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大宋宫词》中,一向直言不讳,甚至有些口无遮拦的丞相寇准让人印象深刻。

当辽国几十万虎狼铁骑,踏碎冰河、滚滚而来,恰似黑云压城之际,上位不久的宋真宗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战争的洗礼,内心难免恐惧不安。

群臣为了讨好宋真宗,纷纷建言让宋真宗退守东南金陵或者西南成都,避开辽国的凶猛进攻。

而意志坚如铁的丞相寇准则极力建议宋真宗御驾北征,以鼓舞大宋军心、民心。

希望能同仇敌忾,抵御 辽兵进犯,但宋真宗面露难色。

就在这时,寇准就像老师训学生一样开口说道:“难道陛下要临战脱逃吗?”

寇准就是这样一位刚正不阿、 直言不讳的北宋名相,一点都不给皇帝陛下留面子。

都说伴君如伴虎,君王一怒,便是一场腥风血雨,再加上儒家文化一直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教导臣子对皇帝如对待父亲一样恭敬、孝顺。

为什么,寇准能这么硬刚皇帝陛下呢?这要从北宋初年的杯酒释兵权说起。

杯酒释兵权,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了打压武将势力,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解除了武将的兵权,同时也打压了武将地位。

宋太祖赵匡胤又留了“不 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的祖训,又留下遗名,让宋朝每一位新皇帝登基时,都要铭记祖训。

于是,中国历史上迎来了文臣的黄金时代。寇准很幸运,他出生在这个黄金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寇准,今天陕西渭南人。

他出生于名门望族,从小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熟读《春秋》,是有名的青年才俊。

刚过十九岁,寇准就考中了平均年龄38岁左右才能考上的进士,这就等于一个大一新生拿到了博士后的学位。

当时,考进士要经过宋太宗的终极面试,只有通过了面试,才能真正考中进士。

当时有好心人提醒寇准,说当今圣上不喜欢年轻人,让寇准最好把年纪改大一点。

寇准义正词严地回道:“凖方进取,可欺君邪?”

意思是说,自己才刚刚踏上仕途,就要开始欺瞒皇帝吗?

于是,寇准并没有遮掩自己 的真面目,而是坦坦荡荡去参加了宋太宗的面试。

这便是寇准高尚的品德,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远远比才更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已过千年,我们不知道寇准是怎样面试成功的,只知道他成为了宋太宗钦点的第一批进士。

寇准的仕途也异常顺利,不到十年时间,就从一个小县城公务员升到国家级干部的高位。

三十而立的寇准,他的人生信仰已经坚如磐石,那就是做一个能劝诫皇帝当一个好皇帝的忠臣、直臣、能臣。

在某一次朝会中,寇准大胆进谏,说了很多宋太宗不爱听、也不想听的话。宋太宗终于忍无可忍。

正准备拂袖而去时,令人感到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寇准竟然拽住了宋太宗的衣袖,硬是把宋太宗按在龙椅上,直到听完自己的谏言。

宋太宗不但没有因为寇准的忤 逆而责怪,反而大大夸赞寇准是自己的魏征,上演一出君臣佳话,被史官写进了《宋史》中。

寇准之所以这么去做,是因为他内心有所担当,才会挺身而出,不惜得罪皇帝。

公元991年,天下大旱,宋太宗询问群臣,天下大旱是否是因为自己这个皇帝没有当好。

大多数臣子都认为,旱灾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皇帝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寇准却说,这次天下大旱,是因为刑罚不公。

当时,有两位官员,祖吉和王淮都因为贿赂罪而被刑罚。

可是,没有什么身世背景的祖吉受贿比较少却被重罚,而王淮因为是宰相王沔的弟弟,受赂了巨额钱财,只是被停职,受了一点杖刑,不久之后就官复原职,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宋太宗对此事并非不知情,后来便默认了,朝堂之上的群臣也都默认了这件事情。但只有寇准没有默认这件事情,更没有听之任之、无动于衷。

他一腔孤勇,站在拥挤又空旷的北宋朝堂上,宋太 宗和群臣如同《皇帝的新衣》中的皇帝和世人,寇准就像那个大声喊出真话——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

在北宋的朝堂上,他刺破了如同泡沫般的谎言,在场每个人的脸上都沾满了谎言被戳破后的羞愧、不安、慌张和一丝愤怒。

宋太宗看事情发展到了这步,便顺势下旨重新调查此案,并且严厉地训斥了当时的宰相,也就是犯人的哥哥王沔,不久之后便罢免了王沔的宰相职务。

这件事情之后,寇准又升官了,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开始直接参与军国大事。

这就是因为寇准有所担当,才有所成就。寇准是真正做到了,北宋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997年3月,宋太宗赵光义去世,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即位。

到了公元1004年7月,当时宰相李沆去世,接任宰相职务的是毕士安。

而毕士安却认为自己的才能最多也就当个副手,而寇准是朝野上下公认的大才,应该由他来当宰相。

宋真宗对寇准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

一方面,宋真宗很感激寇准说服宋太宗立他为太子,继承皇位,另一方面宋真宗很忌惮寇过于刚烈的性格,会扰得大宋朝廷不得安宁,才迟迟没有让寇准来当宰相。

最后,宋真宗拍板决定,任命 毕士安为宰相,寇准为次宰相。

就在寇准刚刚当上宰相后不久,边关传来急报,辽国几十万虎狼铁骑,大举南侵,一时之间,边关狼烟滚滚,北宋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就在这万分危急时刻,北宋朝廷的大多数文官竟然建议宋真宗放弃首都汴梁南逃。

寇准听闻之后,怒火朝天,非常愤怒地问道:“是什么人敢给皇帝陛下出这样的鬼主意?其罪可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寇准的极力坚持下,宋真宗终于决定御驾亲征。

但是,等宋真宗到了战场前线澶州时又开始畏缩了。寇准不得不继续劝说宋真宗,渡过黄河,移驾北城,以鼓舞大军士气。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当时寇准是这样说的:“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

意思是说,如果皇帝陛下不过河,就会影响军队的士气,又不能压制对方的气势,这并不是树立军威、获得胜利的选择。

寇准说这句话,已经带着一丝胁 迫的语气。如果战争的失败了,就是因为宋真宗胆小、懦弱,不肯过河鼓舞士气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寇准联合了其他人一起向宋真宗谏言。最终,宋真宗决定渡过黄河,到澶州北城巡视一番。

说来也巧,恰恰在宋真宗巡视之时,辽军统帅萧挞览突然出现在前线,在澶州城下被宋将张环用床子弩射杀。

这个意外的胜利,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也使得辽军士气低落。

辽国的萧太后分析了当下的战局,认为辽军在战场上很难战胜宋军,不如趁机议和。其实宋真宗早就有了议和的心思和打算。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后世很多人都把“澶渊之盟”当成是耻辱的城下之盟。

但事实上,“澶渊 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长达20多年的战争,为北宋的长远发展争取了长达百年的事情。

如果在北宋“靖康之耻”之前,能有寇准这样力挽狂澜的大臣,也许就能够避免北宋的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天宋真宗文章中我们讲到,澶渊之盟最后宋辽双方以30万的岁币额成交,其中有一位叫曹利用的官员功不可没。

其实,这背后真正要感谢的应该是寇准。

谈判前寇准找来曹利用,让他把价格压到30万,结果曹利用不负所望。

因为有了当时寇准的力谏才有了后来宋真宗的出征,才有了后来的的澶渊之盟,一时间寇准的名望无人能企及。

这是寇准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也是被后人无数次提起的英雄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连北宋著名的宰相王安石评价寇准时都说:“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意思是说,从“ 澶渊之盟”到现在,宋辽两国能享受和平,寇准的功劳是最大的,能够排到第一。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评价寇准“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

这句话,揭秘了寇准为什么能够向上管理,让宋太宗、宋真宗都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事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很简单,就是寇准内心的大忠。

小忠是忠于皇帝个人,时时刻刻都要按照皇帝的意愿去做事情,而大忠是指忠于江山社稷天下苍生。

所以,无论是宋太宗还是宋真宗稍微犯错时,寇准都会挺身而出,去修正皇帝的行为准则。

这就是宋朝文臣的地位,不仅远远高于武将,而且还有劝说、教导皇帝的权力。

如果说,中国武将的追求是和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建立旷世奇功;那么,中国文臣的追求,就像寇准一样,能够劝导帝王成为仁君、明君。

寇准用了 自己的一生,实践着劝导帝王成为仁君、明君的人生信条,成为了中国文臣的典范。

作者 | 夏雨晨,一位把爱孩子当成终身事业的爸爸

主播 | 夏萌,公众号:夏萌说晚安,微信:listentome134

图片 | 豆瓣《大宋宫词》剧照

音乐 | 《Mandarin 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