居高临下,没有颐指气使,李忆甚至很少强调“我怎么看这些原始部落”,而是把这些原始人的生活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也是他的视频好看吸粉的秘诀。毕竟吸引人的是原始人的生活,而不是主播的优越感不是吗?

除了上面那些展现土著人日常生活的片子,在这你还能看到原始人想家时的忧郁、母女之间温柔的表情、战士遇到外族人时的英勇无畏、以及和他一个外族人从警惕到友好最后主动分给他吃食物的种种转变。

他说,即使和原始人处在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下,连语言都不通,但传达善意的方式是共通的——微笑,表明自己没有任何攻击性,带来礼物,不过多打扰对方的生活,是放到任何一个社会环境下,都通用的礼貌。

这一切都在清楚明白地向粉丝传递一件事:原始人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现代人可以好奇他们的衣食住行,但没必要把他们当作怪物,更没必要教导他们如何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姿态太高的人是没办法发现其他人、其他文化、其他文明中的美的。

看起来那些沙文主义者不可一世,但其实他们的世界很小,反而吃亏的是他们。

也正因为李忆不是这样的人,我们才得以从他的视频里,看到柔媚而坚毅的达尼族女性: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姿飒爽的雅丽族部落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忆的视频宛如一部部制作比较粗糙的小型BBC纪录片,让我们沉浸在巴布亚群岛上原始部族的生活里。

但是BBC纪录片可不会回你消息,和你开玩笑...也不会用唠嗑的状态和你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我介绍的还不及他精彩视频的百分之一,所以如果要感受这种来自原始世界的魅力,还是建议去看视频。

总之感谢主播的辛苦,也钦佩主播的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看到这,一些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主播在利用原始人赚钱吗,有啥意义。

把话往最难听的方向去讲确实是这样。

但李忆从2018年发视频到现在,三年了一共只发了61个视频,至今400多万粉丝也从没发过一个广告视频。而且就算他未来发广告了,也不能因为人家赚钱了就否定这些视频的意义啊。

往大了去讲,哥伦布当年出海航行,是为了去到印度和中国进行贸易赚钱,结果阴差阳错发现了美洲,不能说他最早是为了赚钱,就否定他发现美洲开启航海大时代的意义不是吗?

往小了讲,就算李忆的视频让他赚到钱了,也没对谁有损害呀。

首先,如果没有这些探险家,可能我们这辈子都不可能知道这些巴布亚群岛里的原始人生活是什么样的,也无法了解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毕竟去到那里需要大量的钱、时间,同时还要能吃苦、有勇气。

至少我暂时没有这个勇气。

而且,就算你真的去到了那里,看到的也不一定这么好玩。至少我在坦桑尼亚看到的原始人生活是非常无聊的,其实就是日常生活而已,必须像李忆这样和原始人同吃同睡,再经过一系列的二次加工,配上解说,最后才会让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有趣的故事。

最后,李忆出手大方,给当地的现代人带去了不少外汇收入,给原始人也带去了很多吃的喝的用的。

还有一个细节是,李忆发现,在当地,即使是住在城市里的,试图融入现代文明的孩子,也因为没有条件,会被父母从学校带回来,去河里抓鳄鱼。 但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在中国,应该正是读书的年纪。

于是李忆公开表示,要资助一个给他做过向导的小孩接受教育,真是 一个充满关怀和尊重的瞬间。

现在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尚未结束,第三世界旅游业受到很大打击,这些土著又不懂互联网,更不可能知道怎么通过网络获得流量,赚到钱。

于是最近一两年,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不乐观。

某种意义上说,李忆需要探险,通过探访原始部落的生活得到关注,原始部落的人也同样需要李忆这样的探险家,把他们的生活传播给更多人,再用获取的流量和收入反哺他们。

如果你仔细看过李忆的视频就会发现,所有土著面对镜头都没有羞怯,惶恐,被冒犯的感觉。

也许他们知道李忆拍摄视频意味着什么,也许他们不完全知道,但至少对这个陌生人充满信任。

本质上,这是一件三全其美的好事:

李忆收获了粉丝,分享了自己的冒险经历,观众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当地人也因此获得收入维持生计。

甚至可能未来某一天,这里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开发,当地土著也会在保有一部分原本生活习惯的同时,逐步接受现代文明。

巴布亚新几内亚会成为一个更富足,更安定的国家。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很好。

这也是在当下,探险全新的意义。

总会有一些人,把自己作为桥梁,连结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世界。

他们值得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