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侦察是军用飞机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作战任务,侦察机的产生早于其他类型的作战飞机。在德国空军中,虽然很多战斗机、轰炸机都衍生出侦察改型,但专业侦察机的研发也受到重视,在战前及战争期间列装了多种型号、性能各异的侦察机。德军侦察机按照作战出发基地区分,可分为以陆地机场为基地的陆基侦察机和以海岸基地为依托或由舰船搭载的海基侦察机,后者主要是能在水面起降的水上飞机;按照航程和作战范围的广度区分为远程侦察机和近程战术侦察机。当然,侦察机的作战行动并不限于窥探敌情,它们往往会携带各种武器和装备,从事对地支援、校射、联络、运输、海上巡逻与搜救、反潜、反舰、布雷等多种任务,是名副其实的战场多面手。

菲泽勒Fi156 型联络机“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1936年5月首飞的Fi 156原型机,以优异的短距起降能力击败了竞争对手Bf 163,开创了德国航空史上的一段传奇。

如果以飞机尺寸与名气做对比的话,Fi 156肯定是德国空军各类机型中最不成比例的,这种轻巧灵活的前线联络机以杰出的短距起降能力、广泛的多用途性、优秀的战场适应性和极高的可靠性而闻名于世,其性能优于战时盟军的任何同类机型,如同小精灵般出没于漫长的战线上,受到交战双方共同的高度赞誉。

1935 年,着眼于未来作战中战场侦察、空地协同、通讯联络和弹着观测等任务的需求,航空部委托各航空公司设计一款轻型多用途前线勤务飞机,要求能够短距起降,乘员2 ~ 3 人,运用最新的高升力襟翼/ 缝翼技术,并指定高可靠性的阿格斯As10 型空冷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巴伐利亚、杰贝尔和菲泽勒三家公司参与竞标,实力雄厚的巴伐利亚公司率先完成了Bf 163 的原型机,而杰贝尔的Si 201 因为采用动力后置的推进式布局被认为过于另类,提前出局,而菲泽勒于1936年初完成Fi 156 的原型机,5月24 日首飞,与Bf 163 携手入围。在随后的对比测试中,Fi 156 占据上风,由于采用可变仰俯角度的主翼结构,获得了优于对手的短距起降能力,凭借这一细节上的优势,最终战胜强敌,脱颖而出,获得了德国空军的订单,开创了航空史上的一段小小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 Fi 156机首特写照片,该机采用可靠的As10型空冷引擎,长长的主起落架让人联想到长腿的鹳鸟,座舱风挡向外突出,视野极佳。

Fi 156 在机体设计上并无前卫之处,甚至有些原始简陋,但别有特色,其轻巧纤细的机身采用钢管骨架帆布蒙皮结构,串列双人座舱内只有简单的飞行仪表和无线电设备,配有一个宽度大于机身的全透明风挡,仿佛是一个扣在机身上的大玻璃盒子,座舱盖两侧凸出于机身外侧,顶部也是透明的,这使得Fi 156 具有非常良好的全向视野,便于观察情况。在座舱顶部通过铰接结构安装了一对大展弦比平直机翼,机翼骨架为木制,覆以帆布蒙皮,采用与机翼等长的固定式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而且飞行员能够调节机翼仰俯角度,以适应不同的飞行状态,使得Fi 156 的起飞和降落滑跑距离都非常短,通常情况下不超过45 米,如果配合风向,甚至能在20 米内完成上述动作,这在当时可谓独步天下的绝活了

Fi 156 的机翼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能够像舰载机一样翻转90 度后向后折叠,紧贴机身,以节省空间,便于存放和运输。Fi 156的主起落架非常长,以较大的倾斜角度安装于机身两侧,起落架支柱顶部基点位于主翼与座舱连接处,带有强力油压缓冲装置和刹车,能够承受较大的冲击,让Fi 156 能在较粗糙的地面上起降,机轮还能换为滑撬,以适应冬季作战,机尾没有尾轮,而是一个小型尾撬。Fi 156 的长脚让人联想起鹳鸟,其绰号也由此而来。

Fi 156 的动力来自一台240 马力阿格斯As10C型V 型8 缸空冷发动机,运行稳定、故障率低,燃料由主翼内的两个74 升油箱供给,必要时还能在机身座舱内增设一个205 升油箱,增加航程。早期型有两个坐席,但座舱后部预留了第三个坐席的空间,这里也能用于搭载航空照相机等设备。在后期型上,三个座席作为标准配置被确定下来。作为轻型联络机,Fi 156 通常不会执行攻击任务,对武备要求不高,尽管测试表明Fi 156 有能力搭载3 枚50 公斤炸弹或一枚135 公斤深弹,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武装的,最多也就是在座舱后部加装一挺MG15 型7.92 毫米机枪。对Fi156 来说,小巧的体形和出色的低速飞行能力就是最好的防身手段,德国空军曾尝试用战斗机模拟攻击Fi 156,但两者巨大的速度差使战斗机很难捕捉到射击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1942年的东线南部战场上,一架Fi 156从德军装甲部队上空飞过。德军陆空部队中大量配置Fi 156 作为联络/ 近距侦察机使用。

Fi 156 有多种型号, 预生产型Fi 156A 型仅用于测试,此外还有安装活动式前缘缝翼的Fi 156B 型,尽管具有较快的速度和更大的续航力,但军方并未采用,而作为民用型号完成,但未投产,最主要的量产型号为Fi 156C 型,与A 型相比在座舱后部增设一挺MG15 型机枪。

在服役后,德军注意到地面武器对Fi 156 的威胁,为油箱、引擎等要害部位增加防弹钢板,导致重量上升,起降能力削弱,于是在Fi 156C-3 型上更换了270马力As10P型引擎, 提升动力, 保持性能。Fi 156C 型还有供北非使用的热带型。Fi 156D 型是用于后送伤员的救护型,座舱后部被开辟为担架舱,能够容纳两副担架,Fi156E 是加装尾轮的改进型,仅有10 架预生产型。Fi256 是在1943 年间设计的五座放大型,制造了两架原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1944年的东线战场上,德军士兵将伤员抬上一架Fi 156D 型救护机。Fi 156 拥有充裕的改装余地,可改装用于多种用途。

Fi156于1937 年底开始量产,很快就达到一周三架的生产速度,在1942 年后,德军逐渐将Fi 156 的生产线转移到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占领区。Fi 156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5 年初,总产量高达2867 架,其中1908 架为菲泽勒公司制造。

Fi 156 的战斗生涯也是从西班牙战场开始的,首批下线的Fi 156A 型就被分配给秃鹰军团试用,到1939 年9 月二战爆发时,Fi156 已经普遍装备德国空军各级单位,每个飞行大队都会配备1~2架用于联络,还有大量Fi 156 被配属给陆军部队,从事侦察、联络、运输、校射等任务,航迹遍及欧洲及北非的各个战场,很多指挥官都有乘坐Fi 156 巡视战场的习惯,比如“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

真正令Fi 156 名声大振的是1943 年9 月营救墨索里尼的“橡树”行动,一架Fi 156C-3 在大萨索山的山顶空地降落,又在超载状态下成功起飞,带着墨索里尼和斯科尔兹内两个重量级人物脱离险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在1943年9月12日的“橡树”行动中,一架Fi 156C 在山顶降落,随后载着墨索里尼和斯科尔兹内完成了奇迹般的撤离。

1945 年4 月23 日,航空女杰汉娜·莱契驾驶Fi 156 搭载格莱姆空军元帅冒死飞进战火笼罩的柏林,接受希特勒的召见,她驾机在满目疮痍的勃兰登堡门附近降落,在会见结束后又载着元帅阁下逃离,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飞行。

除了上述行动外,Fi 156 还是西线最后一架在空战中被击落的德军飞机,在战争结束前夕,一架美军L-4 型联络机偶然遭遇一架Fi 156,美军飞行员用手枪向对手开火,将其击落,这也是二战中唯一一架被手枪击落的飞机

Fi 156 不仅受到德军的喜爱,也被盟军视为一种极有价值的飞机,包括蒙哥马利元帅在内的多名盟军高级将领将缴获的Fi 156 作为指挥机使用,至少有147 架Fi 156在被俘后转入盟军部队服役。在战后,有多个国家继续制造、使用Fi 156,其生产在法国持续到1965 年,以MS500 型的名义制造了925 架,1970年才从法国空军中退役。捷克在战后也制造了138架,称为K65。使用过Fi 156的国家达到23 个,这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其设计的优良。

本文摘自《图解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1935-194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