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家长会了么

正文共3300,阅读时间8分钟

一个小学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问题”都是怎么来的?

这个真实故事里的一对家长,典型,常见,但可能是90%中国老师最大的痛点。

如有雷同,不妨对号入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老师,我妈把我书包扔到垃圾桶,然后被收破烂的人捡走了。”

上午临近放学,班里的小凯才被送到学校来。之前他妈妈在电话里跟我说,孩子不听话,母子俩在家里闹矛盾了,要好好教育他一下。

得知孩子有家长监护,我暂且放心,但是没想到小凯到校之后告诉我,他妈妈把他的书包给扔了!

原来,小凯的妈妈觉得孩子最近特别不听话。写作业磨磨蹭蹭,还常常出错。为了让他有进步,尽快赶上其他同学的成绩,他妈妈又给他准备了几套模拟试卷,每天做完作业再让他做练习。

小凯写作业本来就慢,常常写到十点钟,正准备完成作业睡觉时又被妈妈摁住做卷,苦不堪言。就这样,母子之间因为此事常常闹矛盾,小凯越来越叛逆,动不动就不吃饭,把全家都搅得鸡犬不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早上,小凯又闹着不吃早饭,他妈妈攒了好几天的怒火终于爆发了,直接把碗摔了,揪着孩子揍了一顿。之后,就把小凯的书包给扔到垃圾箱里了。

我问家长生气就生气,为什么还要扔孩子书包?他妈妈说:“一让他学习就跟我闹腾,我就是想吓唬吓唬他,让他以后好好听话。”

听了小凯妈妈的控诉,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个母亲对于一个12岁孩子的管教已经到了这种极端粗暴的地步,这也证明了她早就已经对这个孩子的叛逆无计可施了。

02.

“无计可施”,听起来像是事情最终发展的结果。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无计可施”正是某些事态走到无可挽回的原因

当你教育孩子时,不曾动过脑筋,不曾想过对策,只凭着一时兴起,或者是转瞬即逝的热情和灵感,孩子接收到的讯息就是断断续续的,不成系统的。

这就是诈尸式育儿,也是小凯妈妈的育儿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小凯妈妈接触四年多, 给我留下的印象始终都是“一惊一乍”。

每次跟她聊孩子的近况,她的表情仿佛我们聊的是别人家孩子一般惊讶。说孩子的作业没写,她吃惊;说孩子练习册丢了,她也吃惊;甚至当我反映孩子上课睡觉,可能是睡眠不足时,她依然觉得吃惊。

当然,每一次与小凯妈妈交谈之后,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数学老师反映孩子不交作业,找家长反馈完以后,小凯的作业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按时上交;孩子总是上学迟到,跟家长说过之后,小凯也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按时到校。

但是,每一次交谈的效力就像是赛前的一针兴奋剂,打一针就能管一场比赛。但是比赛之后呢?当选手退场,观众退席,一切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次与小凯妈妈深度交谈之后,我都会有一种“这一次肯定能彻底扭转家长态度”的错觉。事实上,我几乎总是在时刻准备着下一次找家长反馈意见。

于是,家长的“一惊一乍”就一览无余地反映在了孩子身上。

03.

小凯基础特别差,班里这样的孩子也不在少数。但是,我平日里会专门给这部分同学布置一些基础复习类的作业,配合上家长的监督,长此以往,多数同学也是有所进步的。

但是,小凯的基础复习本总是薄薄的一本,该写的内容没写多少,也不怎么拿来给我批改。我问他原因时,孩子说:“本子的很多页都被妈妈撕了。”

我问他妈妈是不是经常辅导考查你的基础知识?他却摇摇头说:“偶尔考,但是我不会写,她就撕我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无言以对。

偶尔考一次,一次考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词语。我知道他妈妈的思路是指望“考一次管一次效果”。

但是一来,孩子接受不了一次性考这么多生词,错的多,家长一暴怒就撕本,结结实实地打击着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育本就不该是一针又一针临时抱佛脚的兴奋剂,而是需要细水长流的耐性和责任感。

作为老师,即使我知道叫家长来一次,效果可能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下来。但我不可能在观察到孩子退步的情况下,每个月都把家长叫来一次。我的时间精力不允许,她的耐心更不允许。

于是,我只能看着孩子一点点地赶上来,还没等到追上别人就又哧溜溜地滑下去。我只能利用他在校的一切时间帮他稳定住好不容易得来的进步,但又要无奈地接受,周末两天休息之后或是小长假之后的小凯,开学又是一副茫然无知的神情。

标准的“诈尸式”育儿就是如此,不仅孩子感受得到,对此深有感触的,往往是孩子的老师。

04.

说到这里,想必你也会有疑惑:小凯没有爸爸吗?

事实上,小凯并非出自于单亲家庭。只不过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像是空气一样,知道他存在,却看不见也摸不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各班学生参加心理沙盘游戏治疗,倾向于选取各班在学习或者成长中较为落后的学生,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忙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心理成因。

我帮小凯报了名,并且邀请孩子的父母都到场来听取心理医生的建议,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小凯的爸爸。

小凯在操作沙盘的时候,妈妈一直盯着孩子的举动,眉毛拧在一起,仿佛若有所思。而小凯的爸爸却独自坐在床边的沙发上,一边鼓捣着手机,偶尔朝沙盘的方向瞟两眼。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一目了然,这一切似乎跟他无关。

在进入心理咨询室之前,小凯爸爸显示出的不专心和不耐烦,似乎暗示着他很有可能是被老婆逼着来参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凯在沙盘上的多个位置上摆放着一些小人偶,尤其是在他自我意识反射区中,赫然将一座高塔摆在了中间,一个小男孩孤零零地站在塔下。

心理咨询师在后面的分析中特别提到,孩子的自我意识明显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和发育,那座高塔的意义是:他潜意识中需要一个权威性人物的支撑,这个人一般情况是家里的男主人。

与之矛盾的是,塔下空无一人,只有一个小男孩独自站立,这说明他陷入了迷茫,感到孤单和无助。

尤其是在许多关键部分,孩子摆放的物品影射的几乎是同一个问题:“他一边在忍受着一种无以名状的压力,一边又在渴望支持和陪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心理咨询师建议小凯的爸爸多陪伴孩子,尤其是在孩子清晨起床的时候以肢体的触摸来唤醒孩子,这样有助于建立他的安全感。

此时,小凯的妈妈斜睨了爸爸一眼,嘴里嘟囔着:“每天连人都见不到,还有时间叫孩子起床?”

05.

几近失位的爸爸,一言不合就暴躁的妈妈,构成了小凯全部的成长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爸爸从未主动承担育儿责任,逐渐在教育领域失去了话语权,从而父子关系逐渐演化为不闻不问的零交流沟通模式。

孩子从父亲的身上看不到自己作为孩子所投射的任何影子,从父亲的嘴里听不到一句哪怕是数落缺点的评价。他在父亲面前像一个透明人,就像父亲在他面前一样,毫无存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憋着一肚子怨气,指望孩子省心不给家长惹事。奈何常常被老师反映问题。于是,老师反应一次,就回家制造一次狂风骤雨。没有老师的电话信息,就维持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

由于对于孩子的教育缺乏自主分析能力,看不到风平浪静之下酝酿的浪潮汹涌。于是,老师下一次的约谈,就是下一场风暴的起点。

丧偶式育儿的爸爸,诈尸式育儿的妈妈,养育出一个对批评表扬、赞美鞭策都丧失了敏感的孩子。在小凯身上,我常常看不出任何波澜,表情从容,性格冷淡。

每一个问题儿童,都是丧失了信心的儿童。

小凯的信心,又是在何时被杀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一次次与爸爸分享游戏时遭遇的冷脸?还是被妈妈撕毁试卷、扔掉书包之后的暴怒?

像小凯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有些已经面临过绝境,有些却正在一步步被逼到了悬崖边缘。

他们都是来自月球的孩子,就像小王子心心念念的612星球,也许那里会有真正懂他们的父母,愿意用一生来学习如何陪他们一起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