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孝庄文皇后,是蒙古科尔沁部落博尔济吉特氏,原名布木布泰,公元1625年(天命十年),嫁给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受封庄妃。

在清朝初年的历史上,孝庄曾数次挽救危局,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位皇帝,开创了清朝的鼎盛局面,是历史上少见的杰出女政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治皇帝驾崩后,孝庄力排众议,坚持立年仅8岁的孙子玄烨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

康熙即位初期,由于年纪小,朝政一直都被鳌拜等人把持,多亏有孝庄在背后支持,康熙才能迅速成长起来,一举扳倒了鳌拜,夺回了朝廷大权。后来的平定三藩之乱,孝庄也出力甚多,可以说从即位到亲政,是孝庄一步步让康熙坐稳了皇位,对此康熙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晚年,他曾公开表示,如果没有祖母孝庄,自己根本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功。

“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除此恩情之外,在亲情寡淡的皇家,康熙从小受到了孝庄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他的心中,早就将孝庄当成了最亲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报答孝庄的亲情和恩情,康熙从即位开始,不论朝政多忙,每日都要亲自到孝庄的寝宫请安两次,几十年间,从未中断过。

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74岁的孝庄太皇太后病重,康熙衣不解带的在身边服侍,亲奉汤药。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见孝庄的病情并无好转,康熙又亲率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为孝庄祈福,并许愿:“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这些都可以看出,康熙对孝庄的孝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康熙的孝心并没有感动上天,在不久后,孝庄还是因病去世。

按照中华民族的丧葬习俗,在长辈去世后,后代都会为其举办丧礼,修建坟墓,争取早日让去世之人入土为安。可自孝庄去世,到康熙皇帝驾崩,期间足足35年时间,他为何都没有为祖母修建陵墓,让她下葬入土为安呢?这还要从孝庄去世前留下的遗言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满族八旗的祖制,妃嫔和皇后如果死在皇帝之前,就要先行葬入帝陵的地宫,等到皇帝去世时,再打开地宫,将皇帝的棺椁放入地宫,之后封死地宫大门。在皇帝之后去世的妃嫔和皇后,就不能在葬入帝陵的地宫了,而是要在帝陵旁边,另选一处,修建皇后陵和后妃园寝。

例如咸丰皇帝驾崩后,葬入了清东陵的定陵,但是慈禧和慈安两人是他的皇后,去世较晚,所以没有葬入定陵地宫,而是在定陵的东边,新建了定东陵。

如果按照这个制度,孝庄作为皇太极的妃子,死后棺椁就应该运回盛京(今沈阳),在皇太极的昭陵旁修建一座新的陵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个制度,孝庄本人很清楚。因此在去世前,她特意给康熙留下遗言:“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正是孝庄这个遗言,让康熙左右为难。如果听从孝庄的遗言,将她安葬在清东陵,那就有违祖制。可如果将棺椁送回盛京,安葬在昭陵旁,又违背了祖母的遗言。

思虑再三,康熙都没能拿定主意,最后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只能下令先将孝庄的棺椁运到清东陵的大红门外暂时安放,以备想到解决办法后,在进行下葬。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35年,直到康熙驾崩,都没能让孝庄入土为安。

康熙皇帝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做事雷厉风行,为何在如何安葬孝庄这件事上拿不定主意?不将她运回盛京安葬,也不把她葬入清东陵,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历史专家解释说,孝庄没有葬入昭陵,也不入清东陵,并非是因为下嫁给了多尔衮,而是另有原因。

首先,孝庄不想葬入盛京的昭陵,主要是因为此时清朝已经入关40多年,统治逐渐稳固。现在她已经不是当年偏安一隅的满洲皇后,而是天下的皇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不能在安葬回盛京了。

其次,康熙不将孝庄葬入清东陵,实属无奈之举。因为清东陵的主陵位置是顺治皇帝的孝陵,孝庄如果葬入清东陵,不论在什么位置,地位都要比孝陵低,这是不合礼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之所以将孝庄的棺椁暂时停放在清东陵大红门外,是因为这里作为清东陵的正门,无论何人前来谒陵,都要经过这里,拜谒孝庄,然后在入清东陵拜谒其他皇帝。这也是康熙的一片苦心。

不过让康熙为难几十年的问题,到了他的继任者雍正手里,很快就解决了。雍正在登基三年后,立刻下旨说:“孝庄文皇后的棺椁暂时安放在此处30多年,圣祖在位绵长,皇室人丁兴旺,国家日益昌盛,足可见此地是风水宝地,应该就地修建陵墓,让孝庄文皇后入土为安。”

在陵墓修建完成之后,雍正下旨将陵墓命名为:昭西陵。这说明孝庄的陵墓,并不属于清东陵,而是属于皇太极昭陵的陪葬陵,因为此地在盛京的西边,所以称为昭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