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语文教材编撰组的压力应该挺大。毕竟,每年都会有一些文化名人跑出来,对入选课本的一些作品是“指指点点”。

《愚公移山》有问题,太不环保了;《出师表》是愚忠,不该给孩子们读。这两种说法也就罢了,甚至还有人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也有问题,说他父亲跨栏杆去买桔子是没遵守交通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些“高见”,笔者也不知说什么好。而在这种种高见下,不少家长也加入了“找茬”行列。近日,作为一线老师的我,又听到一位家长的“高见”,他表示:《卧薪尝胆》该从课本里移除。

咱们都知道,卧薪尝胆作为一个成语,是因越王勾践而出名的。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大败,本想一死了之,被大臣文种劝住。文种劝他要励精图治,勾践听从了他的建议。他不但带着珍宝低三下四去求和,还重用了范蠡等贤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让激励自己,他在房内放了一块苦胆,每天饭前饭后都要尝胆。最后,越国大胜吴国,勾践完成了逆袭。

千百年来,这个故事都是作为一个励志传奇被用来教育孩子们,让他们要懂得能屈能伸、要发愤图强。那这位家长为何觉得如此正能量的成语故事应该被移除呢?原来,他曾看过易中天教授点评勾践的一段话,他觉得很有道理。

易教授曾直言“勾践不是个东西”,他还建议以后少给孩子们讲什么卧薪尝胆,勾践就不是个正面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易教授是个对历史颇为了解的学者,他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是从勾践的人品上来考量的。事实上,关于勾践的人品,众多史学家们其实都颇有微词。

首先,是关于勾践为了麻痹夫差用的伎俩。勾践除了带了大量的金银去“孝敬”夫差,还送上了不少美人,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西施。夫差大败后,作为功臣的西施结局并不好。总之,从咱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你自己卧薪尝胆是可以的,但赔上这些女子的一生,显然谈不上什么大丈夫所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关于范蠡和文种的结局。为了勾践能重整旗鼓,他们二人可谓是居功至伟。当初勾践落难时,对二人还是毕恭毕敬。但他成功后,便开始跟二人算旧账了。范蠡比较聪明,他很清楚勾践的人品,于是成名后就急流勇退了,所以得了个寿终正寝。但文种就比较惨了,明明一腔忠心,最后却被勾践用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给灭了。

除了这两点大的质疑外,史书上还记载了不少勾践的狠辣之举。而易中天也是根据这些记载,得出勾践是个阴险小人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易中天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卧薪尝胆》这篇文章不该给孩子们读呢?对此,笔者认为咱们应该理智地看待问题。

语文书并没有过多地介绍勾践的生平,只是截取了他卧薪尝胆这一段来教育孩子,这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事实上,因为年代久远,对于勾践这样的历史人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很难讲得清楚的。比如说西施最后的结局到底如何,就有多个版本。我们教孩子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本身就是学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点。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