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中贾母,是贾府定海神针般的存在,精明能干,又和光同尘,除了宠爱宝玉外,对家中其他子孙温和而但并不亲近。

却在林黛玉母丧初来贾府时,我们看到了一个痛哭流涕的贾母,从未有过的失态,但那一刻,才像极了一个真正的祖母,这里面有很深层的原因。

红楼梦开笔贾敏就去世了,黛玉要进京。黛玉为什么进京?当然是外祖母强烈的邀请。

古时候,家中若没有女性长辈教导,外孙女的家教是会为人诟病的,所以林如海和贾家商量让黛玉来贾母膝下承欢,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

但贾母初见林黛玉,就打破了平素惯有的自持,情感流露得丰沛而强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来看这段描写:

“林姑娘到了。”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霜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不说贾母平素在家里,即使家中看着长大的三位姑娘,都并不亲近,待人一贯温和而疏远;就说黛玉是孙辈,贾母本无需迎出,况且还是第一次见面。

但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老太太迫不及待的心情。

一句“迎上来”,一句“一把”,痛哭流涕念着“心肝儿肉”,将一位祖母对外孙女的痛爱淋漓展现。

连脂砚斋都在此处批注:

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理。
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

可见情感的强烈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常理来讲,贾母的表现没毛病,这就是一个普通老太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与对外孙女的疼惜,这一刻,因同一个人,或者说因血缘亲情,让第一次见面,还陌生的祖孙俩,拉近了距离。

但贾母独宠黛玉,家里三春(迎春、探春、惜春)都靠了边,还让她与宝玉一样,在自己院中同吃同睡,亲自看顾,其实是不太合常理的。

是因为爱屋及乌,将对女儿的疼爱怜惜,悉数转移给了这个外孙女吗?有必要和孙子同吃同睡吗?虽然年龄还小,但古时男女七岁不同席呢。

若说一开始,贾母就有意让二人“两小无猜”也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为什么呢?精明睿智的贾母,支持姑表亲兄妹婚配?作者这么安排,有何深意?或者说有何隐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带有家族史特色的小说,其中的很多人物,都有原型可考,或者说,它来源于曹雪芹家的真实生活。

并且,曹雪芹在设计这些艺术形象时,有个宗旨,就是“真事隐”,“假语存”。所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需要与真实相对应,才能明白作者通过艺术加工,想要表达的真实。

据周汝昌先生考证,贾母的原型,正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正妻李氏,当时官至江宁织造的曹寅,不幸重病身亡,康熙痛失发小,特赦其子曹颙继承江宁织造的职位,奈何曹颙没多久也去世了,留下一滩烂账,曹寅却后继无人,康熙没法,最后在曹寅子侄中选了曹頫过继给曹寅,成了遗孀李氏的嗣子。

曹頫正是曹雪芹的父亲,他转化为艺术形象,就是《红楼梦》中贾政的原型。

所以,在曹雪芹的回忆中,李氏与曹頫并不亲近,只隔辈儿爱孙子,将他视为家族的继承人。经过艺术加工,在小说中,贾母与贾政感情寡淡,与贾家众人关系也疏离,独宠宝玉,都是真实生活的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白了这番虚构与真实,我们就不难理解贾母初见黛玉的失态,因为黛玉的原型就是李氏小女儿的女儿,在真实生活中,是李氏在这世上唯一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怎么不是她的心头肉?

所以贾母宠爱黛玉,超过家里其他人,让她与宝玉同吃同睡,青梅竹马一同长大,因为在真实中,宝黛并没有血缘关系。

文人的笔,演员的戏,都是生活的反哺,通过前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著书的一个宗旨,就是当小说中的人物设计与真实生活难以协调时,他选择照顾生活的真实。

这就是书中很多时候,会让人觉得不解,逻辑不圆满的原因。就像为什么贾母没来由忽视家中其他子孙,独宠宝玉黛玉?为什么贾母跟着二儿子贾政住,袭爵的大儿子贾赦却偏居荣国府一旁?为什么宝玉病重,贾母对贾政说话句句诛心?

艺术虽高于生活,但它也来源于生活,就看作者选择要表达的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句题外话,还有人说,在书中贾母中意宝琴。其实贾母一开始就不看好宝钗,所以与王夫人薛姨妈各种打擂台,宝琴恰逢其时出现,又同为薛家人,就成了贾母手中表达拒绝之意的武器了。

《红楼梦》的作者选择“假语存”,而将“真事隐”,但透过现象观其本质,我们不难发现,他最终想要表达的那些真实。

在这些真真假假里,虚虚实实中,真的觉得,这本《红楼梦》是越读越厚了。但是,越品也越有滋味。

End-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