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既针对多个行业提出禁止、限制一次性塑料用品管制要求,也提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和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等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1月1日起,这部史上“最严限塑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实施,各地也纷纷推出地方版限塑措施,专项整治工作逐步推进,新旧塑料产业迎来升级挑战。

那么,新一轮“限塑令”正式实施四个多月以来,成效究竟如何?农膜应用有何变化?你身边的商超百货、外卖快递全面“降膜”了吗?可降解塑料的应用和推广情况如何?产业会否迎来茁壮成长的新春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塑料地膜用起来“熟门熟路”

记者走访发现,在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部分农村地区,一些农户在种植时还是会选择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使得残留农膜成为田间地头的“白色污染”。有受访农民告诉记者,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用起来“熟门熟路”,市场上容易买到,而且成本低。还有人表示,这些一次性不可降解地膜在当地实施“限塑令”前就已购买,“不用的话浪费了”。

中科院理化所高级工程师、海南省降解塑料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卢波指出:

在农业生产中一度被广泛使用的地膜极易碎化,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很强,应该尽快禁止使用。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使用的地膜标准不同,这就需要替代品具有多样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地膜替代品,这也是“限塑”中比较难的部分。

全国多地也在积极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加强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的探索。例如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姚继广介绍,山西将通过建立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实现“企业+回收网点+农户”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提升农膜回收率。与此同时,还将在全省布设32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通过长期定点监测,逐步摸清全省地膜残留污染底数及变化趋势,为持续开展地膜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农业农村部近日也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加快推广应用可降解农膜,建设100个农膜回收利用县,开展农膜区域性绿色补偿制度试点,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贸市场情况堪忧

零散商户“不动如山”

“限塑令”实施后,“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在一些农贸市场,小商贩提供普通塑料袋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湖南一些农贸市场,记者采访发现,普通塑料袋仍然在普遍使用,不少商家表示听说过“限塑令”,但认为“还没真正执行”,仍在观望之中。有的商家则表示担忧:“买小菜一把也就几元钱,如果一个塑料袋就要近一元钱,消费者可能难以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山东省济南市聊城路便民市场,摊点提供给消费者的一次性购物袋中,红色、绿色、白色、黑色不一。这些免费赠送的塑料袋基本都是不可降解材质制作的“三无产品”,且超薄塑料袋占比不低。

值得关注的是,农贸市场免费提供的一次性塑料袋中,“三无产品”仍然居多。

此外,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当前部分地区对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餐具、吸管、洗漱用品、胶带等方面有明确的“限塑”规定,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

有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监督难度较大,若要地毯式排查,对基层人力、物力都是考验。目前主要还是通过以大商家带动小商家、以源头带动下游,步步深入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地出台升级版的“限塑”地方法规

近年来,塑料制品特别是一次性塑料用品消耗量持续上升,对环境污染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委会统计,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亿个。截至2019年,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尽管“限塑令”自2008年实施以来,已有十余年时间,但免费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袋、塑料制品仍然十分常见。

要制止塑料制品浪费,有赖于消费者养成良好消费习惯,如主动选择更为环境友好的产品;也有赖于行业形成规范,像外卖平台、电商快递、农业生产等重点行业要强化减塑力度,严控一次性塑料制品向自然环境泄露。

为此,多地出台升级版的“限塑”地方法规。

北京市

4月7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详解”,明确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以及禁止、限制使用塑料制品的重点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南省

2021年3月,《海南省2021年禁塑联合执法行动方案》出台。根据该方案,海南将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学校、医院、商超、酒店、旅游景区加强禁塑政策落实,并着重在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餐饮集中点等重点领域,港口码头等外来输入重点区域,以及本地企业非法生产、非法储存和批发等重点环节,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浙江省

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则明确,以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为重点,将分步骤、分领域禁止、限制使用相关塑料制品。

四川省成都市

四川省成都市发改委和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成都市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将按照“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实施部分塑料制品禁用、限用行动,包括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塑料制品都将逐步减少直至禁止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降塑”成本有待降低

普及推广仍需加强

对小型商家特别是个体经营户而言,一次性塑料制品具有显著价格优势,面对低成本和便利的双重诱惑,许多商家依旧我行我“塑”;对消费者而言,一旦多出的成本由自己买单时,以“元”为单位的可降解塑料袋即劝退了不少市民;对塑料行业而言,限塑令为可降解塑料产业带来新蓝海的同时,也进一步暴露出下游塑料生产企业的“小散乱”问题。传统塑料企业转产升级缺材料,产能跟不上,导致供需关系紧张,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目前,对市面上一次性塑料制品存量的更新替换还需要时间,可降解替代只是第一步,可循环、可重复利用才是最终目的。对此,建议从三方面着手,从源头限制传统塑料制品的流通和使用,规范塑料制品市场与行业秩序,推动可降解塑料生产进一步降本增效。

1

构建覆盖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特别是加大市场监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重点工作落实力度,引导各地选择更适合自身垃圾处置方式的塑料替代解决方案,引导商户逐步有序完成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

2

建立健全统一的可降解材料与包装产品标识标准,为规范市场准入门槛、化解行业过剩产能、加快淘汰低端产品提供依据和保证。

3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等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企业成为可降解材料研究开发的主体,鼓励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组建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对于可降解塑料价格成本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可降解塑料行业进入产能快速扩张、消费需求上扬的阶段,相信从生产源到消费终端,全产业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达成共识,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将会越来越低。

在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看来,除了加大对可降解材料的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力度外,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禁限塑”新规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掌握“禁限塑”必备的知识。“根据‘禁限塑’新规每个阶段的要求,要让消费者明白这会带来日常生活的哪些新变化,自己应该如何配合,同时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养成‘选择合适的替代品’‘不使用塑料一次性餐具’等消费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理塑料污染是一个长期过程

难以一蹴而就

必须持之以恒

一方面,要推广应用替代产品

严堵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末端规范回收利用

另一方面,推进“限塑”要兼顾可行性

把握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活便利的平衡点!

来源丨经济日报、农业农村部网站、光明日报、北京市场监管、齐鲁晚报、封面新闻

编辑|史紫炜 责编 | 康轩山

主编丨蒋 琳 监审丨钟 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