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指环王》宣传海报。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这几年,经典电影重映十分常见,也总能吸引影迷的目光,这次轮到了《指环王》。

在电影史上,《指环王》载誉无数,堪称丰碑。三部曲共获得20多项奥斯卡提名,17次拿下小金人,为世界电影史之最。

尤其是最后一部《王者归来》,获得奥斯卡11项提名并夺得11个奖项,历史上达到此成绩的仅有《泰坦尼克号》与《宾虚》。同时,《指环王》三部曲的剧本还曾三次获得雨果文学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也是该奖项历史上唯一的三连冠。

在许多影迷看来,《指环王》无懈可击,每一个环节的表达都堪称完美。它兼顾史诗与内涵,友情与爱情并重,节奏舒缓时如诗如画,紧张时又如暴风骤雨极具张力。

电影故事性、画面和配乐相得益彰,而仅仅是“中土世界”的场景构建,就足以令人惊叹。可以说,《指环王》既是最具内涵的商业大片,又是最能兼容商业的艺术片。

可是,这样一部电影,重映时在一些中国观影者那里却遭遇口碑下滑,在各种购票平台上都能见到一星差评。

电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原本就是各花入各眼。有人对当年法国新浪潮电影推崇备至,也有人对它嗤之以鼻;有人喜欢《变形金刚》这种从头到尾酷炫、打到天昏地暗的爆米花电影,也有人就是喜欢安安静静的文艺片……

审美从来都是多元化的,我们无法定义和要求他人的审美,强迫别人一定要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指环王》截图。

对于《指环王》的奇幻题材和复杂剧情,人们当然有不感兴趣甚至不喜欢的权利。对一部电影打好评还是差评,是个人的自由。

不过,打分的个人自由理应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之上,而审美也有高低之分。具体到《指环王》重映版的评价,在购票平台上,以下这样的差评比比皆是——

“一个破戒指送了3个小时”

“剧情不吸引我”

“看的快睡着了”

换言之,在他们眼中,电影差是因为“太长了”,是因为“看不懂剧情”,是因为“没有结局”。

正如有人所说的,这些人评价一部电影的依据就是“我不爽,你就烂”,“不是在批评作品的质量,而是在批评它的门槛”。

那么,这些观众需要的又是什么样的电影呢?首先不能太长,然后要有高潮有结局,剧情和人物不能太复杂,总之一切要在自己的接受范围内,不能设置谜题与障碍,最好是“坐等投喂”式的爽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评论截图。

老实说,这样的观影要求,它是个体的自由,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没有什么可非议可鄙视的。

不过,“艺术与审美没有上限”,对于不喜欢但又被这个世界较广泛认同的事物,是否应该给自己的内心腾出一点空间,尝试了解和尊重呢?而对于世界影史上公认的经典电影之一,平心而论,一些人的审美层次,是否达到了相应的高度呢?

一个人可以不喜欢歌剧话剧,不喜欢梵高、达芬奇,不喜欢交响乐,但如果在全无了解的情况下,张嘴就是“看歌剧的人太装了”、“梵高的画难看死了,简直是垃圾”,不但武断,还自我设置了一块认知天花板。审美这事儿,有下限即可,无需设置上限。

对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无感,甚至斥责其为“垃圾”“劣质品”,却又以为自己喜欢的“爽文式”、碎片化视听作品很高级,这到底是谁的无知?

平心而论,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的迅速爆发,加之观影市场的迅速下沉,“片段式观影”已经成为不少人的观影常态。再加之近几年院线上映的“超长影片”可谓寥寥无几,不少观众只有“2个小时左右的观影耐心”,这些因素的叠加,使此次上映的《指环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指环王》截图。

在电影院里坐上几个小时看一部史诗片,或许超出了许多人的接受范围。不过,许多人晚上刷短视频,动辄三个小时,似乎一晃就过,一部公认的经典史诗片却成为认知鸿沟。这样的差别,或许已经不是单纯的“审美自由”。

如果气魄宏大的《指环王》都如此,那么那些节奏缓慢、没有剧烈冲突更没有反转等“爽点”的经典电影重新走入院线,又会得到怎样的评价?

如果娱乐只剩下对“快感”的追求,对高强度高频率发泄情绪的渴望,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单调了一点?这种对肤浅娱乐形式的依赖,又会不会让我们丧失某种能力?这确实需要反思。

□叶克飞(专栏作家)

编辑:丁慧 校对:卢茜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