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公号

近日

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

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被网友投稿至“迷惑行为大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当大家看到作者

评论区画风却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钱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网友好奇他是谁

一张极具“冲击力”的介绍

瞬间刷屏评论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考物理只考5分

却成中国力学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2年,钱伟长

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

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

18岁那年

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

考进了清华大学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

钱伟长在一夜之间

做了一个决定:

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要学造飞机大炮。”

钱伟长属于严重的“偏科生”

在之前的录取考试中

物理只考了5分

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

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

全部时间和精力

都扑在物理和数学

四年后

他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

并且成绩优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跟我一样拼命的有华罗庚。我是很用功的,每天早晨5点到科学馆去背书,可是华罗庚已经背完了。”

之后

钱伟长有机会去加拿大学习

拿到博士学位后

他又去美国做博士后

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

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

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

此时他选择了回国

回国

一个勇敢而危险的决定

他多次提出要回国

但冯·卡门始终不点头

1946年5月6日

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

和几本必要的书籍

从洛杉矶乘船回国

当时他34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回国以后,干过十几桩事情,”“奇奇怪怪的专业,所以有人骂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理,”“我觉得国家需要的,我都干。”

他的研究项目五花八门

他推导过13000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

还研究过汉字计算机编码

发明了获奖的“钱码”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

钱伟长最关心的是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他为建立上海大学倾尽心血

但他没有领过校长的工资

也没有享受过校长的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钱伟长病逝于上海,享年98岁。

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这样形容他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

顺逆交替,委屈不曲

荣辱数变,老而弥坚

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

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延伸阅读

前哈佛教授炮轰中国学者:学术"碰瓷"!涉事者已开除

这件“学术不端”,是有够戏剧、荒唐的了。

一位曾任哈佛副教授的IBM学术大佬,在论文搜索网站(DBLP)搜自己名字时,竟发现自己出现在了2篇“陌生”论文的作者之列。

投稿人是中国学者,但最重要的是,这位大佬压根就不认识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大佬刚开始还一头雾水,以为是和自己重名的学者,毕竟AI圈的研究人员那么多,自己的名字也还算普通。

但在他仔细追查一番之后,怒了!直言道:整件事情都很恶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莫名其妙成为论文作者

事件的苦主David Cox(以下简称考克斯)来头可不小。

他是MIT-IBM沃森AI实验室的主任,此前曾在哈佛大学担任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系副教授。

在Twitter上,谷歌AI掌门人Jeff Dean、GAN之父Ian Goodfellow等人都关注了他的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克斯有一个习惯,就是定期检查自己在DBLP这类网站上被列出的文章,以确保其准确性。这类网站通常被用来追踪研究者们已发表的论文。

而就是在2020年12月10日的一次搜索中,他注意到了两篇不对劲的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pringer Nature旗下的Cluster Computing(《集群计算》)杂志发表了两篇带有他署名的论文,问题是,不仅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他无关,论文的其余几位中国作者,他也压根儿不认识。

就像刚才提到的,一开始他觉得大概是重名。但就在他打开论文PDF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毛了——

这篇论文的“David Cox”,单位就是他本人的单位,邮箱就是他本人的邮箱,连他的照片都在论文页面里静静地看着他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他感到了强烈的不适,当即就给Springer Nature去信,要求对论文进行撤稿。

12月29日,Spring Nature开始介入调查。

但令考克斯愤怒、失望的是,一开始,这家学术出版商一副并不想撤稿的样子,而只是想发表勘误。

直到他威胁要采取法律行动,该公司才把他的名字从文章里撤掉,并发表了一份撤稿声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此之前,论文的通讯作者D. Li已经向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 Watch承认了他们的错误,并解释称:

加上考克斯的名字,是因为论文作者之一X. Yao表示,他从大卫的“good idea”中汲取了灵感。

因为此事,X. Yao已经被他所在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除。

D. Li还在另一封邮件中补充说:

Yao已经受到了处罚。没有人会再与他合作,他也不会再参与发表任何学术论文。

事实上,只有他参与的两篇文章中加上了考克斯的名字。

对此,考克斯并不认同:

虽然我是有不少好点子,可据我所知,我从来没有公开谈论过任何与这些论文内容相关的事情。

他还在自己的twitter上表示,这两篇论文很差劲,就不该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发表论文之前,Spring Nature就没跟考克斯本人确认一下吗?

对此,学术出版商告知考克斯,他们曾收到一份确认考克斯作者身份的电子邮件,但并非来自他的官方邮箱,而是通过Hotmail发送的。

甚至还会“查无此人”…

考克斯担心这样的事情无独有偶,于是,他又进一步扒了扒论文作者的其他文章。

不扒不知道,一扒吓一跳。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况出现了——

一篇发表在IEEE旗下期刊的文章中,出现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作者Bill Frank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嗯,名字是Bill Franks,但资料和照片都是MIT教授Saman Amarasinghe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这篇论文也已被IEEE撤稿。

谁的错?

整件事情回顾下来,是着实有些荒诞了。

但这个“学术大瓜”背后,到底是谁的错?

首先,从这两位中国学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连线》的报道,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位教授表示:

作者可能想要伪造一些国际合作者,而这往往是受高校所鼓励的。

对此,量子位也请教了学术界人士:

如果作者里有知名学者,对于非blind review文章的收录会有所帮助。

其次,是学术出版商方面。

涉及此次事件的Springer Nature研究诚信(research integrity)主任Suzanne Farley认为:

数十年来,出版商运作的基础是信任

很不幸的是,有一些个人和团体企图欺骗和滥用这种信任;当然,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一些无心的错误或误解。

但就像刚才提到的,直到考克斯表示“将要采取法律手段”之前,Springer Nature并未撤回稿件。考克斯认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些已经发表的学术研究质量是多么的糟糕。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就好像是学术系统里“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整件事情,就是伪造了一个“学术对话交流”的假象。

更广泛的,不仅仅是学术出版商,像arXiv这样的平台,也成为了此次事件所讨论的对象。

因为许多论文在正式发表前,都会提交到arXiv,而在这个阶段,是不存在同行评审机制的。

微软、西北大学研究院Brent Hecht便表示:

在没有同行评审的情况下,论文作者之间所属关系,可以作为论文质量的一种代表。

不仅仅是这次被曝出来的事情,近几年有关“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的事件可谓是频频发生。

与科学、科研相关的工作、系统运作,确实是应当在以信任的基础上来展开。

毕竟,若是没了这样的信誉,最后的“受害者”必将是所有人,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