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郭守正编著《二十四孝》一书,为传承儒家的“孝文化”,记录了24个古人孝顺父母、供养双亲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乳姑不怠”的典故,它讲的是唐代崔琯的曾祖母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便每天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婆婆都不用吃其他东西,身体也很健康。后来崔琯做了高官,遵从曾祖母的临终遗嘱,也十分孝敬祖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曝视频截图。

近日,在浙江湖州营盘山景区内,这座“乳姑不怠”的雕塑却引发了网友热议。

据相关报道中显示,女子赤裸着上身,为婆婆喂养母乳,莫名其妙出现在公共场合,确实不雅。景区工作人员在此前的回应称:“二十四孝是老祖宗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投诉的人可能是比较年轻的人,他可能不懂孝。”

目前在有关部门的介入下,雕塑已经被拆除。

逛景点遇袒胸露乳雕塑,想必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尴尬。景区此前回应更像是在推卸责任,这是年轻人不懂孝,还是这令人尴尬的古代孝道已与现实脱节?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形式却不能止于古代的特例故事,而是应该与时俱进,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评论截图。

2012年,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24孝”行动标准,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等,既传承了自古流传的孝文化,又创新了孝的形式,给予子女赡养父母的新的行为参考标准。

在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中,除了乳姑不怠这样的“变态”孝顺,同时也不乏有戏彩娱亲、埋儿奉母等违背常理的故事,相比于表达孝,这些故事更像是被孝道捆绑后的愚昧行为。

因此,这些孝文化糟粕,确实不值得宣扬与推广。真正的“孝”是用心奉献,而非违背人性。

在契合实际的情况下孝顺父母、为父母分忧,已足以体现“孝”的涵义。

在湖南桃江,年仅11岁的男孩两天挖了800斤笋,卖笋的钱全部补贴家用。据报道,男孩父母患病,家中还有9岁的妹妹,平时周末男孩都会帮父母干活,减轻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曝视频截图。

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1岁,本应该是被家人呵护照顾的年纪,却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男孩的懂事令人动容,也让我们一窥穷困家庭孩子的生活现状。“挖笋小状元”的背后,是生活过早带来的无奈与艰辛,而接纳这份艰辛,是小小的他们对“家庭责任”的早熟认知与自觉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心人士上门帮扶,图源桃江县农业农村局官方微信公众号。

孝顺其实是一次爱的“交换”行为,“反哺”是因“舐犊”而起,家人的爱与呵护,是世上最温暖的馈赠。

4月18日,南京女孩小林在朋友圈发了款盲盒照片,并许愿“想要”。奶奶看到后,为满足孙女心愿,照着图片样式做了同款馒头盲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短视频平台视频截图。

盲盒作为一类“猜测性”商品,或能让消费者收获惊喜,也有可能给人带来失望。但是奶奶亲手做的馒头版盲盒,每一款都是独一无二的珍藏,是有钱也买不到的隐藏款。

奶奶的神仙手艺惹得一众网友夸赞,而更让人羡慕的是,这种温暖又直接的爱,用心至深,无可替代。

延伸阅读:

“二十四孝”雕塑变尴尬现场,别让古人之孝成为今人之“笑” 沸话

《二十四孝》是元代时期的产物,但其核心内容——孝道,却是从西周的时候就出现了,古人讲“百善孝为先”,将孝拔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无论是孔子、孟子、曾子还是其他名人、思想家,无一不强调孝的重要性。

因人是由父母才能出生到这个世界,古人便认为孝理应是人之本性,人首要之情感,人人都要感念父母的生育之恩。

古人关于孝的论述和著作有很多,如《二十四孝》的故事。在《二十四孝》中,共记录了古代二十四位孝子,讲了他们各自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用不同方式来表示孝的故事,其中某些故事经过了文学的夸张化处理,但核心都是注重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卧冰求鲤】

然而正如鲁迅读《二十四孝》,而后点评的那样,某些故事让他发生反感了。他说有些故事是可以勉力仿效的,有些故事则可能会有性命之虞了,比如“卧冰求鲤”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晋人王祥,他有个继母,平日里对他并不好,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导致他不仅连母爱都没有,还失去了父爱。

但当继母患病的时候,王祥却不计前嫌,尽心伺候,当继母想吃活鲤鱼的时候,他就在大冬天里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冰面,最终从冰窟窿里跳出了两条大鲤鱼,王祥成功行了孝,继母也痊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知道古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故事重在内涵,但故事本身却有极大的漏洞,有一种传说式的描述痕迹,虽然传说会让故事变得更加传奇、吸引人的目光,但同时也会让故事的现实性大打折扣。

对于成年人来说,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故事存在虚构,在现实中行不通,因而拿它举例子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强有力了。对小孩子来说,诚如鲁迅讲的那样:“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他们也未必能精准地理解到其中的涵义,可能还会停留在模仿表面。

【恣蚊饱血】

《二十四孝》的故事放在现代来讲,真的有很多故事都不堪细读,有个“恣蚊饱血”的故事,说是晋朝濮阳人吴猛,时年八岁,就极为孝顺,懂得孝敬父母。

他家里贫穷,夏天到了没有蚊帐,为了不让蚊虫叮咬父亲,让父亲不得安眠,吴猛就在夜里赤身坐在父亲床边,自己当饵,吸引蚊虫叮咬而不驱赶,以让父亲睡个好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猛是真的猛啊,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这很让人敬佩,但这种方式真的有必要吗?事情解决的方式有很多,像这种归根于贫穷的事情,在孩子还没长大之前,则应该由父母来解决。吴猛是懂得孝顺了,不知道他的父亲有没有心疼过他,还是只要他父亲再往上孝顺父亲就行了。

【埋儿奉母】

《二十四孝》中,最引人争议的莫不过于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汉朝人郭巨,家里贫穷,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然后自己独自供养母亲,为人极孝顺。

他家里下有三岁小儿,上有七旬老母,粮食实在不够吃,郭巨和妻子寻思着,儿子有吃的,老母就得挨饿,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如把儿子埋了,省下一份口粮,养活母亲,毕竟“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说干就干,郭巨马上就去挖坑了,所幸在挖土的时候挖出了一瓦罐黄金,上面还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标准的传说式结局,因为现实中根本不会发生这种事情。而这确实是个细思恐极的故事,什么都不懂的三岁小儿被母亲抱在怀里,高高兴兴地笑着看他的父亲挖坑,殊不知那正是即将要埋掉他的坑。

就连鲁迅看了也不免心里反感,不舒服,他还颇幽默地说:“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诚然,孝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过于“愚孝”,为了要遵守孝道,将其它什么道德都抛弃了,这也是不可取的。

我们都知道《二十四孝》所要表达的意思,但不得不说,郭巨的这个例子不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我们甚至可以想,家里那么穷,那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郭巨就要努力工作养活家人啊,就算是上山挖野菜,也不至于连个三岁小儿的口粮都供不出来吧,抛弃种种,为何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去想其它的法子,反而把原因归于在一个小孩子身上,这脑回路也是够新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小时候看完这个故事,还说“我最初实在是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所以说,如果要给小孩子塑造孝道观的话,这《二十四孝》中的某些故事显然是不能拿出来的,就连鲁迅都被这故事弄得心有余悸了,显然,时过境迁,也许是时代的变化,现在这种事例所表现出来的孝已经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孝了。

在这里,并不是要否认《二十四孝》,它总体的意图和精神都是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如今我们也要继续培养孝的观念,但就《二十四孝》来说,里面有些例子举得不是很恰当,丢了一种道德换来另一种道德的事例并不值得提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孝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宣传它是必须的,但宣传方式却需要仔细斟酌,因为一般接受孝道宣传的以未成年为主,所以像《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就需谨慎,愚孝行为和对孝的绝对性服从都是需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