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到老,学到老,为乡亲们好好看病,看到老。91岁的焦光宙著书育人、扎根农村,就为一辈子做好这件事。风雨七十载,拳拳医者心,他在用人生作答“为谁学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光宙

青年时代,焦光宙已经大红大紫,名震神州大地。

然而,无论是起步草根,还是蜚声杏林,或者归于平静,91岁的他仍行走在乡村阡陌,做人做事和行医的风格,始终一如既往。

在他心里,自己就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救死扶伤是份内的事,培养年轻医生也是份内的事。在没有精力育人时,他就专注治病,专注著书。他注定就是一名甘于平凡而更显卓著的医者。

造福乡野的“杏林无花果”

焦光宙大夫的寓所是一方普通的农家小院,坐落在小镇旁边的弥家村里,毫不起眼。小镇罕井隶属陕西省蒲城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衰。兴衰之间数十年,来来往往的人群,大多与这个小院交集颇多。

乍暖还寒的二月天,摔伤骨折的焦光宙,放心不下十里八乡患病的乡亲们,在术后康复中便回到小院里。穿过窗棂的春光落在桌面上时,他正坐在凳子上接诊。

从寓所大门到诊室之间,须从三株无花果树下走过,穿越一道拱门。拱门内外,庭院深深,无花果树冠遮掩处的一间陋室,空气和时光在这里恬静怡然。人来人往,窃窃而不嘈杂,屋里那些治病救人的事,或许只有窗外的无花果树知道。

每一次为孩子看诊,焦大夫询问病情时总是寥寥几句,从不赘言。而后,他从厚厚一叠手写病例中翻检出孩子的病历,新病老病融通考量。

当他拿一款老式的听诊器在手时,父母也掀开孩子胸前的衣衫,焦大夫边摁边听,有时会问一两句。随后,焦大夫攥着一把铝制的小巧压舌板,移步庭院中,让孩子仰躺在母亲怀里,张开小嘴巴,先看看舌头舌苔,然后用短尺摁住孩子的舌中,察看深处的咽喉。孩子在明亮的光线中开始哭闹的时候,焦大夫已经转身回屋。父母把孩子抱进屋里,放在一个微型磅秤上测量体重。对症下药,按体重定量,在这里是给孩子看病的铁律。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手法,焦大夫开出来的却是西药。这也不奇怪,诊所的特色,就在于中西医结合。配好的药片,被研磨成粉剂,用小纸片悉心包好,装在不同的袋子里,标记好次序,最多只开三四天的药量。这些繁复的工序,焦大夫从不让外人帮忙。

春去秋来,庭院里的无花果经风历雨,焦大夫也91岁了。耳不聋,眼不花,手不抖,记忆力比小伙子还要好。小院里络绎不绝的患者中,既有远道慕名而来的,也有方圆数十里相识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老熟人,无一例外,他们都是认准了焦光宙大夫这个名号。

缺医少药痛失亲人的悲惨记忆

小时候痛失亲人,在年幼的焦光宙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

解放前,富平老家极度贫困,吃饭穿衣都是大难题,看病吃药更是难上加难。那时候,白喉病接连夺走了四个兄弟姊妹的性命。

这种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让焦光宙立志学医。“那个时候就想把医学好,就想当一名好医生。”作为一个贫困农家子弟,焦光宙学医之路充满坎坷。

迫于生计,14岁那年,焦光宙流落到西安街头。

一个药房老板收留了他。此后,他成为药房的一名学徒。说是学徒,其实更多的时间是帮老板娘抱孩子、打水、扫地,帮老板跑跑腿。白干了三年之后,他被老板找借口扫地出门。几个月后,他辗转到广济医院当学徒。一直当学徒的焦光宙,迎来了西安解放,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凭借六年学徒生活的积淀,焦光宙从2000多个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考上了陕西省卫生学校。“卫校只招120人,我压根没想到自己能考上”。

苦难的经历,让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焦光宙追忆当年的学习经历,“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把那个书往烂的背,学校里教的那些书我都能背过。”

学医背书的历练,锻炼了焦光宙惊人的记忆力,也让焦光宙在学医道路上走的更稳,走的更远。

卫校毕业后志愿到陕北山区工作

如饥似渴的学习,让焦光宙获益巨大,成长迅速。

1952年,从省卫校毕业的焦光宙,没有留在西安,也没有回老家富平。他向学校申请,志愿要求到条件最艰苦,群众最需要医生的陕北山区工作。

最初,他被分配到府谷县卫生院。1956年,焦光宙调到了神木县。与陕北结缘的焦光宙,在神木度过的那段岁月最为闪亮。

神木山大沙漠广,群众居住分散,“隔山为邻,十里同村”,广大山区缺医少药,少数偏远山村巫婆神汉继续坑害群众。

怎样才能使广大山区有更多的医生来为群众解除病痛?这是一直困扰焦光宙的问题。人们告诉他,当年陕甘宁边区的医务人员,既给群众治病,又帮群众培养医生,并向他讲述了白求恩当年在神木时热情给群众治病的那些事。

从此,焦光宙始终把《纪念白求恩》带在身边。他每到一地,既热心为群众治病,又主动热情地给当地群众培训接生员、卫生员。关于这段历史,1972年6月26日《陕西日报》一版报道《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做了较为详细地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光宙:为谁学医

学医一靠勤奋,二靠用时间来熬,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漫长磨砺。然而,陕西省卫生学校当年的学制只有三年,时间很短。1959年,在神木县卫生部门推荐下,焦光宙再次到陕西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医师进修班学习。

再度踏进校园的焦光宙,无论对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如饥似渴。在学医路上,焦光宙先后用了12年时间,当学徒6年,在校学习6年。

1962年,从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毕业的焦光宙,再次回到了陕北。

创办神木卫校,半农半读培养赤脚医生

回到神木县的焦光宙,正赶上神木卫校去留的社会大争论。

神木县城关镇民办卫生学校于1959年创办,后来又撤销了。群众强烈要求重新开办,为农村培养医生。在这场争论中,焦光宙站在了人民群众这边。他给县领导说,只要同意重新办学,他就当民办教师去。

群众赢得了这场争论的胜利。县委决定重新开办神木卫校,选派焦光宙担任负责人兼教师。然而,这所妥协中重新开办的学校,被确定为民办性质。正式名称为“神木县半农半读卫生学校”。这个有时代特色的校名,就决定了在这所学校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一半时间上课读书,一半时间耕田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光宙为孩子诊疗百日咳

办好这样一所卫校,困难确实不少。焦光宙领着神木各地选送来的28名学生,来到窟野河畔的几孔废弃的窑洞前,用手一指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学校。”带着学生自力更生,种地起家。焦光宙带领学生改良出百余亩土地,把山水引下来浇灌。

几乎一无所有的学校,设备、资金、教材都需要自力更生。焦光宙开办了门诊,收入供学生上学。只有一个教师,既要上课、劳动、给群众治病,还要自己动手做饭。

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在当地名医的指导下,他先后编写了《常见疾病防治学》《神木县土单验方汇集》《神木地产药材介绍》等辅助教材。并确定了“常见疾病多讲,重点疾病精讲,少见疾病略讲”的授课原则。

在他的带领下,没过多久,窑洞前的大片沙滩上种了中草药,长出了碧绿的庄稼,窑洞里传出了焦光宙爽朗的讲课声。

在神木曾两度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神木,焦光宙有两次几乎被死神牵住手,幸运的是最终都擦肩而过。一次是他在学校生了重病,生命已经到了危机时刻,最终被救了回来。

另一次,更加惊心动魄。在出诊抢救病人的路上,在离病人家还有十来里的时候,正遇上窟野河发大水,他骑着骡子过河的时候,过到一半山洪就下来了,河水涨的老高。那头骡子正值壮年,是一头有经验的骡子。洪水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到最后把整个骡子都快淹没了,整个头只露出来一点。那个牵骡子的人会水,自己一边游,一边拉着骡子。焦光宙骑在骡子背上,只能是骡子走到那,他就跟到哪。最终,是骡子救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乡村名医向学校捐献祖传药方和医书

在水中坚持到离河对岸不远的地方,那头骡子发威了,“像飞一样跃上了河岸”,那股罕见的爆发力,把焦光宙和牵骡子的人一起带了上去。

那时的焦光宙,害怕的不得了。“一上岸我就瘫倒在岸边,牵骡子的人也和我一样。我们躺在地上,看到骡子把身上的水一掸,没多大事。”

“那一次差点死了。”后来得知,那次洪水破坏力巨大,把下游窟野河上的桥都冲垮了。

办学育人屡获荣誉,受周总理两次接见

焦光宙一边劳动,一边教书。学校里学生多了,老师也多了。短短三年时间,就为神木县培养了一百多名赤脚医生,既会中医也会西医,在山区农村很实用。

1965年,毛泽东主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焦光宙的做法符合指示精神,《陕西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先后报道了他办校育人的事迹。

当年6月,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农村医学教育会议上,神木卫校被树立为全国半农半读先进典型。1966年5月,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派人专程赶到神木县,以焦光宙事迹为原型,拍摄了《红色卫生员》纪录片。1971年11月,在中央召开的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神木卫校被评为全国医疗卫生红旗单位。会议期间,焦光宙和数十名参加会议的优秀代表,第一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72年2月6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接见了全国医疗卫生红旗单位代表,神木卫校校长焦光宙也在其中。对这次接见,焦光宙记忆犹新。

“周总理接见我时,把我叫到主席台上,谈了大概有二十来分钟。他说,你是农村医学专家,你的工作不错。”那两年间,焦光宙受到了华国锋等众多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1973年12月,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神木卫校》,成为记录这一历史的珍贵资料。神木卫校的辉煌,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3年,神木卫校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单位”。

20多年时间,焦光宙用自己的青春岁月,在神木这块土地上书写了辉煌的历史。这一历史印记,已经成为共和国记忆的一部分。

用人生作答“为谁学医”

在窟野河畔,焦光宙不仅办了卫校,还办了农场和医院。

在这里,他创造的“国家第一”有十几个,培养的赤脚医生多达600余人。他在煤油灯下编写的《常见疾病防治学》,至今在书店里还能看到。

1978年,焦光宙从陕北调回关中,参与陕西省咸阳地区卫生学校创办。地区领导让他担任校长,焦光宙坚持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的是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治病救人。

1993年从咸阳卫校退休后,焦光宙他没有留恋城市生活,而是随妻子回到了她的家乡蒲城县罕井镇弥家村,在家里开办诊所至今。

行医30多年,焦光宙有自己的感悟,“治病这事情,不仅要有医疗技术,还要会辩证法,更重要的还要有一种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

如今,91岁高龄的焦光宙大夫,每天坚持坐诊半天。清早四点多钟起床后,就开始整理手头上的病案资料。8点多,十里八乡的患者登门的时候,开始接诊。良好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让焦光宙保持了旺盛的精力,继续造福一方。2019年,焦光宙编著的35万字的《古方新用》得以出版,实现了他在神木工作时已经四五十年未实现的夙愿。

在焦光宙寓所的小院里,生活中朴实无华的那些人和事,就像无花果一样,总是那么纯粹,那么甘甜怡人。小院里既有医者匠心,更有医者仁心。关于他治病救人的那些故事,也继续在乡亲们的颂扬中流传在村镇乡间。

62年前,在神木卫校教书育人的焦光宙曾发出“为谁学医”的叩问,那是在问学生,更是在问自己。问答之间,就是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来源 | 《健康中国观察》杂志 2021年第4期

值班编辑 | 李冰莹

文稿审核 | 张闽、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