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剧,火了。

开播后马上成为豆瓣热门榜第一。

还隔三差五地登上微博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大家的评论。

被气死的有,引发深思的有, 焦虑飙升的也有。

原因很简单,它聚焦的是当下中国家庭都得面对的两个字:

内卷。

辅导班,学区房,奥数竞赛……

令所有家长「闻风丧胆」的一切,都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这部剧之前,先来了解一个概念:

鸡娃。

即打鸡血式教育孩子。

信奉「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在孩子小学阶段就开始了鸡血教育。

不断为孩子安排课程,让孩子像永动机一般不停歇地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欣的角色,田雨岚,就是这样一名鸡娃的家长。

她每天都很焦虑。

虽说孩子子悠从小成绩优异,名列前茅。

但现在正值 五 年级,马上 面 临小升初的关卡。

她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考进私立的初中名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她给子悠报了满满当当的辅导班

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背单词,晚上很晚还要刷题。

除了学校的课程,还要学习奥数,参加各种竞赛。

放松、娱乐、玩耍之类,根本不存在。

子悠喜欢踢足球,每周只有周五一节足球课。

但田雨岚还是把课退了,换成奥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甚至专门做了一个架子,告诉子悠:

你唯一的任务就是用获奖证书把架子填满。

这话,成年人听了都害怕,更何况一个11岁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有一个细节,抠手指。

每当被加码的课程压到喘不过气来,子悠就不停的抠手指。

就算抠出血了,也浑然不知。

明眼人都知道,子悠的心理健康已经明显出现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家长不止田雨岚一个。

子悠的班级里,几乎所有孩子都在外面上辅导班。

就算学校再怎么强调,不要剥夺孩子休息和娱乐的权利。

但一到活动时间,还是有大量家长来把孩子接走,去辅导班上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南俪夫妻二人是绝对的异类。

他们对待孩子欢欢,奉行的一直是快乐教育,快乐童年。

不愿意让孩子超负荷,更反对辅导机构的填鸭式教学。

平日在家里,也十分注重跟孩子之间的互动。

孩子喜欢唱歌和主持,就支持她去做。

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也没有责骂。

反倒细心沟通,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家庭关系。

南俪夫妻,几乎是只存在于虚拟作品中,模范般的家长。

可就算这样,也没能换来让人满意的结果。

在所有的同学都疯狂加课辅导的情况下,没有参与辅导的欢欢成绩自然排到了倒数。

班里原本跟她关系不错的同学们,开始嘲笑她是个笨蛋。

欢欢受到侮辱,回到家哭着要求上补习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这一幕,真是让人细思极恐。

慕强的种子,已经潜移默化地种到了孩子心里。

他们还在小小的年纪,就开始在心中给大家分出三六九等,拿着有色眼镜去评判别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俪二人原本的目的,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没想到在这种环境里,欢欢变得根本不快乐。

无奈之下,他们也只好把孩子送去辅导班,被迫加入了教育内卷的大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这种恶性追逐根本没有尽头。

考满分根本不结束,而是开始。

超纲学习,奥数竞赛都是基本操作;提前学习高年级内容,也是人人必备。

你让孩子起早贪黑刷题,搞题海战术。

那我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就找好英语家教,从头打造语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的父母都在焦虑,所有的孩子都在痛苦。

剧中有个很生动的比喻:

一个剧场里,大家原本都坐着看演出,突然前排有人站起来了,逼的大家不得不也站起来。

最后,从一起坐着看变成了一起站着看。

更多的付出,换来更差的体验。

看到了吗。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教育内卷当中,所有人都是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剧播出以后,出现了很多声音说,剧情太夸张了。

哪有家长疯魔到这种程度?

但悲哀的是,现实只会比剧更夸张。

之前有一位博主,卧底某鸡娃家长群。

在里面的所见所闻,简直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恐怖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下三代,一家五口。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这场战争中幸免。

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八点半,孩子所有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一岁开始学英语,三岁开始学乐器。

一个上小学的孩子,需要同时学围棋、珠心算、古诗、网球。

编程课更是早早的安排上,甚至有「小学五年级才学是不是太晚了」的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们竞相晒出自己的鸡娃计划,洗澡、吃饭等项目严格规定时间。

「牛蛙」「青蛙」……

「荤鸡」「素鸡」……

所有的孩子都被贴上了标签,仿佛没有感情的提线木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以为这已经够可怕了?

还有更甚的——

「鸡娃不要紧,只要早恋真。」

第一次看到这个口号时,鱼叔简直是云里雾里。

家长视早恋如洪水猛兽这么多年,怎么突然之间转了性,开始鼓励了?

仔细一研究才发现。

原来口号的主题是,「提前过滤筛选,锁定阶层合适的亲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群里把昵称后面加上F/M来表示性别。

每一次发言都是一场暗戳戳地抛绣球。

期待某个瞬间,有跟自己阶层相得益彰的家长现身。

然后两人钦定一场不知能否兑现的遥远联姻。

在孩子学还没上的年龄,家长就已经在研究,给TA找什么样的伴侣才可以提升阶级了。

这场新时代下的特色婚姻包办,简直跟童婚一样恐怖。

在这些家长眼中的孩子,到底是鲜活的生命,还是人形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家长自己不会这么认为。

他们已经把所有的期望都倾泻在孩子身上。

想到自己为了孩子付出这么多,就暗自垂泪感动不已。

「我都是为了你好」「父母这辈子就指望你了」等PUA式道德绑架,填满了孩子的思维。

鱼叔实在不敢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需要背负多大的心理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丧偶式育儿,填鸭式教学,高压式管理。

几乎所有关于教育的可怕词汇,都在这里交映生辉,映照出一片畸形的光怪陆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可怕的现实,是谁的错?

或许很多人觉得,是高考造成了这一切, 是教育内卷的罪魁祸首。

但鱼叔想说。

高考确实不是最好的,但在目前却很难找到替代。

别忘了。

不管鸡娃大军每天再怎么焦虑到辗转反侧,那也是在有条件的前提下。

教育内卷,本质上就是一场中产阶级的凡尔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教育资源倾斜如此严重的情况下,那些贫困山区、落后农村的孩子,出路又在哪里?

《小舍得》里面有一个很典型的角色,米桃。

米桃拥有极高的数学天赋,奥数对她来说小菜一碟。

智商测试140,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天才。

如果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那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但问题是。

米桃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收入微薄。

能供米桃正常上学就已经很不容易,实在没有能力再给她提供额外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之处。

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压榨下毫无喘息空间,而有的孩子却看着自己稀少的资源望而兴叹。

昨天,鱼叔才写到求学艰难的问题。

一位中科院博士意外走红,他 在论文致谢部分,声情并茂地描述了自 己艰辛的求学生涯,让人敬佩不已。

可在敬佩之余,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样的寒门贵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到底遭遇了多少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上海的中产父母,正在操心孩子周末的马术课到底让谁去陪着上的时候。

落后山区的父母考虑的,是孩子下个学期的费用凑齐了没有。

高考,就是他们走出大山最后的希望,是这不公平的世界里通往上层的一个微小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考无辜,家长无奈,孩子无助。

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要鱼叔说的话,这个答案可能并不动听,甚至十分刺耳:

我们从根本上,搞错了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为了什么?

认识世界,开明精神,健全人格。

可事实上,这些都是附加项罢了。

最根本的目的,从一开始就说的清清楚楚:

「知识改变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对于教育的诉求,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改命」。

教育、学习,只是实现目的的方式。

能不能实现阶级跨越,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个逻辑下,不能改变命运的教育,就一定不是好教育。

「无法带来加分、特招的内容,不需要学。」

「什么抑郁不抑郁的,考试考你开不开心吗。」

类似这样的话语,恐怕我们已经听过太多遍了。

只要考试分数依然是进入名校的门槛;

只要名校文凭依然是职场上的重要筹码;

只要职业生涯还有带来阶层跨越的可能——

那这场畸形的内耗式斗争,就不可能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功利,多冷酷。

但,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人首先要生存,要生活,要占有更多的资源,来过更好的生活。

这样的欲望没有止境。

已经占有80%资源特权阶层,想把剩下的20%也拿到手。

中间阶层一边想锁死既得利益,一边想向上和向下取得更多。

底层则在日复一日的摸爬滚打中,拼命寻找一个逆袭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记得前面说的那个比喻吗。

剧院中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干脆开始爬梯子。

水涨船高,大家付出的越来越多,获得体验越来越差。

似乎大家都没想过,或者不愿意去想:

鸡娃成功了以后呢?

就算能进入名校,以后不还要面对职场内卷吗?

一环扣一环,什么时候才是头?

所以教育内卷,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失去了做一个普通人的安全感。

不是拔尖,就代表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现实就是,边际效应递减。

当大家都想依靠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的时候,这条路上的门槛也就越来越高了。

或许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悲哀地发现:

资质在平均值上下的大家,终于一同被封在了天花板内。

只有那些天才中的天才,才有资本从内卷大军中脱颖而出。

到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最简单的做法,鱼叔不说大家也能明白。

——从现在开始停止内卷,创造良性的大环境

只可惜这事,你我说了,都不算。

毕竟。

留给我们的资源本来就不多,不抢又能怎么办呢。

有人不清醒,一头扎进了内卷之中不肯回头。

那些尚且清醒的人,也被裹挟着不得不一同踏上赛道。

于是啊。

舞台上的戏越演越差,观众的梯子越爬越高。

可却没人有胆量,成为第一个坐下看表演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