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一种情意叫心手相连,有一种关系叫守望相助。东阳和义乌本是一家。《东阳市志》记载,秦时(前221—前207年),推行郡县制,东阳地为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平陈,废会稽郡改东扬周为吴州,废金华郡置婺州,废吴宁县入诸暨,分五乡入乌伤。大业初(公元605年)废吴州置越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罢郡治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武德七年,改乌伤为义乌。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以义乌(原乌伤县)之东冲要地及废吴宁故地为东阳县,隶婺州。

东阳与义乌山水相连、人缘相亲,历史上“同城”同根。如今,两地强强联手,着力推进同城化,共建都市区。在此背景下,即日起,东阳市融媒体中心和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讲述东阳义乌两地渊源与情谊,展现两地间的交流与合作、融合与发展。

今天,东阳义乌两地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同文连版内容,共述东义两地情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报同文报道

东义同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望道、蔡慕晖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复旦大学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早年就读于浙江金华中学,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9年5月回国。同年6月,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1920年2月-4月,陈望道在故乡义乌分水塘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8月出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并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革命实践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1919年至1921年间,陈望道还翻译和介绍了《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等书,为传播真理作出重大贡献。

1920年5月,陈望道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工作;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2月起,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1923年秋天到1927年,陈望道在上海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

1940年秋,陈望道赴重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1942年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1946年6月,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第一任校长。

陈望道曾任旷世巨著《辞海》总主编,撰写《漫谈“马氏文通”》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

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因肺部感染逝世,终年8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慕晖(1901-1964),号葵,名希真,浙江东阳虎鹿镇人,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35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回国后任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世界女青年会理事,长期从事妇女解放运动,为了宣传妇女解放,她发表了数十篇有关妇女问题的论述。诸如:从家庭出发讨论妇女问题;女青年会对于儿童事业的责任和能力;妇女职业与婚姻;我的恋爱观;女工保护问题;两性间的思想问题;经济独立与精神独立等等,涉及了卫生、妇女职业与婚姻、新从夫主义、职业与家务、女工保护问题等诸多有关妇女解放的问题。此外,蔡慕晖还身体力行到基层妇女组织中去做讲演,参加福建、香港、广东等地女青年会乡村服务区的成立典礼等。同时为上海大学、中华艺术大学、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一生著译有《新道德标准之建立》《独幕剧ABC》《世界文化史》《强者的力》《艺术的起源》等,被家乡百姓誉为“东阳第一才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妇联执行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和全国文联代表。1964年11月13日,蔡慕晖因病去世,终年64岁。

书写伉俪情深

蔡慕晖出生于虎鹿镇蔡宅村的一户医生之家,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有6个弟妹,其中便包括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在虎鹿镇小学读到五年级后,因父亲蔡人淦到杭州开设诊所,她随父母到杭州定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20年至1927年的这段时间,蔡慕晖相识了老师陈望道,并互相渐生爱慕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9月,蔡慕晖与年长10岁的陈望道结婚,婚礼在东阳蔡宅乐顺堂举行。整个婚礼简单、文明又浪漫,他们既不放鞭炮、吹奏,也不办酒宴,乐顺堂正中悬挂着孙中山像,案上放着红烛、鲜花和两张彩色花纹的结婚证书。风琴伴奏下,几名学生唱着《春天的快乐》,唱罢,孩子们献花,婚礼全程不到一个小时。他俩的这一举动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男方到女方家里举行婚礼,有入赘之嫌,可他俩自由恋爱、志同道合,全然不顾及投来的那些异样眼光,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笃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望道和蔡慕晖的婚礼举办地——蔡宅乐顺堂。

婚后第二年,陈望道因保护左派学生被迫离开了复旦大学,从事出版写作工作。蔡慕晖赴建德女子中学任教,主编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的《微音月刊》。1933年9月,陈望道去安徽任教,11月从安徽大学回到上海,与新婚不久的妻子会面。短暂的相聚难分难离,他们摄影留念,陈望道还在其中的一张照片背面写“菊花时节望道从安徽回到上海看慕晖,两人纵谈今前今后事历七日不倦,仿佛我们始恋时。临别尚觉谈得未畅,摄此留念。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望道补于安徽大学文学院”。

蔡慕晖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教育、哲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37年回国后,任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世界女青年会理事。因此,她经常去全国各地指导工作,1942年至1944年间又多次赴印度、欧洲、美国等地考察交流。而陈望道于1935年前往广西师范大学任职,1940年又辗转去了重庆。他们夫妻俩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聚少离多。也许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陈望道不是位称职的丈夫,但蔡慕晖无怨无悔。

1944年初夏,可能是好久没收到丈夫的音信,蔡慕晖实在放心不下,赶往重庆北碚,方知陈望道为了建立“新闻馆”,冒着烈日酷暑到处募捐。新闻馆建成了,可陈望道因过度劳累病倒了,从那以后,蔡慕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丈夫。

抗战胜利后,1946年蔡慕晖随陈望道回到上海;1950年,蔡慕晖任上海震旦大学外语系代系主任;1952年,因高校院系调整,蔡慕晖从震旦大学调入复旦大学外语系任教。在外文系任教的同时,蔡慕晖还是复旦校工会的副主席,热心于创办托儿所等为复旦员工服务的各项工作。

作为妻子,蔡慕晖对陈望道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陈望道曾对儿媳说:“每次我吃苹果,你婆婆总是吃苹果皮,还说苹果皮的营养价值高。”两人的爱情令人动容。

文字整理: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图片:记者 胡扬辉

本文编辑: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